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學學派有諸多領域,而現象美學又是20世紀中最重要的美學學派之一,其中現象美學中最出色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波蘭美學家羅曼羅曼·茵加爾頓,他成功的將現象學理論,與美學進行融合,形成了對藝術作品的獨特理解方式。而他發表的《音樂作品及同一性》文章中,又著重描寫了音樂作品在如今的時代中,存在怎樣的表演方式。本文將從現象學視角出發,對聲樂表演本體進行研究。
關鍵詞:現象學視域;聲樂表演;研究
在現象學美學中,對藝術的理解有不一樣的觀點,它認為藝術作品并不是實實在在的客體,也不是由觀念衍生出的對象,而是“意向性對象”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茵加爾頓對現象學的美學思想以及音樂學的研究,主要源于他的啟蒙老師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胡塞爾的一些觀點,直接影響了茵加爾頓對音樂美學的見解以及觀念,甚至將胡塞爾理論中的“意向性”作為音樂美學的基石。
一、同一作品不同表演者
茵加爾頓一直在研究音樂作品是否存在“同一性”的問題,茵加爾頓認為一個優秀的音樂作品,絕對是獨一無二的藝術,無論在那個層面上來看,都有不可替代性。作品是固定的,但是如何表現確是多元化的,從原則上來看,一部作品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千變萬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所以表演者對作品的理解不同,也會導致表演方式的不一樣。聲樂演唱者在演唱作品的時候,不是單一的對著樂譜進行歌唱,而是在保護音樂作品著作權的同時,融入個人對作品的理解,并投入感情。
聲樂藝術具有可創作型,雖然作品是固定的,但是每個演唱者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都不同,許多“二度創作”的藝術家認為,在尊重原創作者的前提下,可對作品進行藝術處理和加工,融入自己對藝術的見解和情感。音樂具有特殊的表演特質,音樂存在的意義就是滿足社會的情感需求,而音樂又是一種表演媒介,可以從某些角度反映音樂物質材料的非客體。大部分情況下,音樂就是以樂譜的形式存活于世,而表演者的職責就是把樂譜上的曲子表演出來,表演者就是音樂展示的一種“載體”,如果沒有表演者的演繹,即使是創世佳作,也只能在五線譜上落塵,不能公之于眾,更無法在浩浩蕩蕩的時光長河中充分展現音樂藝術。所以很多人發現,不少音樂大師在演奏同一首曲子的時候,帶給我們的感受都不相同,例如舒曼的作品《自從和他相見》,就由不同的音樂大師表演過:
1.羅曼·李曼
羅曼·李曼在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加入了淳樸的抒情音色進行詮釋,原本羅曼·李曼就帶有戲劇性音色,在搭配上她寬廣的嗓音和抒情的音調,將歌曲中少女的羞澀如溪水般緩緩流露。羅曼·李曼的歌聲中,能明顯感覺到主人公內心深處對感情的起伏和變換,增加了觀眾對作品的理解能力。
2.伊麗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伊麗莎白·施瓦茨科普夫具有超強的感染力,她的音色純凈,在演唱《自從和他相見》這首歌的時候,宛如春天盛開的鮮花,沁人心脾。 伊麗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的演唱帶著一種自然的魅力,不做作的表現手法讓觀眾情不自禁的陷入到歌曲之中。 伊麗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本人對作曲有很深的造詣,所以在音樂表現上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尤其是她在表演中對神情和語氣的撲捉,完美的詮釋了音樂的細節。
3.菲莉爾
菲莉爾可是20世紀最杰出的的女性低音演唱者,在國際上有很強的影響力。她當初演唱《自從和他相見》這首歌的時候,也融入了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少女初戀時期的羞澀婉約,被菲莉爾以極具特色委婉唱腔展露出來。尤其是菲莉爾在胸聲上的運用,堪稱一絕,從她的表現上我們看到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藝術作品,更是少女懷春的忐忑和幸福。菲莉爾的作品一直被譽為“音樂史上的珍品”,就是因為她在歌曲的表現形式上融入感情和理解。
二、同一作品不同時期演繹
即使是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時間點由同一個表演者演繹,呈現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樣。表演者的認知在根據時代的變換而變換,心情和見解也會逐漸發生改變,不可能一直保持一個心態。隨著心態的不同,表演者演繹出來的作品也會有很大的不一樣。同一個音樂作品即使是被同一個表演者演出,每一次的演出的作品都不可能保證和上一個作品完全一致,即使是最偉大的鋼琴家,每次在演奏同一首曲子的時候,因為手指力度的不同或者鋼琴的不同,演奏出的曲子也會出現音色或其他方面的差異。
例如極具中國特色的《春天的故事》,就能通過不同時期的演繹,來詮釋音樂多變的特點。1997年董文華依照鄧小平同志引領的改革開放核心,演唱了《春天的故事》這首歌,表演的時候鏗鏘有力,唱出了當時民眾盼望的心情,也唱出了當時中國共產黨的主旋律。2008年的時候,董文華復出又一次演唱了《春天的故事》這首歌,這次他是為了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才出來獻唱。此時的董文華在對中國時代進程和藝術感悟中,有了鮮明的改變,從兩次演唱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董文華在歌曲的側重點和風格上有了不一樣的突破。1997年的董文華唱的是一種期待和愿望,但是2008年的董文華,唱的是一種信心和勇氣。
結語:
作品雖然是固定而統一的,但是表演者必須深入了解作曲者的主體思想,和想要表達的內容,加入自己的思想與時代感悟,唱出最適合自己的作品。表演者和作曲者其實是一種微妙的配合關系,當二者實現平衡和統一的時候,就能達到演奏藝術的巔峰狀態。而現在的音樂表演中,融入了現代美學的理論,能夠更深刻的分析對于音樂哲學問題的探討,樹立正確的音樂觀,從而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石春軒子.他山之石——音樂社會學視閾下的聲樂教學[J].音樂創作,2015(10):148-150.
[2]鄭新平.“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基于“技術、藝術、心術”三位一體視域下的聲樂藝術美學考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5,33(02):117-120.
[3]黃薇.美學視域中的聲樂藝術[J].學術論壇,2011,34(04):26-30.
作者簡介:劉鑫洋(1998.08-),男,漢,湖南人,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聲樂方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