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信息化趨勢的不可逆轉,以及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加速,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形式也在不斷進步,尤其在包容度相當高的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與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更是改變了思維模式與學習模式,學校作為輸送人才的重要陣地,更要著重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借助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資源優勢,對高中音樂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以更加適應時代發展需求,適合學生思維與行為特征的教學模式來不斷改變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提升音樂教學質量,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中音樂教育;實踐分析
前言:
為了更好落實新課改素質教育的要求,就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針對當前高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不斷的對音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進行調整、改革和創新,以更契合學生思維特征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音樂課堂中利用互聯網資源,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以及利用全新的音樂教育理念來而更好的實現音樂教學的效果。本文就高中音樂教學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1高中音樂教學存在的不足
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音樂對人的影響是顯性的。當前,高中音樂教學無論是教學模式上還是教學理念上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可進步與優化空間,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受互聯網的沖擊,當前學生的思維與學習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眾所周知,當前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學生的標配,而海量的資源匯聚在互聯網上,尤其是音樂本身的特殊性,其表現形式十分多樣化,當前,各種視頻平臺,學習軟件層出不窮,學生很容易的通過互聯網獲取到一些學習資源,從而對傳統的音樂教學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二是教學模式落后,方式單調,教學過程還是以老師為主,比如,生硬的學習五線譜,枯燥重復的唱法、唱腔等等,千篇一律的訓練形式,讓學生缺少耐心與信心,而且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師生間互動少、交流少,久而久之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性與主動性不夠,這種情況下,也就談不上教育質量有多高了。
2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中音樂教育的實踐策略
2.1重構和創新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的重構上,首先要轉變傳統的生硬而單調的音樂教學模式,要著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師生間的互動關系,讓教學重心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學活動要針對高中生的性格特性,將相關學習內容通過信息技術工具制定成生動有趣的數字化課件,創新教學模式,如在課程開始之初,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當下流行的音樂,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他們的分散思維聚集起來,很好的提升學生們的學習主體性,使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覺意識發散到自主學習過程中,從而使教學互動值達到最大。
2.2利用互聯網資源,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鑒賞力
音樂和舞蹈是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不同音樂元素的融入能無形之中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養,幫助他們更好的掌握曲調與韻律,對學生的聽覺也能起到良好的塑造作用。同時,音樂也是一種抒發情感,釋放情緒的重要渠道,音樂與舞蹈元素相結合,是藝術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學生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上有著一定的提高作用,同時,美也能起到積極的心理暗示作用。而互聯網學習資源的應用,不僅能更好的助推學生對美的感知和鑒賞力的培養,還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內涵,比如,在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草原風光、遼闊的草原、高飛的大雁、成群結對的牛羊、如繁星般點綴在廣闊草原上的蒙古包、美麗的姑娘、健壯的小伙、粗獷豪邁的民歌等等,如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其有身臨其境之感,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很好的幫助學生了解當地民眾的風俗習慣、生活習性、服飾文化、風土人情,這種了解能加深其在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和表現力。
2.3利用信息技術突出音樂的綜合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音樂不是單一的元素,語言、舞蹈、演唱以及自然界的聲音等其他元素的融合與融入讓音樂更具完整性。對于學生而言,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最重要的是感知力與創造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加深學生的感知力,不僅僅靠單純的雙耳去聽,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詮釋音樂的多面性,利用多媒體設備以及互聯網學習資源展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表現形式,以及各種各樣的樂器,利用這種方式讓學生感知不同的樂器,所呈現出來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思想及情感。尤其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高度覆蓋的當下,學生的思維模式與學習模式早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音樂這門專業本身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藝術,如果還一味沿用傳統直接灌輸的教學模式,肯定是行不通,也達不到良好教學效果的。藝術無國界,音樂教學更應具有包容性與多元性,除了學習我們本民族音樂外,也要積極互聯網上的學習資源,把其它的音樂元素展現出來,通過別國音樂不同的節奏及韻律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結束語:
音樂是抒發情感,表達情緒的重要渠道。不同音樂元素的融入能無形之中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養,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內涵。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打破常規思維,不斷創新教學形式,利用信息技術來不斷拓寬音樂教學的渠道和理念,以更加別具一格的教學形式,使音樂教育的內容更加多元化,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郭亞男.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音樂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國際公關,2020(09):44-45.
[2]王鑒,安富海,李澤林.“互聯網+”背景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進展與反思[J].教育研究,2017,38(11):105-116.
[3]王安國.美育的實踐——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政策發展[J].音樂研究,2006(03):85-92+123.
作者簡介:李澤良(1998.04-),男,漢族,河北衡水人,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7級音樂表演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