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花
摘要:化學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想學好化學知識,學生除了應該具備良好的基礎素質外,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也是非常關鍵的。傳統的初 中化學教學一般圍繞教材開展,表現出較大的局限性,而這對于正處于過渡時期的初中學生是非常不利的。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開展創新性教學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但是如何開展創新性教學活動,如何摒棄傳統初中化學教學模式的弊端,有效整合化學教育資源,是擺在初中化學教師面前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初中化學;策略分析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和學生發展的要求,因此教學創新勢在必行。但是創新性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和改進,這樣才能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初中化學在創新性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在深入分析初中化學教學特點的基礎上,較為詳細地闡述了創新性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及實施對策。
一、目前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缺乏導向性
一直以來,初中化學教師基本上是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來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大綱如何要求,教師就會在教學實踐中采取何種教學形式。但是,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學理念的更新,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的教學,而且教學大綱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教育發展的實際步伐。因此,如果化學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來制訂教學計劃,勢必會導致初中化學教學出現滯后的現象,這對學生的化學學習是非常不利的。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教師受到了新教學理念的影響,摒棄了傳統的教學方案,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來開展教學活動。所以,很多教師的教學目標是不夠清晰和明確的,這就導致了教學活動缺乏導向性。
(二)創新性教學方式沒有實際應用
正如前文所述,要想有效提高初中化學教學的質量,使學生更高效、更扎實地學習化學理論知識,教師應在深入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采取合理的、新穎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教師在采用新的教學策略時,首先應該注重的是教學的實效性。但是,由于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出現的時間并不長,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還沒有一個較為清晰和明確的思路,并且很多教學方法還處于起步和試探階段。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中會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而忽視了方法運用的實效性,因此,很多教學方法缺乏實效性。這也是化學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創新性教學方法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二、提升初中化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下文針初中化學“溶液”這個章節進行舉例總結。
(一)鞏固基礎,發揮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據。例如,在講解“稀釋”這個知識點時:一般所說的稀釋就是在較濃的溶液中加入溶劑,或是用同種溶質不同濃度的稀溶液去稀釋濃溶液。并讓學生在教材中找到關鍵語句:稀釋得到的溶液的質量等于所用的濃溶液的質量與稀釋所用的水的質量之和,而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在書本上的這句話中四次出現了“質量”一詞,而很多同學沒有仔細研讀教材,混淆了“質量”和“體積”概念,忽略了:不同的液體質量可以相加,而體積卻不能。
(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深化對創新性教學方法的理解
教師的教學素質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教師的教學素質不高,或者對教學方式的理解存在偏差,都會對教學效果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也是促進創新性教學方法高效應用于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必要條件。從目前的初中化學教學實際來看,很多教師對創新性教學方法的理解還不夠透徹,還沒有真正將創新性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最終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初中化學教師應該積極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學習和深入研究創新性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外延,探索不同的教學路徑,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性教學方法的作用和價值,進而推動初中化學教學朝著更加高效的方向發展。
(三)設計實驗,感知情境的真實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正確的理論得到實驗的證明,就能夠讓學生更加信服,更加印象深刻。例如,教師提供一瓶酒精、一燒杯水、一根一端封口的細長玻璃管和托盤天平等儀器,學生來設計實驗探究不同液體混合前后的質量和體積的變化情況。實驗過程中,學生們踴躍參與、積極探討、細致觀察。最后得出結論:不同的液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體積卻變小了。這個實驗既調動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還強化了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印象,真可謂“一舉三得”。三、宏微交替,解釋現象的本質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也是化學學科的特殊性的重要體現。通過實驗事實,學生從宏觀的角度直觀地感受到:不同的液體混合前后質量可以相加,而體積卻不能。緊接著,我設置問題:不同液體混合,體積為什么不能相加?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不同的液體密度不同,所以體積不能相加,本題中濃溶液、稀溶液和水是三種密度不同的液體,因此,體積直接相加是錯誤的。在這個基礎上,我講授正確的計算方法:先通過稀鹽酸和濃鹽酸的質量差求出所需水的質量,再由水的質量和密度求出所需水的體積。設:需加水的質量為m(水),稀釋后稀溶液的質量為m(稀),稀釋前濃溶液的質量為m(濃),所需水的體積為v(水),水的密度為ρ(水)。m(水)=m(稀)-m(濃)v(水)=m(水)/ρ(水)至此,通過抽絲剝繭的講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認識就水到渠成了。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運用創新性教學方法,并且將其運用到初中化學教學的全過程中,同時合理整合相關教育資源,豐富初中化學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丁蘇君.初中化學銜接課程建設的實踐和研究:基于蘇州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偉長實驗部工作[J].化學教與學,2020(12):12-14.
[2]洪清娟.基于提升初中學生化學思維品質的項目式學習設計:以探秘鐵粉型的暖貼為例[J].化學教與學,2020(07):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