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姣
(廣州市黃埔區永和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護理部,廣東 廣州 510000)
高血壓是慢性疾病的一種,其是由社會、心理、生物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引發的疾病[1]。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壓力的加大,使得高血壓的發生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屬于慢性疾病的一種,若患者不能接受有效治療來對自身血壓水平控制,則會導致其疾病不斷的加重,最終患者可出現殘疾、死亡等的情況[2-3]。生活方式與高血壓的發生關系密切,多數高血壓患者存在高血脂、高膽固醇、高鹽飲食以及肥胖等特點[4],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來促進其生活方式改善,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對門診高血壓患者接受健康信念健康教育模式干預的價值,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門診高血壓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實驗組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51~73歲,平均(61.23±4.22)歲,病程2~17年,平均(6.02±1.25)年,其中小學及以下學歷者13例,初中學歷者27例,高中及以上學歷者10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50~75歲,平均(60.89±5.17)歲,病程2~15年,平均(5.96±1.33)年,其中小學及以下學歷者12例,初中學歷者26例,高中及以上學歷者12例。2組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確診存在高血壓,即在未接受降壓藥物治療的條件下,其收縮壓在140 mmHg及以上,舒張壓在90 mmHg以上;②病程時間在1年以上;③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高血壓者;②存在腎肝心等功能嚴重障礙者;③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者;④拒絕參與本研究者。
1.2 方法。對照組,行常規健康教育干預。實驗組,實行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干預,即護理人員詳細對門診高血壓患者的職業、文化程度、年齡、性別、姓名、病情等進行進行了解和記錄,并對患者的個人檔案建立,之后為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讓患者對易感性知覺,使其意識到疾病的嚴重性,讓患者感受到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具體為內容為:
1.2.1 心理健康教育:患者的心理變化會導致血壓水平出現波動的情況,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心理情況以及病情,為其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方案,引導患者對心理狀態調整,盡量避免情緒的激動,防止出現血壓水平突然升高的情況。護理人員為高血壓患者講解不良心理狀態對其病情的影響,使其意識到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重要性。若患者處于不良的心理狀態,則護理人員積極的進行引導,以此避免患者因不良心理而出現血壓水平波動的情況。
1.2.2 飲食健康教育:高血壓患者的飲食情況,會直接對其病情造成影響。囑咐患者合理的飲食,保持少吃多餐的原則,盡量以高蛋白、低脂肪、低鹽等的食物為主,實施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告知患者每天鹽的攝入量應在5 g以下,油類應選擇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植物油,控制動物油的攝入量,避免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情況。同時,囑咐患者攝入充足的營養,適當增加牛奶、魚類等食物的攝入量,并補充充足的蔬菜和水果。高血壓患者同時應每天對高鈣食物攝入,若患者肥胖,則應控制甜食、熱量的攝入,戒煙戒酒。
1.2.3 用藥健康教育:告知高血壓患者堅持用藥的重要性,為其講解降壓藥物的具體作用機制、用藥方法、用藥劑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應對措施,規律用藥,避免出現腦出血等并發癥的情況,從而對患者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證。
1.2.4 日常教育:告知患者應合理對生活安排,適當活動、起居有時、勞逸結合。囑咐患者每天睡眠時間應控制在8~10 h,并定時對血壓水平測量和記錄,及時發現血壓異常情況,并進行復診。
1.2.5 運動教育:為高血壓患者講解適當運動的重要性,特別是肥胖及運動缺乏者,患者可通過打太極拳、慢跑、散步等方式進行運動,每周實施3~6次鍛煉,每次運動的時間控制在30 min內。告知患者重視運動后的相關自我感受,以不出現疲勞感為宜。
1.3 觀察指標。對2組門診高血壓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情況作觀察分析,同對比2組干預后生活方式的差異性。生活質量:以SF-36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價,其主要包括認知功能、軀體感覺、生活滿足感、健康感覺等維度,每個維度的分數為0~100分,分數越高,即代表患者的相關生活質量越好。生活方式:生活規律、低脂低鹽飲食、適當鍛煉、戒煙戒酒、情緒穩定等。
1.4 數據分析。SPSS 21.0軟件作數據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有統計學有意義。
2.1 2組生活方式分析。實驗組生活規律、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鍛煉、戒煙戒酒、情緒穩定的幾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2組生活方式分析[n(%)]
2.2 2組生活質量分析。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較對照組,更高(P<0.05),如表2。
表2 2組生活質量分析(±s)

表2 2組生活質量分析(±s)
?
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其是以心理學作為基礎,包括認知理論和刺激理論,通過社會心理學的方法來對健康相關行為解釋,對認知理論遵照,對個體主觀心理過程強調,即信念、推理、思維、期望等,可發揮行為主導的作用[5]。信念是人們對不良行為、接受勸導以及健康行為采納的關鍵,為患者實施其自愿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能夠更好促進患者不良行為習慣、生活方式以及認知態度的改善,對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建立,將其自覺健康行為效能提高,從而對疾病的進展進行控制,促進其疾病的轉歸[6]。
本研究下顯示,接受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干預實驗組門診高血壓患者,其生活規律、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鍛煉、戒煙戒酒、情緒穩定的幾率均高于常規健康教育的對照組;同時,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相較于對照組,更高。門診高血壓患者,其多數處于疾病的早期,并發癥的情況較少,其對醫療需求較大,因此,為門診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干預,能夠增強其自覺健康責任意識,對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和維持,可更加方便、經濟、有效的對高血壓防治,更好控制其疾病的進展以及并發癥的發生[7]。
綜上所述,健康信念教育模式應用于門診高血壓患者中,有著較高的價值,可使得患者養成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以此對其病情改善,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