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巧 張長念
1.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2.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時代問題進行過多次闡述,多層次、多角度地回答了關于時代的諸多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特別是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新時代新方位,新征程新要求,呈現出許多新特征,提出許多新問題。[2]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我國“十四五”時期將面臨更大挑戰,如何在這種復雜的現實背景條件下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國際化發展道路,助力體育強國建設,值得深思。長期以來,中國體育人才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的工作為我國體育在國際體壇上的輝煌進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適應新的目標新的形勢的需求,發揮中國體育人才在國際體育組織中更大更深入的作用,已受到我國體育管理部門和學界的共同關切。
自1979年中國重返國際奧委會及其他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以來,中國體育的發展一直是在體育國際組織的“領導”下進行的。以奧運爭光計劃為導向,大力倡導以奧林匹克比賽項目為主的國際體育發展思路。全運會的原意也是為國家的奧運戰略鍛煉新人、選拔人才。在國際組織的“領導”下,奧運會進什么項目我們就大力投入什么項目,一心只為奪取更多的獎牌。發展評定多采用淺表的量化指標考核體育發展的績效,競技體育以獎牌數量,尤其是奧運會等重大國際賽事的金牌數量為標準。[3]這種一邊倒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了我國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讓我國迅速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優異的奧運成績,成為名副其實的體育大國。但這種“全盤西化”的發展方式,也使得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發展滯后,甚至出現個別項目“滅絕”的現象。作為中華傳統體育代表的武術項目由于急于向奧運靠攏,導致其在競賽構建過程中偏離了武術運動的技擊本質,被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稱為“中國式的體操”。《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指出: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4]要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需要解開國際體育組織對我國體育發展思路的禁錮,但也并非完全擺脫其影響,與其分道揚鑣。相反,要充分肯定國際體育組織對每個國家的強大影響力,科學研判個中利益,爭取將這種影響力轉化變構為我所用,為我國本土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提供動力。有專家表示:“隨著后新冠肺炎疫情時代的到來,各大國際體育組織都將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而變得日漸式微,未來我國要優先救助和扶持國際體育組織,主導并推動國際性和區域性體育賽事及人文交流活動。”[5]要爭取利用這一關鍵時期在國際組織中獲得國際聲望,使其為我國本土項目的發展服務打下基礎。

表1 現任國際奧委會委員和國際單項體育協會副主席以上高端職位的中國體育人才
以往至今,在國際組織中發揮作用的中國體育人才基本上是在中國推廣現代(西方)體育的代表性人物,并且發揮作用也體現在繼續深層次地、更廣泛地在中國推廣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現代(西方)體育,基本沒有體現推廣本國項目的作用。并且中國人在國際組織中擔任官員的數量上也與我國體育大國的實際體量不符。我國在國際體育組織現有的276名任職人員中,擔任國際奧委會委員和國際單項體育協會副主席以上高端職位的不足十人。[6]可以看出,目前中國高端體育人才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發揮的作用,仍以傳播和推廣西方體育項目為主,只有于再清一人短暫兼任過國際武術聯合會主席一職。對于本土體育項目的宣傳,中國體育人才在國際視野中的作用還遠未見其勢。鮑明曉認為:“十四五”文化建設,一方面會給體育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和精神支撐,另一方面也需要屬于大文化的體育事業提供更為鮮活、更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向心力。[4]“十四五”規劃中也再次強調了要堅定文化自信。[7]文化自信放之于體育則是體育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繁榮興盛和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奠基。[8]持此理念,不能總是一味地“屈從”于西方和他國體育項目,以在這些項目中取勝爭光為主要目的。雖然贏得獎牌獲得短期成功,但長遠來看則是幫助“他者”推廣“他者”文化。新時代要站在文化戰略的高度,立足于我國傳統體育項目的國際化推廣實踐,提升我國文化影響綜合實力,建設真正的體育強國。
目前,中國存在國際體育話語權相對微弱的客觀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奧運會體育項目都是其他民族、國家的項目,中國在其中很難融入核心;另一方面是因為國際單項體育組織領導機構國家數與相應會員數的比例較低,只有極少數國家能有幸在國際單項體育組織領導機構中任職。[9]
這些原因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體育人才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發揮作用。但是反觀日本,早在百年之前,就出現了像嘉納治五郎這樣的傳統體育人才打破了這一桎梏。作為奧委會委員,他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發揮的作用絕不僅僅是在日本推廣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而是將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現代西方體育的理念引入日本,用以改造日本民族體育形式——柔術。他立足于去繁就簡,跟隨多個流派柔術大師學習并得其精髓,探索各個流派中的技術原理,總結出關鍵的技術要點,形成了一套豐富圓滿的技術體系。為了便于教學,他將技術中危險的、在實戰中不奏效的技法剔除出來;采取“亂取(實戰)”“形”“講義”“問答”的教學方式。形成了以“亂取”為主體的教學體系。對本國傳統體育項目的技術體系進行了現代化的構建。也正因如此,才讓他的講道館柔道在短時間內戰勝了傳統柔術,因此名聲大震,形成品牌效應,從眾多流派中脫穎而出。同時他作為一名教育家,在學校系統將技術傳授給青年學生,對傳統的段位制進行了改革,設立了層次豐滿的段位等級,不僅利于對不同水平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加快了練習人群的普及,讓柔道迅速走上了現代化的正軌。作為一個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他一生都沒有停止過對柔道的傳播推廣,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柔道宣傳,親力親為,出訪多個國家講演示范;創辦柔道雜志、組織柔道文化會;進行公開的演武和各級錦標賽;促進講道館的財團法人制;建立和推動各種柔道團體,得到人力、財力的支撐;助力柔道的海外傳播……[10]嘉納治五郎一生追求“精力善用,自他共榮”。終其一生,完成了日本傳統柔術向現代柔道的根本轉變,實現了從“術”至“道”的全面升華,為柔道進入奧運會打下必要基礎。此外,他還支持船越義珍對空手道進行改造,構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空手道運動,使得空手道最終也成功躋身奧運。有了本土項目進入國際體壇,不僅對提升本國的體育國際話語權有直接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本國傳統文化的對外輸出。文化是民族的象征,是人們精神的家園和民族賡續的血脈。[11]中國傳統體育至今還沒有完成,甚至還沒有正式開始日本傳統體育百年前就已經完成的傳統體育現代化、國際化改造的任務,更遑論被國際社會正式認可和接受了。所謂“中國功夫名揚天下”,實際上是“中國功夫片名揚天下”。武術套路運動作為表演美輪美奐,走向舞臺、影視輕車熟路,但作為主觀評分的運動項目卻未為奧運會接受 。
新時代,在建設體育強國和“十四五”規劃的大背景下,體育要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民族傳統體育既是一種有形的客觀實體,也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載體。[12]民族傳統體育無疑是當前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名片,因此,要充分借助國際組織的推動力,打好這張民族牌。解決中國體育領域中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既是建設“體育強國”重要方面,也是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主要驅動力。[13]新時代,中國體育人才如何在國際舞臺上,特別是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為傳播本民族的傳統體育提供支持成為當前值得學界關注的歷史命題。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14]新時代,要提高國際體育話語權,體育人才是關鍵。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的任職人數反映了我國參與國際體育規則議事的能力和制定規則的能力與機會。[15]因而,要全力培育人才、發掘人才、支持人才,推進體育體制改革,破除體制壁壘,優化國際體育人才結構,向國際體育組織輸送高端體育人才,深入國際體育組織運行管理層,使其不遺余力地向國際體育組織推介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當然,目的先不在使其接受,而是認真收集國際體育精英們的意見和建議,反饋到中國傳統體育的現代化改造當中來。如此反復,通過“螺旋上升”的效應,使國際體育組織一方面不斷全面深入了解中國傳統體育,另一方面,看到中國改造傳統體育,對接國際社會的虛心、信心和決心。新時代,要充分利用國際體育組織的強大影響力,助力我國本土體育項目的國際化推廣。2010年,國家體育總局就已提出必須抓緊選拔一批政治素質強、業務過硬、外語水平好、綜合素質高的專門人才作為國際體育組織任職人選的后備人才隊伍。[16]在實際的人才選拔培養的過程中,大都以西方體育項目為著力點。體育總局開展過具體的培訓工作,主要內容是外交禮儀了解和外語水平的提高;[17]北京體育大學對標國際化人才培養要求也開辦了針對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的研究生“冠軍班”;[18]盡管各方都在努力,但在筆者看來,這些努力始終是沒有提高到關注民族體育的高度。從嘉納治五郎的成功經驗可見,要培養的人才,不能僅把重心放在西方體育上,在新時代建設體育強國的大背景下,必須提高對于民族本土體育的發展。要培養熟稔西方體育文化,熟悉國際體育組織運行規律,同時又精通中國文化、精通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尤其是熟悉武術等民族傳統體育的復合型體育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真正融會貫通中西文化、中西體育,才能真正讓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對接上國際的話語邏輯,對接上國際的秩序與需要,對接上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這里提到的人才,不是狹義的年輕人才,還包括更廣義的人才精英。因為他們熟悉國際社會的需要,熟悉西方體育的經驗,同時他們又了解“我們有什么”“我們的東西能做什么”,從而實現中西體育文化的相互融合。
國家體育總局提出:“要站在增強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高度,大力推動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走出去,積極爭取武術和龍舟項目入奧。”[19]要讓本民族的傳統體育與國際對接,則必須在項目上構建出符合現代體育潮流和規律的運動形式。這點可以參考日本、韓國的民族傳統項目的現代化改造經驗,吸取西方體育項目的構建規律,并結合自身特點進行本土體育項目的改造。阿倫·古特曼在剖析現代體育的本質時指出:現代體育的理性化特征,屬于有組織的游戲,即有組織,有規則的游戲。[20]因此,要撇開那些違背人類文明發展方式、脫離時代的體育運動形式,努力從中華傳統體育項目中構建具備游戲趣味性、教育性、安全性、文明性及觀賞價值于一身的體育項目,使其更加深入地走向世界,走進奧運。目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中的武術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1]這為項目的選擇提供了優先的參考,太極拳在世界范圍內自身項目的影響力,能夠在項目推廣方面節省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從太極拳中發掘和探索出一項適合現代競技體育精神的項目是當前構建項目的首選,并且已經有多名學者指出太極拳中的太極推手非常符合現代競技體育的要求雖然目前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主要原因歸結為國家層面尚未大力支持其推廣研發,沒有官方的賽事體系,項目本身的競技規則也存在缺陷,但完全不影響這一項目符合現代競技體育精神的事實,也有很多學者提出了太極推手現代化改造的意見及建議,其中不乏許多具有建設性、可行性、科學性的方案。黃康輝、楊建營提出“在比賽過程中從運動員所使用的技術中提煉出幾個典型的核心技法,形成技法庫,作為規定動作,供運動員比賽時從中選擇。[22]田金龍認為可以從楊式、武式、吳式、陳式太極拳技術中提煉出擲、掛、偏、擰4種推手技法,探討其技術原理與方法,把其提升為一式四法的太極推手技術體系。[23]張長念編創了太極拳“十二功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并步、定步、活步十二盤手、十二散推、十二散打的分單元和綜合練習。[24]專家學者們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將為構建符合現代體育的民族體育項目提供有益參考,為體育強國建設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做出應有貢獻。
新時代,要繼續發揮我國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為全面深入建設體育強國,發揮體育人才在國際組織中推進本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作用,要將現有的體育人才培養的渠道和通路進行強化和充實,探討建立人才交流和開展工作的專門組織。
首先,進一步加強國家體育總局及相關單位的統籌協調作用,在體育行政管理部門、中國奧委會、外事部門之間建立多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構建專門的高端體育人才及儲備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完善體育部門和對外交流與合作部門的聯動協調機制。創建中國體育人才在國際組織中協調各方、對外交流與合作的窗口服務平臺,規劃我國本土體育與國際體育交流與學習的對接事務,實現中國體育人才對外交流與合作上下一盤棋,深入推進我國本土體育與外國體育項目,特別是奧林匹克競技項目的交流學習,助力我國本土項目的現代化、國際化改造進程。將體育人才工作組織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推廣本土項目國際化的任務納入體育強國建設中來。其次,加緊相關人才工作組織的籌建工作。明確組織定位,建立專門的體育人才工作組織,目的是未來能夠在讓我國體育人才在國際組織中集中智慧和力量,為我國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的國際化發展打通有效通路,廣泛收取國際社會的意見和建議,爭取盡快完成我國傳統體育項目的現代化改造,實現我國體育項目進奧運的遠大目標。通過專門組織的建立,能夠明確分工,加強高端體育人才的分工合作,將其強大的國際影響力發揮到極致,同時平衡各方力量,以免在實施過程中因為某個人或集體產生不利影響時能夠有效及時糾正改進,協調各方意見。最后,專門的組織建立必須得到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才能在國際社會樹立專業、權威的形象,以便在開展工作時得到國際組織的接納和信任,才能得到對等交流合作的機會,為展開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與此同時在組織中培養儲備人才,在組織中堅持“老帶新”的培養模式,為年輕人才提供更多學習展示的國際大平臺,由高端體育人才直接進行工作經驗的輸出,加快人才成長進程,保證組織自身持續發展的活力。
集中組織力量,形成合力,而不是單兵作戰。組織定期進行研討學習,制定科學可行的工作目標和實施方案。這樣才能保證體育人才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的工作有目標、有程序、有動力。才能凝心聚力,辦成大事,而不是隨波逐流,始終被西方體育文化所牽制,一味被動地以推廣西方體育運動為工作重心,從而影響本民族的傳統體育的賡續發展,導致本民族的體育始終停留在原地,不能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不能向世界展現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