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園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幫助家長提高其教育能力。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的責任不只在幼兒園,更在于家長。幼兒園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觀念,和家長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階段是幼兒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和文明生活習慣的重要時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在園期間,幼兒能保持相對規律的作息時間,但是放假期間,許多幼兒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作息不規律,具體表現如下。
(一)生物鐘紊亂
由于假期不需要按時上下學,很多幼兒的起床和睡覺時間不固定,這造成了幼兒生物鐘紊亂。此外,假期中家長對幼兒的約束減少,幼兒的精神處于放松狀態,生活也缺乏規律。
(二)飲食不規律
作息不規律會導致幼兒進食時間不規律,進而影響消化系統的平衡。幼兒年齡小,腸胃嬌弱,長時間的飲食不規律還可能影響胃腸的吸收功能,造成營養不良。此外,假期期間,家長經常帶幼兒出去玩,幼兒在外攝入的一些甜食、油炸、重油重鹽的食物對其健康不利。
(三)懶散不運動
在園期間,幼兒在園時能保證固定的體鍛一小時,室外活動兩小時以上。但寒暑假中,幼兒由于沒有人監督且缺乏自律意識,體育鍛煉的時間不固定。另外,寒假期間,因冬季溫度低,幼兒的室外活動減少,運動量得不到保障。
(四)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
幼兒園開展的活動較為豐富,如游戲活動、體育鍛煉等,這些活動能夠促進幼兒進行身體鍛煉。但假期在家,幼兒缺少教師的專業性引導,家長忙于工作,對幼兒缺少陪伴,經常放任幼兒使用電子產品來打發時間。長時間觀看電視或手機屏幕不利于幼兒視力的發育,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還會對幼兒的專注力、大腦發育、認知產生不良影響。
了解了幼兒的假期情況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制訂假期目標。我園制訂了幼兒假期目標,幫助家長合理規劃幼兒的生活和學習。以下是我園針對幼兒提出的假期要求。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飲食,按時進餐,自主進餐。
2.作息規律,早睡早起,每天睡眠時間為11~12小時,午睡兩小時左右。
3.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每天堅持鍛煉,戶外活動時間大于兩小時。
4.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早晚自主刷牙,飯前洗手,飯后漱口。
5.生活自理,自己穿脫衣物,自主進行洗漱,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
6.少看電子產品,每天連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
7.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懂得簡單的安全知識。
選擇正確的觀察方法,能幫助家長科學地觀察幼兒,也有助于教師掌握幼兒情況,制定合理的策略。
(一)觀察方法
每個幼兒的生長發育過程具有差異性,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等會受到環境、性別、年齡差異的影響。因此在觀察幼兒的過程中,我園建議家長采用日記記錄和實況記錄兩種方法來觀察幼兒的成長情況。日記記錄能幫助家長系統地獲得幼兒連續性的變化,日記材料方便后期對幼兒行為進行分析,實況記錄則方便家長觀察記錄下某一階段的幼兒情況。家長也可以通過拍攝視頻的方式留存幼兒的實時狀況,便于后期的記錄。
(二)記錄方法
家長不可能對幼兒發生的每件事情都進行記錄,且記錄無意義的重復內容也沒有必要。因此,什么時候觀察,什么時候記錄,記錄些什么內容對家長而言十分關鍵。我園推薦家長們采用時間取樣的方法進行觀察。例如,家長如需觀察幼兒是否有良好的作息時間,那么可以在幼兒賴床的時候進行一次觀察記錄,記錄下具體的時間和幼兒賴床的次數,再看看幼兒進行改善后是否有賴床的情況并記錄下來。通過時間取樣和敘述相結合的方式,教師方能了解幼兒對應目標中的行為次數和行為變化,從而深入剖析幼兒行為發生的原因,制定相應的改善策略。
(三)判斷方法
家長在對幼兒的行為采取改善措施后,還需要對其進行前后行為的對比。因此,家長在觀察結束后,也就是假期結束時,還要填寫一份由教師制作的等級評定量表,這樣能快速有效地發現幼兒的前后對比,評定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行為習慣的差異。
在全面獲取幼兒的信息后,教師就能針對幼兒的個別情況和行為進行分析,就幼兒而言,幼兒的個體情況會受到個性特征、家庭教學教養方式、生活環境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個體差異。教師不僅要了解幼兒的個體情況,還要了解幼兒所處年齡段的特點,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
(一)內部因素
在分析幼兒的情況時,教師要關注到內在因素對于幼兒造成的影響,例如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心理特征、性別差異、健康狀況等。幼兒的個人內在情況也會對幼兒的行為發展產生影響。例如班上的平平小朋友時常會因為自己的個頭比同齡人矮小而感到苦惱,教師告訴平平要尊重自身的發展規律,并鼓勵他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幫助他健康自信地成長。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比較廣泛,如生活環境的變化、教養方式的影響、父母狀況的影響、同伴之間的因素、大眾傳媒的影響等。環境的變化對幼兒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班上的也也小朋友個性比較沖動,遇事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當父母詢問時,也也回答是和廣場上的大孩子學來的。這說明幼兒在班級中的表現受到生活中所接觸的玩伴的影響,幼兒不能區分行為的好壞,家長又未能及時引導,才造成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長久的陪伴與引導。因此,對于幼兒的發展,教師需要制訂長期的規劃和目標。
(一)創造良好的環境
不論幼兒園還是家庭,雙方都應該為幼兒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讓幼兒學會生活自理。有的幼兒自理能力弱,教師通過了解幼兒在家的記錄后發現,家長未能給幼兒創造獨立的環境,例如幼兒的游戲區是和家中的客廳混合使用的,家長發現客廳環境混亂時就會幫助幼兒打掃整理,這會導致幼兒缺乏整理自我空間的意識。家長可以提供固定的游戲區域,準備玩具整理柜、玩具筐等,讓幼兒負責自己游戲區域的環境衛生,讓他們學會打掃清潔和整理物品,這樣就可以鍛煉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游戲幫助其發展
在幼兒園中,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但在家中時就容易變得懶散。家長在家里可以利用豐富的材料設計多種多樣的游戲,鼓勵幼兒參與活動,鍛煉自身能力,增近親子之間的關系。例如,家長和幼兒在家中也可以進行串珠子、夾豆子、剪窗花等手工活動,發展幼兒手部力量,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打下基礎。
(三)戶外運動不可少
放假期間,由于家長忙于工作,對幼兒的陪伴時間有限,幼兒常常用看電視來打發時間。長時間看電視對于幼兒的身體發展不利,家長應當鼓勵幼兒多進行戶外運動。例如,幼兒在體育課上學會了拍球技能,他們在假期中可以繼續練習拍球。拍球不僅可以鍛煉幼兒手眼協調的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耐心和毅力。家長應多鼓勵幼兒進行戶外鍛煉,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免疫力。
(四)及時鼓勵與表揚
為鞏固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要幫助幼兒將自理能力內化為自覺的行為。當幼兒在家中的自理行為有所改善時,家長要及時進行鼓勵,教師也要在了解情況后,在班級群內對幼兒進行表揚。家長和教師要共同記錄每位幼兒表現良好的次數,關注幼兒在假期中的進步,在開學后對幼兒假期的表現進行評價。家園互動式的鼓勵能夠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家長在假期間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及自理能力十分必要,這能幫助幼兒快速適應幼兒園的開學生活。家園合作式的觀察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促進其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花園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