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元 歐陽穎 阮揚皓
唐氏綜合征(down syndrome,DS)又稱21-三體綜合征,是由于比正常人多一條21 號染色體而引起的一種染色體疾病,發病率為1/800~1/1000[1,2]。主要臨床表現為明顯的智能低下、生長發育障礙、特殊面容,并常伴有先天性心臟病等多種畸形。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以預防為主[3]。通過血清學標志物檢測,結合孕婦的年齡、體重、胎次等情況進行風險評估,對于高風險孕婦,建議采用羊膜腔穿刺進行明確診斷[4]。在孕中期血清學三聯篩查(AFP、β-hCG、uE3)假陽性率5%的情況下,檢出率可達65%[5]。本文采用四聯篩查,即檢測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游離雌三醇(unconjugated-estriol,uE3)、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游離β 亞基(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free beta subunits,β-hCG)及抑制素A。抑制素A 是卵巢分泌的一種蛋白,在有唐氏綜合征胎兒的孕婦孕中期,其血清含量可以明顯升高[6,7],可有助于提高檢出率。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四聯篩查法應用于國內孕中期唐氏綜合征胎兒的可行性及其推廣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 年1 月~2017 年12 月在武警廣東總隊醫院番禺院區產科門診行產檢的10428 例孕中期孕婦的唐氏綜合征血清篩查結果并進行回顧性分析。孕婦平均年齡為(33.25±9.13)歲,平均孕周為(17.5±2.5)周,單胎,既往無不良孕產史。記錄孕婦的年齡、體重、孕周及新生兒的出生日期等指標。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清采集與檢測 抽取受檢孕婦外周靜脈血3 ml,3500 r/min 離心5 min,取上清液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DxI-800 全自動微粒子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公司)及配套的試劑盒檢測AFP、β-hCG、uE3及抑制素A 的濃度。
1.2.2 篩選風險評估方法 采用隨機配載的篩查軟件,根據血清學標記物濃度和相關的中位值數據庫,將各項指標自動轉化為中位數倍數,同時結合孕婦的年齡、體重、孕周、月經史等參數,計算出唐氏綜合征的風險值,并將其高風險截斷值定為≥1∶270,依據風險值分為高危組和低危組。
1.2.3 確診與隨訪 依據風險值確定高危孕婦例數,在孕婦知情的條件下,建議進行羊膜腔穿刺做染色體核型分析以便確診。對所有孕婦均進行隨訪,并記錄隨訪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015~2017 年唐氏綜合征篩查結果分析 2015~2017 年納入孕婦10428 例。見表1。

表1 2015~2017 年唐氏綜合征篩查結果分析(n)
2015年篩查出高危孕婦280 例(8.53%),同意接受羊膜腔穿刺219 例(78.21%),其中有2 例羊水呈棕黑色,檢測失敗,制樣成功217 例(99.09%)。篩查結果為正常核型211 例,異常核型6 例,其中唐氏綜合征5 例。拒絕做羊膜腔穿刺的61 位孕婦中,有2 例為唐氏綜合征。后期隨訪未發現余下病例中有唐氏綜合征發生。
2016年篩查出高危孕婦244 例(7.06%),同意接受羊膜腔穿刺228 例(93.44%),均制樣成功,其中正常核型221 例,異常核型7 例,其中唐氏綜合征4 例。低危孕婦中出現唐氏綜合征假陰性1 例。后期隨訪未發現余下病例中有唐氏綜合征發生。
2017年篩查出高危孕婦219 例(5.94%),同意接受羊膜腔穿刺192 例(87.67%),其中1 例為羊水中混有血液,檢測失敗,成功制樣191 例(99.48%),其中正常核型為185 例,異常核型為7 例,其中唐氏綜合征6 例。后期隨訪未發現余下病例中有唐氏綜合征發生。
2.2 2015~2017 年唐氏綜合征篩查診斷情況分析2015~2017 年期間,唐氏綜合征篩查的特異度均>90%,且靈敏度均>80%,誤診率逐年下降。見表2。

表2 2015~2017 年唐氏綜合征篩查診斷情況分析 (n,%)
2.3 唐氏綜合征篩查陽性結果與孕婦年齡關系 2015~2017 年期間,高齡孕婦(年齡≥35 歲)的患兒唐氏綜合征檢出陽性率顯著高于非高齡孕婦(年齡<30 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齡孕婦患兒唐氏綜合征陽性率均>0.45%。見表3。

表3 唐氏綜合征篩查陽性結果與孕婦年齡關系 (n,%)
唐氏綜合征是一種先天性染色體異常疾病,臨床上發病率為1/800~1/1000,主要表現為智能低下,特殊面容,生長發育遲緩,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1,7]。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案,仍以預防為主,對孕中期(15~21 周)的孕婦進行唐氏綜合征篩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針對唐氏綜合征的篩查方案及流程已規范化和標準化,已成為常規檢測的項目之一。通過羊膜腔、絨毛活檢術和臍血穿刺等產前診斷技術,能有效地診斷先天性患者,但此類方法屬于侵入性技術,不易被孕婦接受。目前無創DNA 檢測也用于唐氏綜合征的產前診斷,但其價格較高,不適宜在基層廣泛推廣[8,9]。另一方面,隨著超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產前超聲檢查可在形態及結構上對唐氏綜合征胎兒進行多器官篩查[10]。相對而言,血清法篩查是目前相對簡單且有效的一種方法,操作方法簡單,成本低廉,同時可進行大樣本的檢測分析[11]。
血清學篩查主要包括[5]:聯合篩查,二聯篩查和三聯篩查,主要檢測的指標有:妊娠相關蛋白(PAPP-A)、β-hCG、AFP 和uE3,通過檢測此類標志物可以了解胎兒的生長和發育狀況。抑制素A 是人胎盤合體滋養層細胞產生,由α 亞單位和β 亞單位組成的異二聚體蛋白質,唐氏綜合征孕婦的血清抑制素A 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妊娠者[6]。據相關報道,四聯篩查在5%假陽性率時篩查率可達81%[7]。本文中,近三年篩查唐氏綜合征的靈敏度均>80%,特異度均>90%,說明此法可提高唐氏篩查的檢出率,可用于孕中期孕婦的血清學篩查。
影響唐氏篩查的因素有很多[4,12],其主要有孕周、血清標志物檢測技術、體重、年齡、妊娠史等。美國協會已明確指出,年齡>35 歲的高齡孕婦需要進行介入性產前診斷。本文研究結果表明,高齡孕婦(年齡≥35 歲)的患兒唐氏綜合征檢出陽性率顯著高于非高齡孕婦(年齡<30 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唐氏篩查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普遍采用的三聯篩查法是應用歐洲的篩查軟件,因此用于我國孕婦評估存在一定的偏差。除此之外,標本的采樣、保存規范以及其他操作等均會造成假陽性率升高,因此在進行篩查時應注意細節和規范。從本文的篩查結果可以看出,四聯篩查法的特異度逐年增加,靈敏度保持80%以上,誤診率逐年降低,考慮與本院近3 年不斷加強醫護人員的篩查資質培訓有關。
產前胎兒唐氏綜合征篩查采取自愿原則,因此提高孕婦對篩查的認知,加強宣教,有助于提高篩查率。綜上所述,采用四聯篩查法進行產前血清學診斷篩查唐氏綜合征,是完善且有效的產前篩查,是控制和降低染色體異常缺陷唐氏綜合征患兒出生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