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寶玲
乳腺癌是婦科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乳腺上皮組織,臨床表現以乳腺腫塊、腋窩淋巴結增大,乳腺疼痛等癥狀為主。乳腺癌在女性所有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排在第一位,疾病的發生和電離輻射、遺傳、乳頭溢液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關[1]。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國農村地區乳腺癌患病人數逐漸增多,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負擔[2]。從2009 年開始,國家相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村婦女“兩癌”檢查,目的在于提高農村地區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的早診早治率[3]。為此,本文將分析梅州市農村婦女乳腺癌篩查情況,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梅州市農村婦女乳腺癌篩查結果,目標篩查人數44923 例,實際接收檢查人數143383 例,年齡最小26 歲,最大68 歲,平均年齡(46.38±7.21)歲。全部受檢對象均了解檢查內容,自愿參與檢查并簽署協議書。所有參加乳腺癌篩查的農村婦女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填寫調查表,調查內容涵蓋年齡、體重、身高、職業、文化水平、婚姻狀況、月經史、乳腺癌家族史等。
1.2 方法 全部接受乳腺癌篩查的農村婦女均進行乳腺視診、觸診和乳腺彩超檢查。對于超聲檢查陽性或可疑者,進行乳腺X 線檢查,對于陽性或可疑者進一步進行組織病理檢查。
2.1 乳腺超聲檢查結果分析 143383 例接受乳腺超聲檢查,361 例為0 級,63477 例為1 級,75394 例為2 級,2523 例為3 級,175 例為4 級,14 例為5 級,陰性1439 例。見表1。

表1 乳腺超聲檢查結果(n,%)
2.2 乳腺X 線檢查結果分析 2297 例接受乳腺X 線檢查,17 例為0 級,8 例為1 級,599 例為2 級,1307 例為3 級,208 例為4 級,33 例為5 級,125 例為乳腺良性疾病。見表2。

表2 乳腺X 線檢查結果(n,%)
2.3 乳腺良性疾病情況 125 例乳腺良性疾病中,82 例檢出乳腺纖維腺瘤,21 例檢出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22 例為其他。
2.4 組織病理檢查分析 組織病理檢查應查人數277 例,實查223 例,其中,2 例為小葉原位癌,7 例為導管原位癌,29 例為浸潤性導管癌,1 例為浸潤性小葉癌,8 例為其他惡性腫瘤;乳腺癌發病率為27.20/10 萬(39/143383)。見表3。

表3 組織病理檢查結果(n,%)
2.5 不同年齡段乳腺癌情況分析 47 例乳腺癌患者中,35~39 歲2 例,40~49 歲24 例,50~59 歲18 例,60~69 歲3 例,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段乳腺癌情況(n,%)
2.6 TNM 分期情況 21 例獲得TNM 分期,其中2 例0 期,7 例Ⅰ期,6 例ⅡA 期,3 例ⅡB 期,3 例Ⅲ期及以上。乳腺癌早期診斷率為71.43%(15/21)。
乳腺癌發病部位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疾病的發生主要是多種致癌因子聯合作用下引發的乳房腺上皮細胞突變所致,進而造成細胞生長失控,導致乳房正常結構受到擠壓和破裂[4]。受年齡因素影響,年齡越大發病幾率越高,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乳腺癌轉移后甚至導致死亡,現階段我國乳腺癌不斷向年輕化趨勢發展,給廣大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導致生存質量下降。因此盡早發現并治療乳腺癌,對改善預后質量意義重大[5]。
農村婦女乳腺癌篩查首先通過臨床檢查和乳腺超聲檢查,再選擇性的使用乳腺X 線檢查以及組織病理檢查[6]。乳腺臨床檢查具有操作簡單和易于掌握的特征,但是漏診幾率較高,并且不容易發現早期無癥狀乳腺癌患者。同時篩查的準確率和臨床檢查者的經驗、水平密切相關[7]。現階段臨床普遍認為乳腺鉬靶攝片是篩查乳腺癌的最有效手段,但由于中國婦女乳房相對較小,乳房腺體比較致密,因此乳腺X 線檢查的準確度不理想[8]。而超聲檢查不存在放射性,不對受檢者造成創傷,檢查費用相對便宜,檢查設備比較普及。并且能夠清晰顯示致密性乳腺顯像,有利于鑒別腫塊屬于囊性還是實性,能夠作為目前篩查乳腺癌的常規手段[9]。但是超聲檢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有效的發現鈣化病灶。所以建議在乳腺癌的篩查過程中,將乳腺超聲檢查和臨床檢查作為常規手段,對于可疑患者進一步使用乳腺X 線檢查增加診斷的特異性,從而提高早期乳腺癌診斷準確率。
從本次篩查結果可以看出,143383 例篩查對象中,共檢出39 例乳腺癌,乳腺癌發病率為27.20/10 萬,我國乳腺癌篩查陽性檢查率為60.91/10 萬,低于平均水平。從乳腺良性疾病情況可以看出,82 例檢出乳腺纖維腺瘤,21 例檢出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22 例為其他。乳腺增生性病變是乳腺良性疾病中比較常見的類型,疾病的發生主要和婦女內分泌異常密切相關,由于孕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雌激素水平分泌過多,長時間作用于乳腺組織,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10]。也有可能是現階段婦女生活方式改變、飲食結構調整以及環境變化有關。研究發現,生育較晚、未生育或者未哺乳的婦女發生乳腺癌的幾率高于一般婦女,增加哺乳的時間能夠減少卵巢排卵,抑制雌激素活動,進而降低乳腺癌風險。乳腺增生性病變也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其中不典型導管上皮增生、乳頭狀瘤病、不典型乳腺小葉增生可作為乳腺癌的癌前病變,所以對于乳腺增生性病變應做好定期隨訪觀察。乳腺纖維瘤也是臨床發生率較高的一種乳腺良性腫瘤,少部分的乳腺纖維瘤可發展為惡性病變,目前手術切除是治療該疾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本次研究顯示,乳腺癌年齡分布上,40~49 歲構成比達到51.06%,在該年齡段的乳腺癌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原因可能是此年齡段的婦女更多的承受社會負擔,加上飲食結構變化、內分泌調節紊亂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乳腺癌發病率更高,所以要加強該年齡段婦女的防治工作。本次研究顯示,梅州農村婦女乳腺癌篩查的乳腺癌發病率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建議定期安排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質量控制,提高相關人員的業務水平,確保乳腺癌篩查工作質量,提高乳腺癌檢查的診斷符合率及陽性檢出率,做到不漏診、誤診。
綜上所述,乳腺癌篩查有利于及時發現乳腺癌患者,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應大力開展農村地區婦女乳腺癌篩查工作,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確保農村婦女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