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米多,賀喜,陳毅,吳敏,鄭新生,賓日虹
(株洲市中心醫院,湖南 株洲 412000)
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是由人類冠狀病毒的新型株引起的,該株被稱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ARS-CoV-2)[1]。自武漢市爆發COVID-19,隨著全球大流行,截至目前為止[2]。盡管我國在防控疫情期間取得巨大勝利,但隨著全球第二次疫情爆發,我國仍不能避免。隨著青島、新疆建設兵團再次出現多個感染COVID-19病例,宣告我國第二次疫情已經開始。SARSCoV-2主要通過飛沫或直接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3-4],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主要切斷傳染源,加強個人防護,勤洗手,戴口罩,如有發熱、呼吸道感染癥狀及時就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目前無特效藥治療,且傳播速度快,隱匿。因此,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COVID-19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我院為株洲市地區最大三甲醫院,首當起沖擔任救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院,院前急救承擔轉運和救治的重要任務。受過良好訓練的運輸團隊的適當計劃,對于安全運輸可疑或確診的COVID-19患者是至關重要的。在沒有指南的情況下,要醫務人員在運輸過程中控制COVID-19感染的傳播將具有挑戰性。因此,為了運送這些患者,需要制定方案并適當執行以防止疾病傳播給所涉及的醫護人員。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要求,我院院前急救中心聯合市救治專家組共同制定疫情期間院前急救轉運病人的一系列方案。
1.1 急救中心醫護人員選取。向全院招募自愿者,自愿參加院前急救疫情期間病人轉運工作。優先選取有院前急救中心工作經驗醫護人員,熟悉院前急救一系列流程,能快速辨別病人相關病情,做好急救前相關準備。
1.2 培訓。院前急救中心全體,包括電話聯絡員,參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控措施、制度、流程進行培訓,并考核,每為人員均需通過考核。另還需熟記本市確診病例小區。
1.3 人員安排。按病人是否發熱、呼吸道癥狀及小區,分3組(A、B、C組),每個小組分3個套班。A組接治無發熱,無確診病例小區的急救病人;B組接治發熱,但無確診病例小區的急救病人;C組接治有確診病例小區的急救病人(無論有無發熱)。
1.4 轉運人員防護。A組、B組醫護人員及駕駛司機按二級防護,C組按一級防護。院前急救人員穿戴、脫摘防護用品流程:穿戴流程:①手衛生,戴一次性醫用帽;②戴N95口罩;③戴第一層醫用手套、穿第一層鞋套;④穿醫用防護服;⑤步戴護目鏡;⑥戴第二層醫用手套;⑦穿防水鞋、穿第二層鞋套;脫摘流程:①手衛生、摘護目鏡;②手衛生;③脫防護服,第一層手套、外層鞋套、防水靴;④手衛生、摘護目鏡;⑤摘N95口罩、工作帽子、內層;⑥手衛生;⑦沐浴。
穿防護服注意事項:按標準操作流程,穿戴好后,由同組人員相互檢查防護裝備完整性、合適度,有無無裸露部位,比如頭發、皮膚和衣物等。
摘脫防護服注意事項:脫摘防護服過程,仔細檢查防護服是否有破損、是否有污染物污染皮膚、黏膜等;如有污染,立即消毒并匯報專家組,由專家組評估是否需施行隔離觀察。
1.5 轉運車輛。C組轉運車輛為專用的負壓監護型救護車,A、B兩組為急救普通車輛。每組車輛有相隔區域,每個區域內都設有緩沖區,消毒物品,三組人員出入休息室都經不同通道[5]。區域配備:快速手消毒劑、污物放置桶、回收物品浸泡桶等。每輛車內均配有快速消毒劑、醫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防護服、醫用外科手套、生活及醫用污物車輛駕駛室和醫療艙間隔封閉,附有對講系統和透明觀察窗口。桶(均有蓋)等;A、B、C三組急救車均有基本急救設施。
1.6 院前轉運流程方式,如圖1所示。

圖1 院前轉運流程方式
1.7 其他。每次出診后,收集出診途中遇到的困難及不足點,匯報市院專家成員組,通過討論后進行改進。不斷完善疫情期間院前急救中心出診時所遇到的困難,不斷完善轉運制度。
1.8 車輛消毒。每次出診后,車輛安放至指定區域進行消毒。參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結合我院現有條件,選擇合適的消毒方式對COVID-19病毒敏感的方法進行消毒。消毒物品:車輛(內)、急救車內儀器設備均用20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進行擦拭兩遍,并用紫外線進行30 min照射,然后通風30 min。院前轉運患者。對可回收的防護品如護目鏡、防護面罩、橡膠靴等用20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 min。車輛外用20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進行噴射消毒,兩遍。醫療垃圾及污物處理:醫療廢物用黃色垃圾袋封裝,嚴禁丟棄在急救現場;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分裝,嚴禁與醫療垃圾混合;如為疑似COVID-19肺炎病人分泌物需有標明,且不能與生活垃圾混合。車輛消毒時,將垃圾放置規定區域。根據《醫療廢物處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最終進行垃圾的處理。急救人員心理輔導接觸確診COVID-19患者的急救人員,需連續工作2周,隔離2周。在高度緊張環境中,重視急救人員心理輔導,保障生活質量及家庭照顧,營造良好的環境。
COVID-19主要通過呼吸道、接觸、氣溶膠體進行傳播,無癥狀者也為傳染源,目前無特效藥物,只能對癥處理,對醫務人員的救治是極大挑戰。切斷傳染源,做好個人防護為阻止傳染的主要措施。院前急救中心人員在接診過程中首先做好個人防護,防止感染。其次保護好患者及其他群眾,避免出現交叉感染或感染。COVID-19傳染性強,對這類患者的管理需要成立專門管理部門。為了診斷(放射成像,支氣管鏡檢查等)或治療目的(手術),需要將這些患者運送到醫院?;蛘哌@些患者診斷已明確,需將其運送到指定區域進行治療。從隔離病房到COVID-19的重癥監護病房也可能需要運輸。所有這些運輸都有特殊的問題,需要特殊的護理和預防措施。最具有挑戰性的是在社區,未明確診斷的情況下,院前急救中心不僅需為轉運病人保駕護航,也需保障醫務人員自身安全。
院前急救中心團隊在轉運患者過程中必須提供最佳的護理,以確保患者的安全。在轉運過程中,應由訓練有素的運輸小組保持對生理變量的監測和維持在其期望的水平或目標水平。并且需要接受與COVID-19相關的特殊關注的培訓,例如低氧血癥,血液動力學的風險不穩定的血栓栓塞等。在轉運計劃和設備準備中,準確判斷患者病情,及時作出相應處理,可改善患者預后結局。并且一些研究表明,在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不良預后,有91%是可預防的。COVID-19在運輸過程中傳播感染,并將感染引入較新的區域或醫院是一個主要問題。車輛和設備的消毒和再利用需要特別注意。當救護車和其他一些運輸車輛形成封閉空間時,傳染性傳播的風險就會增加。
因此,疫情期間急救中心人員的選擇與培訓尤為重要,不僅需了解急救流程、急救技巧,更需熟練掌握防護用品的使用、院感知識。在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對該病毒認識不足,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聯合當地疫情防控專家小組,建立適合本地區的院前急救流程是有必要的。我院結合COVID-19的傳染特點,對院前急救人員進行防護培訓,對車輛進行嚴格消毒,關愛急救人員,及時梳理心理不良情緒,保障其家庭良好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院急救中心人員和防控疫情專家小組多方不斷努力,截至目前,我院醫務人員無一例感染,并維持本地區急救患者及時救治的良好條件。為以后再次疫情爆發提供了良好救治和轉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