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銘
煙臺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黃河三角洲文化作為一種形成于黃河下游沖積平原上的地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流傳于這一區域的傳統體育文化作為黃河三角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黃河三角洲人的寫義符號與文化縮影。本文通過對黃河三角洲地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以及保護性開發策略進行研究,以期為文化旅游事業的融合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以及區域形象的全面提升提供有益參考。
黃河三角洲地區,廣義是指黃河下游臨近入海地區經上流攜帶的泥沙在渤海凹陷處經過沉積形成的沖積平原;狹義所指即位于東營市河口的黃河河道進入渤海海域的區域,該區域位于東營市河口區。在2009年設立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主要包含以墾利寧海為頂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支脈溝口的扇形地帶為近代黃河三角洲,面積約5400平方公里,其中5200平方公里在東營市境內。因此,本文所提到的黃河三角洲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所涵蓋的主要是東營市區域內的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經筆者統計,該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體育類(含舞蹈類、雜技類)民間與民俗類體育文化資源主要包含如下名錄。

表1 黃河三角洲地區民間與民俗類體育文化資源主要名錄
在習總書記提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號召之后。近年來,黃河三角洲地區民俗類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保護性開發工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效。據實地調查掌握的資料可以得知:在東營地區,每年的春節、元宵節、東營市非遺文化展演日(農歷臘月22)、世界文化遺產日(6月13日)以及其他重要的節慶日,都會由當地的文化與旅游局牽頭精選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規模化表演,從而讓這些從民間誕生出來的傳統文化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時,在東營地區知名度較高的景點也會在旅游旺季精選出一部分比較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如呂劇、花鼓進行表演以宣傳當地的傳統文化。另外,東營市也正在策劃實施“黃河三角洲非遺文化產業園”這一項目,通過建設非遺大街、非遺工坊、精品民宿和溫泉休閑的方式,進一步推進傳統文化與旅游產業相融合,使得傳統能夠在當代得以進行保護性開發。
3.1.1 在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宣傳效果差
現代這個社會屬于一個信息快速流動的現代化社會,各種自媒體以及視頻播放軟件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這些視頻或者信息交流APP中,很少有專門針對黃河三角洲體育類非遺乃至“文化非遺”進行介紹的專題或者紀錄片。以這一地區最有名氣的國家級非遺“短穗花鼓”為例,在對位于東營當地的中國石油大學學生進行采訪時,依然有人不知道。宣傳力以及影響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3.1.2 傳統文化的原生態保護與保護性開發依然難以實現平衡
在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非遺文化節進行現場調研時,通過對在場的活動組織人員以及參與群眾進行訪談。我們得知:雖然關于非遺的文化展演在每年的重要節慶和兩節(臘月22的國家非遺文化日,以及6月13的世界自然遺產日)都會有集中展演,但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演出項目往往都是固定編排下來的。因此,不少群眾反應最一開始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傳統文化的時候會覺得比較新奇,時間久了便會出現審美疲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其誕生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形態,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其在誕生之初的那些文化形態便有可能會呈現出不適應于當下社會的狀態。非遺的傳承往往歷經數百年甚至更久時間,在對其進行保護性開發(傳承)的時候如何更好的做到傳統與當代有機統一依然是難點之一。
3.2.1 區域性重大交通設施相對滯后
既然要發展旅游,除了優美的自然景觀,方便的交通設施以及公共配套服務是吸引游客的基礎性保障。在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推廣城際高鐵的背景之下,以東營和濱州為主要代表的兩個城市仍然沒有四通八達的高鐵網絡以及機場。這直接造成了地區性的游客吞吐量上不來,其旅游輻射范圍也只能局限于周邊的幾個縣市之中。因此,重大交通設施的相對滯后是制約黃河三角洲地區旅游事業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2 跨區域性的政策難以實現落實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黃河三角洲地區包含東營和濱州以及臨近的濰坊、德州、煙臺等部分縣市。這就造成了文化主管部門的行政協調容易出現重復的現象,從表面來看,這或許只是項目和政策的重復問題,而深挖下去往往會由于利益沖突或者權責不清出現政策自相矛盾甚至難以落實的問題,即跨地區的區域文化經濟發展協調起來相對困難。
3.3.1 傳承人的存續問題
關于對于傳承人保護的問題也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老生常談的一個議題。即掌握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多為年邁古稀之人,其掌握并傳承此門技藝是經過年輕時期的勤學苦練方才習得的。回憶起當初練習原因,有些人表示是因為家族式的血緣傳承不能在自己這一代斷了,也有些人表示是年輕時貧困為了學門手藝混口飯吃。以家族作為傳承媒介的尚好存續,而在當初以“混口飯吃”學習手藝的傳承人則面臨著無人可傳的傳承人斷層狀況。因為一門技藝的傳承往往是多年積累下來的,現在的人們學習這門手藝一沒有經濟利益而沒有實際效益,再加上平日生活的繁雜事務,久而久之自然就呈現了斷層的危機。
3.3.2 傳承人之間關于名分的不合理競爭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各省市地區都在大力挖掘并積極申報省級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某一層面來說,成為一個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能夠對傳承人起到一種身份認同的作用。因此,成為省級甚至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在為人們帶來社會地位提升的同時也能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如更多的節慶匯演、出國巡演以及以輔導班形式教學等。然而,由于沒有合理有效地市場監管體制,某些非遺項目呈現出了“項目挖掘人不是真正的傳承人反而被其他人搶注”“為爭奪更高級別傳承人的身份大打出手”的社會亂象。這雖然顯示出了非遺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得到體現,也著實需要更加合理有效的市場指揮棒進行引導。
黃河三角洲地區屬于黃河入海的泥沙形成的沖積平原,由于黃河每年攜帶大量的泥沙入海,這片土地也屬于中華大地上最年輕的一片土地。黃河三角洲地區自然環境優美,由于多為泥沼地貌,該區域氣候濕潤遍布蘆葦,這也吸引來了眾多的候鳥和旅鳥每年前來棲息,因此也有著“鳥類國際機場”的美譽。位于東營的黃河入海口景區也因黃河入海的原因形成了傳說中“井水不犯海水”的黃藍分界線“鴛鴦鍋”,這些都屬于黃河三角洲地區充沛的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因此,結合黃河三角洲地區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將其與當地具有歷史人文底蘊的武圣孫子、東方朔、范仲淹等古代先賢問你話;以大閘蟹、肴驢肉、冬棗、三梭子蟹等物產資源為代表的美食文化;以呂劇、花鼓、斗虎、高蹺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眾多具備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資源相結合,合理規劃制定一條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之路。
2009年11月23 日,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關于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校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這一國家戰略性文件。黃河三角洲地區作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的最后一個三角洲,這一文件的出臺使得黃河三角洲正式成為了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作為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山東半島城市群以及環渤海經濟圈這三大經濟發展區域結合的地區,該地區不僅物產資源豐富,也有著很高的經濟發展潛力。以此為契機,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可以充分借鑒“長三角”“珠三角”等幾個區域經濟領頭羊的政策措施以及成功經驗。并以此為基礎發揮后發優勢,以生態經濟、自然景觀、民俗文化為賣點,開發兼具黃河濕地生態自然景觀與區域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路線。
若要發展以傳統體育文化為特色的旅游線路,除了市場機制之外,政府主管部門所起的宏觀調控作用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旅游產業的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市場自行調節機制存在著諸如經營混亂、持續性差、一哄而上以及惡性循環的自身缺陷。這就需要當地的文化與旅游主管部門對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進行引導與調控,并以此解決一些市場機制無法做和做不好的問題。如可以通過結合地屬高校或者研究院正確規劃黃河三角洲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并以此出臺文化產業扶持政策、積極完善公交船舶等公共基礎設施和基礎性產業為旅游產業發展搭建良好平臺、對黃河三角洲文化特色產業園區的建設或者文化創意產品小微企業予以資金扶持、以及對政策規劃的規劃進行合理有效評估監管體制以保證政策能夠落到實處。只有通過諸如以上手段,才能正確引導黃河三角洲區域的文化市場競爭并進一步提升黃河三角洲區域在文化旅游產品設計層面的競爭力。
作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區域性文化,民間體育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謂深深地扎根于區域群眾的日常生活與游戲活動中。但是要讓一項區域性的文化能夠得以為外人所知,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力是必經之路。流傳于一個區域范圍之內的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稱為樹立地區文化形象,建設地方性文化旅游品牌的點睛之筆。在信息傳播日以迅速的當代社會,傳統的民間體育文化也不能僅僅依靠古代的師徒傳承或者口傳身授等方式進行宣傳。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數字博物館或者時下流行的手機短視頻APP設立民間傳統體育公眾號進行該項文化的普及教學、邀請現代藝術設計團隊對有特點的民俗體育文化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在社會(或學校)的文化長廊里設立民間傳統體育專欄、在電視(臺)節目中設立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新興媒體節目、周期性舉辦針對民間傳統體育類的競賽活動、邀請攝影團隊進行民間傳統體育結合地方美食(景)的宣傳紀錄片等方式都是提高區域性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影響力的有力措施。只有影響力得到提高,才能進一步打開知名度從而樹立文化旅游品牌。
在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民間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行訪談時,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時代不同了現在學傳統技藝的人沒有了”“找不到傳承人持續的練這項技藝”“傳統的技藝學成較慢,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等等類似的話。在這背后,我們所看到的是當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面臨著傳承人后繼乏力或者非遺項目無人可傳的一個狀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傳承紐帶依賴于人,想要真正的將一門手藝傳承下去,需要像“師傅帶徒弟”那樣的口傳身授。而且,在通過對以黃河三角洲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統計時我們還發現:對于國家級或者省級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政府重視程度以及財政支持力度都比較大,因此傳承人的注冊登記、備案以及繼替、保護等程序都做的比較完善,老的傳承人即使去世了很快也會有新的傳承人遞補上去。但是對于一些影響力較低或者區域性更強的項目,如市級、縣級、鄉級非遺,由于缺乏財政經費的吸引以及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傳承人一旦去世且沒有新的傳承人遞補上去,則很有可能就會出現了失傳的現象。針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依賴于人身傳承的特點,要想將其傳承并進行保護性開發,歸根結底還是落實到傳承人身上。除了需要加強對傳承人的登記、注冊、備案、保護等工作,通過諸如“非遺”進校園、培養社區“非遺”指導員、合理制定“非遺”傳承人的繼替體系等措施拓寬非遺的傳承渠道都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護“非遺”傳承人群體。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黃河三角洲地區具有著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以及區域文化特征鮮明的傳統體育文化。在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這一時代背景之下。我們除了要繼續挖掘該地區具有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之外,也應充分做好這些傳統文化的保護性開發。在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發展區的國家戰略之下,我們應通過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底蘊、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多舉并措提高宣傳效果以及重視對于傳承人的認定備案以及保護工作等措施,以傳承促發展、以旅游保傳承,以此共同保證這一區域的傳統文化得以更好、更合理有序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