摘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既要堅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要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新的理論成果。”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盡的證明和運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就要求在高校教學中重視政治經濟學的課程設置和主導地位,持續發揮政治經濟學課程在金融學等相關專業教學科研中的基礎作用,深入探索和推進課程教學方式的變革。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方法與途徑
一、分析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問題
(一)教學理念過于死板,缺乏師生間的交流溝通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學,課堂內外師生的對話、交流和互動都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有些教師教學理念僵化,缺乏師生互動反饋,認為政治經濟學課程就是要使學生掌握理論,就先要機械地傳授理論,認為理論課的學習就是以理論的記憶、接受為目標,這樣單純灌輸的教學容易消除具體教學實踐的差異。而實際上政治經濟學的科學邏輯性很強,從分析重商主義學派、古典政治經濟學、庸俗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觀點,明辨是非優劣,有助于在批判、借鑒、選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內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
(二)內容缺乏創新,內容與社會主義建設不相符
政治經濟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研究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必須通過科學的抽象法來進行,而科學的抽象法既要注重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又要注重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兩者辯證統一才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對授課內容的更新,缺乏從現象中抽象出理論本質的過程,造成授課內容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脫節,形式化和虛擬化比較嚴重,課堂缺乏吸引力,教學效果不佳。
(三)缺少理論與社會實踐的融合,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目標實現的前提,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也就是教師要充分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用最少的投入取得預期甚至更大的教學效果。部分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缺乏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行為和策略,不能較好地將課堂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如果課堂教學中不能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會造成學生消極抵抗,被動地思考或者敷衍式學習。教學改革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學生“想學、愿學、樂學”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二、關于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轉變教學模式,規避宣讀文件式授課方式
政治經濟學體現了“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是理論的源泉”,它與自然科學不同,自然科學可以通過實驗室的儀器設備來進行,經過多次實驗獲取相關數據得出科學結論。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不能在實驗中進行。要改變教學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避免宣讀文件式授課方式,就必須結合社會生活,在縱橫交錯、凌亂龐雜的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中,歸納、總結并尊重、利用經濟規律,并“將學到的知識靈活地應用在經濟生活實踐當中”。因此,要探尋其本質的必然因素,就必須結合歷史背景和時代變遷,用科學的方法做披沙揀金和去粗求精的分析工作。比如,在貨幣的職能授課中,在不同的場合分析貨幣不同的職能。
(二)運用PBL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難易適當、貼近實際、有意義的問題,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開拓思維,在分析問題、查找依據、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進行學習,獲取問題背后的新知識。教師通過不斷激勵學生去思考、探索問題的答案來引導教學。這種“尋寶”式問題導向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主動學習、信息加工、解決問題、借助資源等綜合能力。在PBL教學中,主張學生自覺探究問題的答案,而并非教師直接“揭秘”,教師幫助學生提供背景和學習資料,使其自主破解問題、收獲知識,實現教學目標。一般堅持以下原則:
1以有目的的問題為導向。教師不僅要設置與教學目標和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相匹配的問題,還需要創設與問題相契合的情境,引導學生自覺思考和破解問題。
2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要求學生主動去“尋寶”,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借助知識經驗、資料參考和老師引導,獲取問題背后的新知識,挖掘自身的潛能。
3團隊共同合作學習。主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的探究學習,小組之間分工協作,各自承擔工作任務,在思想交流、碰撞中最終解決問題,這樣收獲了答案和答案背后的知識積累,也培養了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
(三)采用互動反饋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有效參與”“達成個性化學習體驗”。課堂提問互動、課下交流反饋是教師傳達知識、輸出信息的教學策略,有助于帶動學生積極思考。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勞動,這是人的本質。把學習看作一種“勞動”,學生在政治經濟學中學習,不僅與其課程本身的難易有關,更取決于主觀學習的自由性、自覺性,即本身是否或多大程度上愿意在學習這項“勞動”中發揮體力和智力,在學習“勞動”中砥礪意志、鑄魂強能,體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比如,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關系眾說紛紜,總結出辯證統一、決定與反作用的關系,進一步引導學生愿意去學習、了解市場資源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政治經濟學是經濟學、金融學等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對于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它所闡明的社會生產關系以及體現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聯系的經濟規律,為其他經濟金融類學科提供了理論基礎。加強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探索和思考,不僅是課程本身發展,更是實現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和價值觀目標的需要,更是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歷史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聰慧.富雷.課程思政背景下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1.(24):184-185.
[2]郭洪濤.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發展[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9(03):18-20.
[3]韓留富.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5):1-2.
作者簡介:王三川(1990.10-),男,漢族,安徽合肥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貨幣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