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嬌,劉正飛
(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產科,四川 宜賓 644000)
產后出血是分娩后的常見并發癥,可發生于陰道分娩及剖宮產分娩后,發病率為2%~3%,而在剖宮產術后發病率可高達19%以上[1]。其主要病因為子宮收縮乏力,發病后,循環血量將急劇下降,病情進展可導致全身組織缺氧、缺血,危及產婦生命安全[2]。而對產婦進行及時、有效的止血,對減輕預后風險有重要意義。縮宮素是常用藥物,可有效刺激子宮收縮,但受產婦體內雌激素水平影響,該藥單獨使用作用時間較短,持久性差,所需用量高,易引發嚴重不良反應[3]。為減少其用量,可實施聯合用藥方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作用時間較長,可與縮宮素發揮協同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選取剖宮產產婦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聯合卡貝縮宮素在剖宮產產婦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216例剖宮產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8例。對照組年齡23~48歲,平均(28.63±3.51)歲;初產婦63例,經產婦45例;孕周37~42周,平均(39.62±1.15)周;體重指數(BMI)23~27 kg/m2,平均(25.44±1.28)kg/m2。觀察組年齡22~49歲,平均(28.37±3.24)歲;初產婦65例,經產婦43例;孕周38~42周,平均(39.25±1.18)周;BMI 23~27 kg/m2,平均(25.58±1.17)kg/m2。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為單胎妊娠;胎兒娩出后,陰道有異常出血。排除標準:妊娠合并糖尿病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者;合并前置胎盤者;合并胎盤植入者;合并子宮內膜病變者。
1.3 方法 兩組均于胎兒娩出后,在子宮下段及宮體注射10 U縮宮素注射液(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281),并將20 U縮宮素注射液與50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混合,給予靜脈滴注。對照組采用卡貝縮宮素治療,在胎兒娩出后1 min內,給予100μg卡貝縮宮素注射液(成都圣諾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001)靜脈注射。觀察組卡貝縮宮素用法同對照組,并于子宮體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Pharmacia and Upjohn Company,批準文號H20120388)250μg。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術后出血情況,采用容積法及稱重法測量產后2 h和24 h出血量,以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500 mL為術后出血標準。②用藥前及用藥后2 h,比較兩組凝血功能,采集產婦空腹肘靜脈血3 mL,離心分離血漿,采用希森美康醫用電子有限公司CA-7000型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出血比較 觀察組術后2 h及24 h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術后觀察組出血發生率為2.78%(3/108),低于對照組的12.04%(13/1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50,P=0.009)。
表1 兩組術后出血情況比較(±s,mL)

表1 兩組術后出血情況比較(±s,mL)
組別對照組(n=108)觀察組(n=108)t值P值出血量術后2 h 379.69±68.51 203.18±48.95 21.786 0.000術后24 h 551.58±98.42 395.64±79.56 12.805 0.000
2.2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用藥后2 h時,觀察組PT、APT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s)
注: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時間用藥前用藥后2 h組別對照組(n=108)觀察組(n=108)t值P值對照組(n=108)觀察組(n=108)t值P值PT(s)20.15±2.84 19.92±2.57 0.624 0.533 15.86±2.31 11.09±1.84 16.785 0.000 APTT(s)49.58±4.71 50.32±4.25 1.212 0.227 35.94±3.16 27.25±3.21 20.049 0.000
產后出血是產科嚴重并發癥,可發生于產后24 h內,而產后2 h是產后出血發生的關鍵時期,出血量基本上集中于此時間段內,可達到500~1 000 mL,易引發感染、卵巢功能衰竭、休克等嚴重癥狀。該病發病可受胎盤、軟產道、子宮等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子宮收縮乏力是出血的主要因素,占50%左右[4]。發病后,可見子宮出現缺血水腫,對藥物的敏感性差,治療難度較大。因此,針對該病應以防治為主,目前常用措施仍為藥物止血,藥物種類較多。縮宮素為一線藥物,主要治療原則為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增加子宮內壓力,促進開放的子宮血竇、血管關閉,從而減少分娩出血量,具有一定的出血防治效果,但單獨使用該藥療效不佳。
有研究指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與縮宮素聯合使用,在出血預防中可發揮較好效果[5]。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術后2 h、24 h出血量及術后出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聯合卡貝縮宮素可有效預防剖宮產術后出血。卡貝縮宮素是常用縮宮素類型,可發揮天然縮宮素的相似作用,作用機制為與子宮平滑肌宮縮受體結合,壓迫子宮肌層血管,從而發揮止血效果,該藥起效較快,但維持效果時間較短[6]。主要原因在于,縮宮素發揮藥效的機制與體內宮縮素受體有關,受體飽和后,即便調整用量,也不能增強療效,不能持續改善子宮收縮狀態,還會引發不良反應。本研究觀察組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彌補了縮宮素的不足。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屬于甲基前列腺素,其成分包括氨丁三醇,具有起效快、作用效果持久等優勢,其作用機制為提高細胞內鈣離子濃度,促進肌質網鈣離子釋放,抑制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刺激縫隙連接,從而使平滑肌強直性收縮,壓迫子宮肌層血管[7]。該藥在注射15 min后可達到血藥濃度,半衰期可達60 min,可促進子宮平滑肌穩定收縮[8]。本研究未對其安全性進行探討,有關文獻[9]指出,該藥可促進平滑肌收縮,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腹瀉、嘔吐、血壓升高、胸悶等不良反應,但不良反應較輕微,實施對癥處理后,可在較短時間內緩解。本研究中,用藥后2 h時,觀察組PT、APTT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改善產婦凝血功能。其中,PT為反映機體外源性凝血功能的有效指標,而APTT為反映機體內源性凝血功能的有效指標,其水平降低均提示血液呈高凝狀態。除子宮收縮乏力外,凝血功能異常也是導致出血的重要因素,妊娠晚期與分娩時,產婦血液為高凝狀態,而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改善產婦凝血功能異常狀態,也可防治術后出血。
本研究選取例數較少,且未對藥物不良反應及產婦預后進行探討,結果具有一定局限性,應擴大研究樣本量,增加研究時間,以進一步探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結合卡貝縮宮素在剖宮產產婦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結合卡貝縮宮素可有效預防剖宮產術后出血,改善產婦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