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燕
摘要: 隨著我國垃圾分類工作的大力推進,末端廚余垃圾處理需求陡增,加上廚余垃圾極易腐敗發臭、極易污染環境的特點,應如何妥善處理垃圾分類后的廚余垃圾,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本文主要對我國垃圾分類政策推行后的廚余垃圾產生現狀及處理能力、處理技術及其發展趨勢進行總結,以期為有效提升我國廚余垃圾的管理與處理處置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廚余垃圾;現狀;處理技術;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垃圾分類工作的大力推進,由于廚余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占比高,廚余垃圾的分類收運與處理處置成為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廚余垃圾具有有機物含量高、含水率高、油分高和鹽分高的特性,極易腐敗、酸化發臭、滋生病菌,若處理不當很容易污染環境和危害健康。因此,妥善處理廚余垃圾迫在眉睫。
1 目前廚余垃圾產生現狀及處理能力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生活垃圾分類標志》新版標準,廚余垃圾是指易腐爛的,含有機質的生活垃圾,包括家庭廚余垃圾、餐廚垃圾和其他廚余垃圾等。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指出,我國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構成部分是廚余垃圾,超過6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70%至80%,如深圳市僅來自家庭廚房的廚余垃圾占易腐垃圾比例就高達73%[1]。在全國垃圾分類政策的持續推進下,我國廚余垃圾產生量呈直線增長態勢,據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2018年我國廚余垃圾產生量依次為8841萬噸、9475萬噸、9731萬噸、9972萬噸和10800萬噸。另外,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學者張益對廚余垃圾產量進行了預測,家庭廚余垃圾產量約12萬噸/日(以實際分出率15%-20%估算),餐廚垃圾產量約9萬噸/日,其它廚余垃圾產量約4萬噸/日,廚余垃圾產量合計約25萬噸/日。
目前已建成的廚余垃圾設施處理能力還遠遠跟不上垃圾分類管理的需求。E20 研究院在《中國固體廢棄物處理行業分析報告》中指出,“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已建成和在推進的餐飲垃圾處理項目(包括試點項目和非試點項目)超過360個,合計處理能力超過 6.4 萬噸/日,其中已投入運行或試運行的餐飲垃圾處理項目超過150個,處理能力超過2.8 萬噸/日,在建或籌建的餐飲垃圾處理項目超過210個,處理能力超過3.6萬噸/日[2]。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有機固廢專業委員會主任任連海在“2020中國(江蘇)廚余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指出,目前每天(包含在建)的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僅為3.2萬噸/天。這與全國廚余垃圾估算產量25萬噸/日相比,缺口極大!
2 廚余垃圾處理技術及發展趨勢
2.1廚余垃圾處理技術
廚余垃圾處理是生活垃圾處理的全新市場,目前我國廚余垃圾處理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政策、標準規范、技術和模式仍在不斷的探索和完善中。我國的廚余垃圾處理技術大致分為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具體的處理技術有填埋、焚燒、機械破碎直排、厭氧消化(分為濕式和半干式兩種)、高溫好氧堆肥、生物處理轉化(如經微生物、昆蟲等生物處理轉化)[3]、就地就近處理(分布分散)技術等方式。通過近幾年的工程實踐,我國已基本形成以厭氧消化技術為主、好氧制肥技術為輔、昆蟲法和飼料化等為補充的廚余垃圾處理技術路線,前兩者主要為集中處理模式,后兩者主要為分散處理模式。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各類廚余垃圾處理技術應用中,厭氧消化技術約占70%,就地就近處理(分布分散)技術約占15%,其他處理(好氧制肥、飼料化和昆蟲法等)技術約占15%。厭氧消化技術是一項成熟的被普遍采用的處理工藝,比較符合我國大中型城市的廚余垃圾處理的最佳技術選擇之一。如上海老港濕垃圾處理規模為1000噸/天項目、北京市豐臺區生活垃圾循環經濟園處理規模300噸/天的廚余垃圾項目、杭州天子嶺處理規模200噸/天的廚余垃圾項目等均采用厭氧消化技術的工藝路線。厭氧消化技術具有無害化程度高和有機負荷承受能力高等優點,但也存在工程投資大、處理工藝系統復雜、處理周期長、運行成本高等缺點。
2.2處理技術路線發展趨勢
2.2.1以集中處理為主,分散處理為輔
國家相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大力推廣廚余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例如,《“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要求按照“科學評估、適度超前原則,以集中處理為主,分散處理為輔,穩妥有序推進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廣州、上海、成都等提出,要按照“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以就近就地處置為主”的原則,大力推進濕垃圾處理能力建設。南寧市提出采用黑水虻生物轉化技術作為城鄉特別是農村地區廚余垃圾處理主選工藝,在全市推廣“集中+分散處理”“企業自主+政府扶持”的廚余垃圾處理新模式。
2.2.2廚余垃圾就近就地處理
國內廚余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任務艱巨,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可極大緩解目前國內集中處理設施不足的困局。就地處理是相對大型集中處理而言的,其最大的特點是無須長途收運,比較適用于一些小型廚余垃圾產生單位,如院校、農貿市場、社區等,通過安裝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實現廚余垃圾源頭就近處理。
當前,各大城市已經重視廚余垃圾就地處理。例如,北京鼓勵有條件的居住小區安裝就地(預)處理設備,確保安全環保運行。廣州規定對餐廚垃圾就近就地自行處置起模范帶頭作用、處置量較大、減量效果好的,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獎勵,還可免予繳納就地處置部分的生活垃圾處理費。上海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以就地就近處置為主”的原則,推進濕垃圾處理能力建設。四川成都截至2021年2月底,全市累計建成廚余垃圾集中處理設施4個、分布式就地處理設施34個,基本形成“集中規模化+分布小型化”處理模式。濟南采用“就地+集中”處理模式,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已超750噸/日,其中3座廚余垃圾集中處理廠(600噸/日),44處廚余垃圾陽光堆肥房(16.6噸/日),44處小型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147.5噸/日)。可見,采用就地就近處理(分布分散)技術對廚余垃圾進行處理,是以現代科學思想對垃圾處理方式進行創新改造的有益嘗試,因此,廚余垃圾源頭就地處理是目前國家大力推廣的處理方法。
3結語
總之,為了保障在垃圾分類后廚余垃圾能夠得到有效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有效應對廚余垃圾處理過程中所出現的難點,需要相關單位和人員及時地有針對性的采取應對措施,并積極探索多元化廚余垃圾處理方式,為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提供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1]蔣建國,耿樹標,羅維,江燕航,高語晨,陳哲紅,楊國棟,蘭天,孟園,鞠彤瑤,韓思宇,沈鵬飛,向虹霖.2020年中國垃圾分類背景下廚余垃圾處理熱點回眸[J].科技導報,2021,39(01):261-276.
[2] E20研究院.中國固體廢棄物處理行業分析報告[R].北京:E20研究院,2018.
[3]王炳春.我國廚余垃圾亟待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J].黑龍江糧食,2020,(8).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