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聞俊
(盤錦遼油寶石花醫院腎內科,遼寧 盤錦 124000)
慢性腎臟病屬于臨床常見且多發病,若治療效果欠佳,極易導致疾病進一步發展,最終演變為腎衰竭和尿毒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是現階段臨床控制慢性腎臟病進一步發展、保護患者腎臟功能的重要措施[1]。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現階段他汀類藥物被臨床廣泛用于治療慢性腎臟病,可有效降低機體血脂水平并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和疾病病死率,從而有效改善患者預后[2]。本研究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腎臟病患者,旨在探究慢性腎臟病患者實施他汀類藥物治療的臨床效果和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腎臟病患者,根據平衡序貫法分為對照組(n=38)和觀察組(n=42)。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35~78歲,平均(56.59±16.56)歲;體質量69~86.5 kg,平均(77.48±6.63)kg;病程1~13年,平均(7.59±5.11)年。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36~78歲,平均(56.89±16.33)歲;體質量68~86.5 kg,平均(77.63±6.48)kg;病程2~13年,平均(7.88±5.22)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案。完善臨床和實驗室各項檢查,依據檢查結果,遵循“活血化瘀”“調節腎臟微循環”治療方案,開展補鈣、降壓、改善低蛋白血癥等治療,醫囑患者日常生活進食低蛋白食物,必要時可適量服用免疫抑制藥物。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口服瑞舒伐他汀(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每次10 mg,每天1次。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血尿酸與治療前相比,降低幅度>20%,血肌酐與治療前相比,降低幅度>50%;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出現緩解,血尿酸降低幅度10%~20%,血肌酐降低20%~50%;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血肌酐、血尿酸無明顯變化,部分患者病情加劇[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腎功能改善情況: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患者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后檢測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血肌酐SCr以及腎小球濾過率的估計值eGFR[4]。③腎小球濾過率:比較治療4、8、12、16及20周腎小球濾過率。④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輕微腹脹、血脂異常、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高于對照組的7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腎功能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BUN、SCr、24 h尿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eGFR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nal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nal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BUN,尿素氮;SCr,血肌酐;eGFR,腎小球濾過率的估計值
組別觀察組(n=42)對照組(n=38)t值P值BUN(mmol/L)治療前13.47±6.36 13.45±6.55 0.362>0.05治療后11.33±5.22 12.69±6.00 6.158<0.05 SCr(μmol/L)治療前246.57±80.11 245.69±80.45 0.486>0.05治療后225.47±85.33 240.47±99.11 5.590<0.05 eGFR(mL/min)治療前32.542±14.36 32.42±14.02 0.237>0.05治療后39.47±20.22 35.15±14.35 6.118<0.05 24 h尿蛋白(g)治療前1.02±0.23 1.05±0.23 0.852>0.05治療后0.51±0.13 0.75±0.22 6.451<0.05
2.3 兩組腎小球濾過率比較 治療后,兩組腎小球濾過率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腎小球濾過率比較(±s,mL/min)Table 3 Comparison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L/min)

表3 兩組腎小球濾過率比較(±s,mL/min)Table 3 Comparison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L/min)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2 38治療4周32.57±9.69 32.45±9.36 3.154<0.05治療8周30.14±8.47 31.53±8.33 4.266<0.05治療12周27.14±7.22 29.96±8.88 5.488<0.05治療16周25.14±6.74 27.69±7.33 6.101<0.05治療20周22.22±5.10 25.89±6.89 5.451<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低于對照組的15.7%(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慢性腎臟病終末期患者會出現腎衰竭,而絕大多數患者腎功能較低,需接受透析治療,在透析治療過程中,受代謝物潴留、透析等內外源因素的影響,血管鈣化、動脈粥樣硬化明顯加劇,極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安全[6]。他汀類藥物是現階段臨床降脂效果最佳的藥物,用藥后可在短時間內合成限速酶HMG-CoA還原酶,抑制羥甲戊酸代謝的同時降低膽固醇合成量,促進細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數量增加,從而有效清除血清膽固醇并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進一步緩解動脈粥樣硬化并控制疾病發展,因此,他汀類藥物已被臨床廣泛用于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7]。
分析他汀類藥物的藥理作用,①抗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參與動脈硬化血栓形成的整個過程,而使用他汀類藥物開展治療,可有效改變機體血小板膜膽固醇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借助他汀類藥物,還可減少血管內皮細胞表達,對凝血因子、血小板纖溶性進行抑制,減少血液流變學的同時避免血栓形成[8]。②抗炎:慢性炎癥性病變的最典型表現為動脈硬化,而炎癥細胞會粘附在血管內皮細胞上,加速炎癥滲出的同時發揮血管內皮細胞粘附分子的作用。而借助阿托伐他汀藥物對慢性心衰疾病實施治療,血清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水平均會明顯降低;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實施大劑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療,抗炎作用顯著,可有效降低hs-CRP、血漿MMP-9水平,證實他汀藥物抗炎作用較強[9]。③改善動脈內皮功能:動脈硬化是一項較為緩慢的進程,同時會累及全身動脈,其中動脈內膜是最早受累的組織,機體LDL-C、TG、TC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在內皮的直接作用下,促進形成泡沫細胞,加速內皮細胞受損的同時導致動脈出現粥樣硬化。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可有效降低機體LDL-C水平,在穩定斑塊的同時預防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同時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可很好地對類異戊二烯發揮抑制作用,確保動脈內皮功能充分發揮作用的同時改善患者血脂水平[10]。④抑制心肌重塑:在臨床實驗過程中,普伐他汀可對TNF-α介導的內質網應激發揮抑制作用,減輕機體心臟重量的同時增加左室縮短分數,從而抑制心肌重塑,并減少心肌細胞凋亡。使用普伐他汀藥物治療后,機體MMP-2、MMP-9活性降低幅度較大,抑制氧化應激的同時防止左室重塑[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9%,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低于對照組的15.7%(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BUN、SCr、24 h尿蛋白水平、腎小球濾過率均低于對照組,eGFR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慢性腎臟病患者開展他汀類藥物治療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借助他汀類藥物開展治療,可有效延緩慢性腎臟病進展,促進腎臟新生血管的形成,在提高腎內微循環功能的同時有效減輕由腎動脈狹窄導致的腎缺血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