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武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習中最關鍵的內容之一,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要把閱讀和語文教學有效結合,幫助學生樹立閱讀意識,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途徑;耐性;效率
閱讀指的是對文章的瀏覽、分析,閱讀能力指的是通過對文章的分析,體會文章真實情感的能力。新課標改革要求小學生能通過閱讀文章與文章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并通過對文章的理解,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閱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教師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要重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為小學生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學計劃,促使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能力培養價值
處于小學低年級學段的學生,尚不具備完善的閱讀技巧與思維,因此其在閱讀過程中,主要憑借自身偏好與習慣進行理解,在整體上呈現一定的主觀性。從語文教學角度分析,該學段的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處在教師利用閱讀教學內容對其施加積極影響的良好教育時期。同時,文字理解與提煉是學生消化教材內容,完成課堂基本學習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構建課堂知識信息與其中蘊藏的思想感情聯系的關鍵。因此,閱讀能力培養是貫穿學生整體語文學習生涯的工作內容,也是令其終身受益的教育內容。教師應結合時代發展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產生的影響,結合教材內容,重構閱讀能力培養機制,維持該教學工作的實效性,幫助學生憑借文字逐漸提升自身對身邊生活、社會環境和世界的認知水平,并且在教師的正面干預下,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觀念。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能力培養途徑
(一)增加閱讀人文性,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眾所周知,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特點之一。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增加教學的人文性,并學會利用這一特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情景教學法是一種非常符合這種目的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閱讀教學時為學生創設出具體的情景,幫助學生把閱讀體驗和情感體驗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加其閱讀興趣。
例如,在《幸福是什么》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由分組進行角色扮演。每個小組的每個人都要飾演一個角色,各小組之間要進行互評互投,最終得分最高的一組獲得獎勵。每個小組的表演要基于文章主題,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自由發揮。因為每個人對故事的理解不同,從而會形成很多版本的表演,而這些表演之間的差異正是人文性的體現。因為每個人都有好勝心,這樣的競爭性的比賽可以激發學生的斗志和集體精神,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的集中力和認真度。
(二)增加閱讀實踐性,提高學生閱讀效率
實踐出真知。每篇文章里都包含著許多真理,如果只是讓學生簡單地去讀去看,這些真理很難被他們接受。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努力增加閱讀實踐性,幫助學生認識到書本知識的合理性和現實性,從而延續其閱讀興趣和閱讀信心。此外,教師還要通過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其閱讀效率。
例如,在教學《火燒云》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室外去觀察當天的云朵形狀,并讓學生說出其術語名稱。在課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實踐性的課外作業,比如讓學生拍下在一周當中自己所見到的白云的照片,并記錄下時間以及當天的天氣狀況,一周以后進行課堂展示。在課堂展示完畢后,教師可將全班同學的記錄歸納總結在一起,讓學生和自己一起找出其中的規律。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到語文知識,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環境變化。
(三)營造良好閱讀環境,磨煉學生閱讀耐性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閱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暫瞬間,而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既不能讓自己的教學戛然而止,也不能讓學生的閱讀半途而廢。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價值所在,把閱讀能力培養歸納到教學任務的隊列當中,而不是僅僅把它當做課外活動或興趣培養。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構建一個長久化的、舒適自由的閱讀環境,從而讓學生的閱讀經驗得到積累,磨煉學生的閱讀耐性。
例如,在教學《畫楊桃》時,教師不要簡單地讓學生直接朗讀整篇文章,然后劃分主旨大意。相反,教師可幫學生把文章劃分成幾個部分,讓學生進行分段閱讀。在每次閱讀完成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在現場搜尋可用材料,全方位地進行觀察記錄。整篇文章閱讀結束后,再請學生上臺分享。在這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自然且輕松地就從不同的角度分別觀察了事物,體會到了不同的視覺感知變化。如此,學生在一個不斷積累閱讀經驗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楊桃的多面性,磨煉了自己的閱讀耐性。
(四)豐富學生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引導,不應僅僅局限于課本文章的閱讀,為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教師應在教材的基礎上,擴展學生的閱讀內容,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可讓學生接觸國內外名著,如文言文、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文章,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例如,在教學《宇宙生命之謎》這篇文章時,教師可對其進行延展閱讀教學。《宇宙生命之謎》這篇文章是一篇科普文,在閱讀時,學生除了欠缺興趣和耐性之外,還缺乏理解能力。如果教師在課前給學生安排相關課外文章去閱讀,學生在課堂閱讀時的反應就會變得更加積極靈敏,對文章內容和語言結構的理解就會更加充分,同時對有關文章涉及領域的科學知識掌握得就更多。
三、結語
總之,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容小覷的積極作用。小學語文閱讀對于小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提升語文素養和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取各種方法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使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這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于智娟.淺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提高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9):70.
[2][2]周蓉.小學語文不同階段閱讀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14):253.
[3]吳鈺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中華少年,2015(1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