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杰,陳鄭增,程壽康,許燦康,蔡德正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寧德市中醫院骨三科,福建 寧德 352100)
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進展,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和骨組織的微結構破壞,從而導致骨的脆性增加,易引發骨折的一種全身性疾病。中醫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骨量減少是骨質疏松癥的前期狀態,針對骨量減少的流行病學研究對于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具有一定的價值[1]。本研究對寧德地區45歲以上中老年患者,進行骨密度檢測,并通過問卷調查、四診信息采集表及望聞問切等方式收集患者相關信息,選取其中骨量減少患者,根據四診合參,按“2015年中醫藥預防和治療POP專家共識”辯證分型[1],探討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癥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來本院治未病中心體檢患者1 049例,其中男563例,女486例;年齡45~86歲,平均年齡(55.48±7.89)歲。診斷標準按照WHO診斷OP的標準及分級:T值≥-1.0 SD為正常;T值在-1.0 SD~-2.5 SD為骨量減少;T值≤-2.5 SD為骨質疏松。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寧德市區(行政區)常住人口,居住年限10年以上,且每年離開寧德市區不超過1個月;患者年齡在45歲以上;超聲骨密度檢查:-2.5<T<-1;就診前未進行規律地抗骨質疏松治療;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無法配合本研究者;研究期間發生骨折者;研究期間進行手術或發現惡性腫瘤、結核、心腦血管意外等重大疾病者;主動要求退出本研究者。
1.3 方法 通過中醫癥候調查問卷、四診信息采集表及望聞問切等方式收集患者信息,遵循中醫四診合參的原則,根據“2015年中醫藥預防和治療POP專家共識”擬定的中醫癥候分布表將患者分為:腎陽虛證、脾腎陽虛證、肝腎陰虛證、脾胃虛弱證、血瘀氣滯證、腎虛血瘀證6個常見證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本研究為單向有序數據,采用秩和檢驗。
2.1 寧德市區常住人口一般情況及骨質疏松癥發病情況統計 本研究對象按照年齡段及性別進行分類,根據超聲骨密度測量結果分為正常、骨量減少、骨質疏松3個等級,見表1。

表1 寧德市區常住人口一般情況及骨質疏松癥發病情況統計
2.2 寧德市區骨量減少人群證型分布情況 根據納入標準,選取寧德市區中老年常住人口中骨量減少的患者共427例,其中男187例,女240例。45~54歲196例;55~64歲151例;65~74歲66例;≥75歲14例。將上述骨量減少患者的中醫癥候調查問卷、四診信息采集表等信息按“專家共識”進行辨證分型,最后得到肝腎陰虛證131例(30.68%),脾腎陽虛證98例(22.95%),腎虛血瘀證58例(13.58%),腎陽虛證57例(13.35%),脾胃虛弱證57例(13.35%),血瘀氣滯26例(6.09%),見表2。秩和檢驗結果表明,骨量減少患者的辨證分型與患者的年齡增長無關(Z=7.627,P=0.178)。肝腎陰虛證的患者最多,其次為脾腎陽虛證、腎虛血瘀證、腎陽虛證、脾胃虛弱證及血瘀氣滯證。

表2 寧德市區骨量減少人群證型分布情況表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進展,骨量減少的患者越來越多,根據相關研究可知,我國在2006年骨量減少的患者已超過2億人[2]。骨量減少是骨質疏松癥的前期病變,雖然根據診斷標準,不能診斷為骨質疏松癥,但從臨床所接觸到的患者來看,大部分骨量減少患者已出現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癥狀,甚至部分患者在受到輕微外力的情況下,也可出現病理性骨折。若患者早期不加以干預,隨著骨量減少的進一步發展,患者不可避免地會發展為骨質疏松癥[3]。因此,骨量減少患者應引起臨床重視。
骨質疏松癥為多因素致病,骨量減少作為其發病的前期狀態,影響因素也是多種多樣。不同地域對于骨質疏松癥發病率的影響不同[4],而骨量減少者的發病率也與其生活的地域、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據統計,男性的發病率為19%~44%,女性為26.2%~50.0%[5]。《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中醫認為,我國東南沿海之域多患“癰瘍”“癰瘍”多為濕、熱、火、毒所致,這是受到當地居民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在寧德市區居住10年以上,為寧德市區常住居民,受地域影響較深,能更好地反映寧德市區當地居民骨質疏松的情況。
骨質疏松癥是西醫學診斷,其在中醫對應的診斷為骨痿。《素問·痿論篇》有云:“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從古至今,骨痿與腎密不可分,葛繼榮等[1]的6個分型中4個與腎相關。但本研究發現,寧德市區常住人口的辨證分型,除與腎密切相關外,也與脾休戚相關,這與寧德市區的地理環境有關,寧德市地處福建省東北翼沿海,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海產品豐富,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相較于其他內陸地域,生冷海鮮等海產品食用較多,加之周圍居民參與海上勞作的比例較大,故當地居民“水濕”為甚,脾喜燥惡濕,當地水濕為外因,容易影響脾的運化功能。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其為“氣血生化之源”,承擔化生氣血的重任。腎的精氣需要脾運化水谷精微補充,而脾的運化需腎陽的溫煦,隨著年齡的增長,腎精逐漸虧虛,若脾受到影響,則進一步加重腎精匱乏,使得骨骼失養。“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對于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證的患者而言,脾功能受到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自然受限,食物中鈣和維生素D的吸收也必然有困難。因此,寧德市區骨量減少患者中脾腎陽虛證及脾胃虛弱證的患者僅次于肝腎陰虛證的患者。
笪巍偉等[6]研究表明,上海市217例骨質疏松證患者中,肝腎陰虛證為65例、脾腎陽虛證為60例,氣滯血瘀證為39例。石耀武等[7]研究表明,在西安地區126例骨質疏松患者中,肝腎不足證41例,脾腎兩虛證40例,脾腎兩虛兼血瘀證45例;楊洪彬等[8]研究中,四川地區91例骨質疏松患者中,肝腎陰虛證為44例,腎陰虛證19例,腎陽虛證12例,脾腎陽虛證10例,脾胃虛弱證6例;周軍[9]對成都地區500例患者研究發現,肝腎陰虛型證型最為常見。上海與寧德同為沿海地區,與西安、四川、成都等內陸地區骨質疏松患者相比,與脾相關證型的患者占比較高。
目前,針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指南和藥物有很多,而國內外關于骨量減少階段患者的臨床研究較少,也尚無相關的指南或較為權威的學術觀點指導臨床預防工作。特別是針對骨量減少方面的中醫辨證分型研究亦為空白區域,雖然目前無充足地證據表明[2],中藥能降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病率,但在臨床上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候,且中藥可聯合鈣劑及抗骨質疏松藥物使用[10],這對于骨量減少患者而言,是較為合適的治療方案,臨床上需根據患者的癥狀和體征辨證使用,針對中醫辨證施治在骨量減少方面的療效有待后續進一步的課題研究。
綜上所述,骨量減少患者是十分龐大的群體,其診斷及治療應引起人們的重視,中醫辨證因著重從肝、腎、脾等方面入手,而對于沿海地區應重視脾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