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薇,廣維
(1.朝陽市第二醫院皮膚科,遼寧 朝陽 122000;2.沈陽市第七人民醫院皮膚科,遼寧 沈陽 110003)
痤瘡是臨床中常見的皮膚疾病,主要是因毛囊皮脂腺出現炎癥反應后引起的多種癥狀,主要表現為膿皰、粉刺等臨床特征,多發于15~30歲的青年,丘疹、粉刺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皮損好發于面部、胸部、肩胛部等皮脂易溢出部位,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1]。輕度痤瘡會隨著時間自愈,但中度、重度痤瘡患者應及時接受治療,避免痤瘡癥狀加重,皮損面擴大,甚至有毀容風險,從而加重患者的心理壓力。臨床上,傳統治療痤瘡主要以西藥治療為主,但治療效果不佳,采用紅藍光治療痤瘡,可直接作用于患處,強化西藥治療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痤瘡患者接受紅藍光治療后的臨床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各40例。參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16~23歲,平均年齡(18.56±0.09)歲;病程5個月~4年,平均病程(2.08±0.07)年。實驗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17~22歲,平均年齡(18.64±0.11)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病程(2.12±0.13)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WHO痤瘡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皮膚疾病者;有皮膚過敏史者;中途退出研究者;精神疾病者;認知、行動障礙者。
1.3 方法 參照組采用維A酸霜(0.5%)治療,具體方法:深度清潔面部痤瘡位置,將維A酸霜(0.5%)均勻涂抹在面部、頸部等痤瘡位置,涂抹時盡量使用棉簽涂抹,更換區域時要使用新棉簽,避免交叉感染,睡前涂抹A酸霜(0.5%),28 d為1個療程。
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接受紅藍光治療,采用LED紅藍光治療儀[魯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2260357號],設備參數:紅光波長為633 nm,藍光波長為415 nm,紅光輸出強度為105 nW/cm2,藍光輸出強度為40 mW/cm2,紅光劑量為126 J/cm2,藍光劑量為48 J/cm2。具體方法,將治療儀發出的光源照射痤瘡,控制光板與患者皮膚距離2.5 cm(±1 cm),光照時紅藍光交替進行,對于病情較輕的可先進行紅光照射,病情嚴重的可先進行藍光照射,每周2次,每次20 min,兩次照射必須間隔48 h,28 d為1個療程。
治療期間,如患者有不適癥狀時應立即告知醫生,由醫生檢查患者痤瘡情況,必要時需終止患者治療,并將其視為無效紅藍光治療研究案例。治療期間,所有痤瘡患者均需禁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每天清洗皮膚,避免長時間陽光照射。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痊愈,痤瘡癥狀全部消失,皮膚恢復正常情況;痤瘡Ⅰ級,皮損癥狀表現為粉刺,僅有少量膿包、丘疹,各患病區域病灶數<30個;痤瘡Ⅱ級,膿包、丘疹、粉刺數量相近,各患病區域病灶數40個(±10個);痤瘡Ⅲ級,炎性皮損廣泛分布于患身體各個部位,有大量囊腫與丘疹,各患病區域病灶數(75個)±25個;痤瘡Ⅳ級,有聚合性囊腫、痤瘡、結節,各患病區域病灶數數量>100個。總有效率=(痊愈+痤瘡Ⅰ級)/總例數×100%。②不良反應:包括紅斑、色素異常、結痂、其他等。③皮損情況:采用皮損計數法進行評估,1處則記為1分,計算各組皮損均值。④治療滿意度:發放調查問卷,患者對治療效果、安全性進行評價,依據主觀滿意度填寫調查問卷,分為滿意、不滿意、一般。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高于參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高于參照組的7.5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皮損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皮損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皮損情況優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皮損情況比較(±s,分)

表3 兩組皮損情況比較(±s,分)
組別參照組實驗組t值P值例數40 40治療前60.14±10.21 60.56±10.14 0.184 5 0.854 0治療后29.54±5.32 10.58±3.11 16.255 8 0.000 0
2.4 兩組治療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滿意度為95.00%,高于參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滿意度比較[n(%)]
痤瘡是常見皮膚疾病,也是皮膚炎性反應的主要癥狀之一[2]。臨床調查研究顯示,痤瘡主要與患者體內激素失衡、毛囊皮脂腺開口角化、細菌感染、皮脂腺分泌旺盛等直接相關[3]。傳統痤瘡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但在治療中易形成依賴性,一旦停止用藥,痤瘡易反復發作,甚至加重患者病情。此外,藥物治療主要以抗生素為主,反復用藥會導致患者皮膚表層菌群失調,細菌出現耐藥性,增加治療難度。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達,光學療法被應用于治療中,能通過紅藍光照射,改善患者痤瘡癥狀[4]。紅藍光治療主要應用光動力學原理,輸出的紅光與藍光為特定波長光源,能殺死皮膚表層細菌,強化藥物應用效果。紅光照射治療原理:紅光穿透性強,可深入皮膚基層,促進細胞新陳代謝,加速皮損處皮膚膠原蛋白形成,使受損細胞及時更新,減少皮損處愈合后形成的瘢痕,并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且可改善皮膚松弛[5-6]。藍光照射治療原理:藍光可激活細菌體內不穩定卟啉,滅殺丙酸桿菌。在治療痤瘡過程中,將西藥與紅藍光綜合治療,能顯著增強治療效果[7-8]。臨床醫生在應用紅藍光方法進行治療時,還需從實際情況出發,依據患者痤瘡病情發展程度進行針對性治療,調整紅藍光照射先后順序,提升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且未增加不良反應,痤瘡患者面部膿腫、粉刺情況得到有效改善,滿意度較高,表明紅藍光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痤瘡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將紅藍光應用于痤瘡治療過程中,能鞏固藥物治療效果,顯著改善皮損狀況,治療安全性較高,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