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瑜
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中準備的玩具、圖書等都是物質教育資源,家庭成員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就是教育的過程。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教育契機,抓住這些契機對幼兒開展科學啟蒙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促進幼兒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給幼兒帶來持久性的積極影響。
為了深入了解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的現狀,我們以蘇州市內四所幼兒園的家長為調查對象,對幼兒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家庭科學啟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家長提升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的效果。
本次調查選取蘇州市內的四所幼兒園(包含民辦幼兒園、公辦幼兒園各兩所),向幼兒家長發放調查問卷,圍繞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的情況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550份,回收有效問卷1117份,回收率72.06%。
(一)家長對家庭科學啟蒙教育有足夠的認知
從表1可以看出,參與調查的1117個家庭,幼兒家長的學歷水平總體較高,84%的家長都是大專及以上學歷,但是家長對于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的認識不一,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家庭科學啟蒙教育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地點,進行固定主題的教育活動(見表2)。
(二)家庭科學啟蒙教育資源豐富
在參與調查的1117個幼兒家庭中,有99.2%的家庭擁有進行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的資源,且多數家庭的科學啟蒙教育資源不止一種。89%的家庭擁有科學類的圖書,84%的家庭為幼兒買過一種或多種科學類玩具,68%的家庭會給幼兒觀看科學類的視頻,57%的家庭為幼兒購買過科學小實驗的器材(見表3,下頁)。在擁有科學啟蒙教育資源的家庭中,66%的家長表示能“陪孩子一起操作”。也就是說,大部分家庭都會有意識地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對幼兒進行家庭科學啟蒙教育。
在具體落實家庭科學啟蒙教育時,30%的家長選擇生活啟蒙,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進行科學教育,29%的家長主要是借助書籍開展科學啟蒙教育,21%的家長通過動畫片為幼兒開展科學啟蒙教育,17%的家長會送幼兒到科學主題的課外班(見表4,下頁)。調查還發現,在節假日帶幼兒去外地游玩時,59%的家長會主動選擇一些帶有科學、科技性質的場所,比如科技館、動物園、植物園、天文站等,在放松的同時引導幼兒觀察自然,豐富科學認知。
(三)家長開展科學啟蒙教育的意愿強烈
幼兒對身邊一些蘊含科學原理的現象、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會因為好奇而向家長提出各種問題。對于幼兒的這些“好奇提問”,80%的家長持肯定態度,會適當引導幼兒,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19%的家長會直接告訴幼兒答案,只有1%的家長敷衍回答或置之不理(見表5,下頁)。
所有被調查的家庭都表示愿意配合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其中96%的家庭表示能“全力配合”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4%的家庭表示會“盡力配合”,說明家長有較強的科學啟蒙教育意愿。
由調查可知,大部分家庭都能有意識地開展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也愿意在科學啟蒙教育上投入人力、物力、時間,但目前家庭科學啟蒙教育中存在一些明顯問題。
(一)大部分家庭將科學啟蒙教育“學校化”
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家長認為家庭科學啟蒙教育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地點進行,還要安排好固定的內容。這說明家長將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等同于科學教學活動,這種認識與兒童科學啟蒙教育隨機性、感染性的特點相違背,不能滿足兒童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來認識世界的學習需求。
(二)科學啟蒙教育資源的重點落在成品材料上
調查數據顯示,99.2%的家庭擁有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的資源,這些資源以實物資源為主,多數是家長購買的成品材料。成品材料有色彩鮮艷、功能突出、牢固耐玩等特點,可以讓幼兒迅速觀察、了解到一些科學現象、科學知識,但成品材料往往玩法單一,缺乏創造性,難以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開展家庭科學啟蒙教育不僅僅是讓幼兒觀察科學現象、掌握科學知識,更多的是培養幼兒的質疑精神、探索能力、創新思維等。
(一)創造開放的家庭教育環境
家長要為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創設一種寬松、自主、愉快的心理環境,給孩子的科學探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對于幼兒時不時冒出的各種奇怪問題,家長要拋開自己的主觀判斷,耐心傾聽,分析孩子的需要。幼兒提出的問題在成人看來可能沒有必要,但對幼兒來說,也許就是智慧的萌芽。家長要呵護、尊重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提升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對于幼兒提出的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家長要肯定幼兒的思考,并支持幼兒用行動去解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經常性地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犯錯時,家長要耐心引導,不能一味地干擾和阻止。對于一些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家長要可以想辦法把“現場”保留下來,鼓勵幼兒以后再繼續探究。
(二)重視個性化教育
在開展家庭科學啟蒙教育時,家長要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能力水平、活動特點,為幼兒提供“專屬的教育”。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幼兒,家長要鼓勵幼兒主動去探索發現、思考提問,讓幼兒在操作中獲得新經驗,學習新方法,讓科學探究活動不僅僅滿足孩子的探究欲望,還能對兒童科學素養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對能力一般的幼兒,家長要積極地引導幼兒先去觀察現象,激發興趣,再啟發幼兒去思考,然后按照“幫助操作—指導操作—獨立操作”的順序,讓幼兒從點到面、從單個環節到整個過程,全面參與到科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中來,以培養科學興趣和愛好為出發點,逐步提升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能力。
科學活動的形式有很多種,家長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有科學探索活動才能提升孩子的科學素養。閱讀科學繪本、觀看科學視頻同樣也能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家長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選擇一種或多種形式的科學啟蒙教育方法,使科學活動的開展有序、有趣、有效。
(三)豐富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的資源
家庭科學啟蒙教育資源涵蓋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的內容。家庭的氛圍、家長的文化知識水平以及家庭成員的溝通方式等,都是開展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的精神資源。科學類玩具、圖書、音視頻、實驗器材等是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的物質資源。一些家長眼中的“垃圾”——瓶子、秤、磁鐵、塑料線、電池、燈泡、放大鏡、鏡子、廢舊玩具等,也可以是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的物質資源。
家長還要重視日常生活中科學啟蒙教育的契機。日常生活中發現的科學現象、外出游玩時遇到的各種各樣蘊含科學原理的知識、現象、事物,都是開展家庭科學啟蒙教育的好時機。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一些科學場館、自然博物館,充分利用社會上的科學教育資源。
家庭科學啟蒙教育有高度個性化的特點,可以開展更多的偶發性科學活動。家長要尊重幼兒的個性特點,在家庭中營造開放的科學教育氛圍,尊重孩子的好奇心,靈敏地捕捉開展科學教育的契機,利用多種多樣的教育資源,以靈活的時間、地點和靈巧的方式,靈動地開展家庭科學啟蒙教育。
開展家庭科學教育不是為了將每個幼兒都培養成專門的科學人才,而是借助“家庭”這個教育環境,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從而讓幼兒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模式,為幼兒未來的成長蓄力。
(作者單位:蘇州市閶西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