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心妍
(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陜西 西安 710032)
臨床認為雙下肢周圍神經及肌肉功能狀態對脊髓損傷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為確保康復治療的可靠性,需加強功能狀態評估,而單純量表評價、目測評價等無法科學準確判斷周圍神經及肌肉功能[1]。采用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測雙下肢神經傳導速度、自發肌電活動等,明確周圍神經及肌肉電生理特征,為康復治療及預后判斷提供可靠依據[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脊髓損傷患者行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測分析雙下肢神經肌肉電生理特征及變化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脊髓損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41.60±3.62)歲。納入標準:經脊柱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提示脊髓損傷;符合《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相關標準。排除標準:既往下肢骨折及神經損傷病史患者等[3]。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選擇日本光電MEB-9404C型號肌電誘發電位儀進行神經傳導檢測,刺激強度20~99 mA,頻率1 Hz,運動傳導測定掃描速度2 ms/D,靈敏度5 mV/D,感覺傳導測定掃描速度2 ms/D,靈敏度10μV/D,濾波范圍20 Hz~10 kHz。檢測皮膚溫度,維持32℃,采用磨砂膏處理皮膚減少阻抗,運動傳導檢測脛神經、腓總神經,感覺傳導檢測脛神經,腓淺神經。選擇同心圓針肌電圖檢測,將電極納入靶肌肉肌腹中,記錄自發電位,包含雙側脛前肌、腓腸肌、股四頭肌及L4-S1脊旁肌。
1.3 觀察指標 分析雙下肢神經肌肉電生理特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損傷平面患者雙下肢周圍神經傳導特征分析 不同損傷平面患者脛神經、腓神經單純運動異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胸腰段損傷平面脛神經患者感覺+運動異常占比11.11%,腓神經感覺+運動異常占比15.56%,顯著高于頸段的0.00%、0.00%,總異常75.56%、100.0%,顯著高于頸段的51.43%、8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損傷平面患者雙下肢周圍神經傳導特征分析[n(%)]
2.2 不同損傷平面患者運動傳導異常特征分析 胸腰段平面患者運動傳導以雙側未引出波形特征為主,頸段運動傳導以雙側未引出波形及CMAP或SNAP波幅降低多見,見表2。

表2 不同損傷平面患者運動傳導異常特征分析[n(%)]
2.3 肌肉自發電活動 80例患者經檢測均發現一定程度的自發電活動。
近年來,我國脊髓損傷發病率明顯升高,發病后導致患者出現脊髓震蕩、脊髓休克等癥狀,表現出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4-6]。為準確評價脊髓損傷嚴重程度,需重視對周圍神經及肌肉電生理特征分析,其中周圍神經傳導可通過分析動作電位波幅、潛伏期、傳導速度等進行評價,明確損傷程度,配合肌電圖檢測分析肌源性損害和神經源性損害,而且可劃分檢測區域檢測定位[7-9]。根據相關研究可知,脊髓損傷因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失去皮質中樞營養導致壞死,繼而導致運動神經纖維損害,而且易導致肌肉SA[10-12]。胸腰段損傷患者多伴隨上肢周圍神經損害,導致出現局灶性或全身性周圍神經損害。本研究結果顯示,胸腰段損傷平面脛神經患者感覺+運動異常占比11.11%、腓神經感覺+運動異常占比15.56%,顯著高于頸段的0.00%、0.00%,總異常占比75.56%、100.0%,顯著高于頸段的51.43%、85.71%(P<0.05);胸腰段平面患者運動傳導以雙側未引出波形特征為主,頸段運動傳導以雙側未引出波形及CMAP或SNAP波幅降低多見;80例患者經檢測均發現一定程度的自發電活動,提示胸腰段損傷患者異常特征更加明顯,多伴隨感覺異常,而且不同損傷平面的周圍神經傳導異常特征存在差異。本研究尚存在不足,未能充分明確損傷程度、病程與周圍神經傳導的關系,需深入研究以證實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脊髓損傷患者行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測分析雙下肢神經肌肉電生理特征及變化的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