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娜,曹靜,劉海英
(遼寧省興城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遼寧 葫蘆島 125100)
肺間質纖維化是肺部疾病中較為常見且病死率較高的一種疾病,主要由多種因素導致的肺間質炎性疾病[1]。目前,該病的發病因素較為復雜,尚不明確,明顯的發病因素包括藥物影響、吸入有害物質(粉塵、二氧化硫、煙塵等)、感染(病毒、真菌、細菌等)[2]。肺間質纖維化的病變范圍是肺間質、肺血管、肺泡上皮細胞,該病呈進行性發展,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氣急、干咳少痰、少量白黏痰,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呼吸衰竭等并發癥,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安全[3]。現階段,臨床治療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的方法主要是應用藥物進行控制,尚無治愈方法[4]。因此,尋找有效且安全的控制肺間質纖維化病情進展的藥物,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本研究旨在探討沙利度胺聯合吡非尼酮治療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對血清TNF-α、TGF-β1、IGF-Ⅰ水平的影響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肺間質纖維化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1~68歲,平均年齡(52.3±6.5)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1±0.3)年。研究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2~69歲,平均年齡(52.8±6.1)歲;病程2.5~8年,平均病程(4.5±0.4)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肺間質纖維化分類和診斷標準》中的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過各項檢查,確診為肺間質纖維化患者。排除標準:患有其他慢性心肺疾病的患者;患有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其他臟器嚴重感染的患者;合并其他腫瘤的患者;患有精神異常或溝通障礙的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3 方法 入院后,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規對癥治療,包括平喘、支氣管擴張劑、化痰、抗感染、吸氧等。對照組患者采用吡非尼酮(北京凱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259)口服治療,每天3次,餐后用藥,每次200 mg,持續用藥6個月。
研究組采用沙利度胺聯合吡非尼酮治療,吡非尼酮治療同對照組,口服沙利度胺(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130),每天1次,每次100 mg,連續用藥3個月后,劑量減至每天50 mg,持續用藥6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細胞因子指標,包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血清胰島素生長因子-I(IGF-I)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1 000 r/min離心10 min,血清分離,檢測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的細胞因子指標,應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方法進行測定,操作方法需按照說明書嚴格執行。②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依據《肺間質纖維化診治循證指南》中的相關評判標準進行評估。顯效:咳嗽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活動后未出現呼吸困難,雙肺底、發紺未高調爆裂音;有效:咳嗽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處于陣發性咳嗽,在安靜狀態下,未出現呼吸困難,但是輕微活動后,出現發紺;無效:咳嗽等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在安靜狀態下,經常出現呼吸困難、發紺的情況。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情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彌散量(DLCO)。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細胞因子指標比較 研究組TNF-α、TGF-β1及IGF-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細胞因子指標比較(±s,pg/mL)Table 1 Comparison of cytokin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g/mL)

表1 兩組細胞因子指標比較(±s,pg/mL)Table 1 Comparison of cytokin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g/mL)
注:TNF-α,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GF-β1,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IGF-Ⅰ,血清胰島素生長因子-Ⅰ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50 50 TNF-α 11.5±1.7 9.2±1.6 11.374<0.05 TGF-β1 168.6±41.9 128.5±32.8 10.297<0.05 IGF-Ⅰ190.4±58.5 148.6±46.2 11.501<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研究組肺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氣量;DLCO,彌散量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50 50 FVC(L)治療前2.5±0.1 2.6±0.1 1.721>0.05治療后2.7±0.1 3.1±0.1 12.931<0.05 FEV1(L)治療前1.5±0.3 1.6±0.2 1.307>0.05治療后1.9±0.1 2.5±0.2 11.962<0.05治療前60.4±2.7 60.5±2.5 1.067>0.05 DLCO(%)治療后73.5±4.9 77.1±5.2 12.532<0.05
肺間質纖維化是臨床肺部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具有發病隱匿、進展急劇、高病死率的特點[6]。近年來,隨著社會工業進程的加劇,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肺間質纖維化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7]。有醫學研究[8]資料指出,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的遠期存活率較低,僅為27%左右,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治療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的方法主要以控制治療為主,無根治的特效藥,盡管對臨床癥狀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未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預后效果較差。因此,探尋有效且安全的藥物治療肺間質纖維化患者是目前臨床醫師所面臨的嚴峻課題。
大量醫學實踐研究發現,在肺間質纖維化的發病因素中,血清TNF-α、TGF-β1、IGF-Ⅰ水平是關鍵性的引發肺間質纖維化的細胞因子。TNF-α屬于炎癥介質;TGF-β1、IGF-Ⅰ為多種生物學效應的細胞因子,可引發肺間質纖維化。吡非尼酮是一種抗纖維化小分子的新型藥物,具有較明顯的抗纖維化、抗炎的作用,在有效改善患者FEV1、FVC水平的同時,還可抑制血清TNF-α水平,降低血清TGF-β1、IGF-Ⅰ水平,進而阻止細胞外基質沉積,減少膠原纖維合成及纖維細胞繁殖,達到抗纖維化的目的。目前,吡非尼酮已被臨床廣泛應用。沙利度胺屬于一種合成類谷氨酸衍生物,該藥物具有抗炎、抗血管生成、免疫調節、釋放細胞因子、改善Th1/Th2免疫細胞比例的功效,從而有效抑制肺間質炎性因子的改變以及肺纖維化。因此,應用沙利度胺聯合吡非尼酮治療肺間質纖維化患者,可增強治療效果,改善肺功能,抑制病變細胞因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細胞因子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肺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應用沙利度胺聯合吡非尼酮治療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的細胞因子水平,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較高,可明顯改善肺功能,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