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
摘要:在職場工作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誤會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而誤會的存在會對后續工作的開展造成影響,因此是必須要消除的。本文從教師職場工作的角度,分析誤會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消除誤會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職場工作;誤會;解決方案
“誤會”是指“誤解”,“錯誤的理解”--據漢語詞典。
在人們的生活、工作中,誤會是經常會發生的事情,會導致人和人之間的隔閡、事情的不順利。因此,誤會的消除是十分必要的,但消除的前提,是對誤會有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只有找到了“因”,才能藥到病除。
誤會發生的場景十分廣泛,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就技工院校教師職場工作中的一些誤會進行多維度的剖析,并探討消除誤會的途徑。
一、誤會的多維度分析
由誤會的定義可知,誤會其實是“認知”領域的問題,人的認知受到性格、經歷、知識盲區、角度、層面、信息對稱性、心理狀況等因素的影響,是多因素共同疊加造成的結果。性格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是多因素作用下的現象,經歷是過去的事情,這兩方面都是在其它時空所發生的,不可改變或者很難改變,而其它方面屬于可變因素,因此,下面主要就這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由“知識盲區”產生的誤會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接受著新的知識,但沒有人可以做到全覆蓋,對于之前很少接觸到的領域,都會存在“盲區”,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比如,知識產權問題,一般情況下,涉及到這一方面的情形不多,于是,對于一些問題的理解產生偏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下面,就以此問題來舉例剖析。
1.關于知識產權的定義與立法
知識產權,也稱“知識所屬權”,指“權利人對其智力勞動所創作的成果和經營活動中的標記、信譽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從中國的立法現狀看,知識產權法僅是一個學科概念,并不是一部具體的制定法。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主要由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若干法律行政法規或規章、司法解釋、相關國際條約等共同構成。
2.關于知識產權的理解
很多人對于知識產權的理解是“完全自己創造”。其實,知識產權是分門別類的,除了專利權中的“發明”和部分“商標權”、“美術作品”等外,其它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加工”。就著作權來說,只要用的“素材”,是可以免費自由使用的,那它就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典型的例子就是文字作品,里面的每一個文字都不是自己發明的,但可以免費自由使用,作者用自己的思想把它們組織起來,寫成一本書,那作者對其是擁有著作權的。
3. 關于著作權的認定
著作權亦稱版權,是指作者對其創作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作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著作權是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一種民事權利,屬于無形財產權。
(1)“著作權”存在的證據
①過程性依據
物證:制作過程中的許多零碎文件,可以證明并非直接使用他人的成品,否則不需要這些文件的存在。
人證:制作過程中,攝像者作為全過程的見證人,可以作為人證之一,但人證往往容易被人質疑,因此還需要其它證據的支撐。
②結果性證據
我國《著作權法》(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的法規之一)中,對著作權有官方的認定方式:著作權登記,其具備法律效力。
(二)由“認知角度”、“認知層面”導致的誤會
1.角度--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說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2.層面--“從上向下看會覺得低,從下朝上望會覺得高”
初步思考資料收集論文課題課程教科書
由認知發展規律可知,對事物的認知,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用發展后期的標準和要求來對照發展前期的結果,顯然也是不符合規律的。
(三) 由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的誤會
1.從信息掌握度的情況來看
每個人掌握的信息有時候是有限的、片面的,各有不同,因此,會“建構”出不同的情況,從而產生誤會。
2.從事物發展的時間順序來看
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中,往往蘊含著事實真相,但可能會產生自己所理解的“順序”,從而產生誤會。
二、誤會導致的問題
誤會一旦發生,很容易導致連鎖反應,甚至會被人造輿論、帶節奏,對工作的各個方面帶來影響,因此,這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消除誤會的途徑
由之前的剖析可知,誤會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但誤會必須要消除,否則會導致人和人之間的隔閡,產生后遺癥,導致后續事務的不順利。具體方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1.找當事人直接溝通。
2.通過領導來協調。
3.通過單位工會來組織協調。
4.找心理咨詢師做專業解答和協調。
5.走法律途徑(訴前調解、民事訴訟)。
方式的選擇應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易到難、由簡入繁。法律是解決問題的最后底線,但如果以上方式都不能消除,只能訴諸法律途徑了。有時候法律并不代表生冷、無情,因為當事人未必接受溝通、領導工作繁忙未必有空、工會事務眾多未必給與協調、當事人也未必接受心理咨詢的方式,在這樣的前提下,走法律途徑也不失為一種方式,且這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一種體現,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客觀理性、有理有據、不偏不倚是應遵守的基本法則。
參考文獻:
[1]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11
[2]曹現強、王佃利.行政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8
[3]季衛東.大變局下的中國法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