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也就是說,幼兒園美育工作的主要目標,就是以審美形態和美感熏陶幼兒,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
幼兒園是幼兒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在幼兒園創設優美的環境,用美觀、整潔、有序、充滿童趣的環境影響幼兒,是幼兒園美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要理清美育與生活的關系,加強幼兒園生活環境的創設,根據教育目標,在幼兒教育中扎實地做好美育工作。
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觀念。這里的“活教材”,是說在大自然和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資源,只要讓幼兒走到自然中、社會中,直接接觸自然和社會中的萬事萬物,幼兒即可通過親身觀察獲取生活經驗和知識。
幼兒園的生活環境是幼兒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常見的園區環境創設雖然強調以幼兒為中心,但實際布置出來的環境仍會使幼兒對教師產生依賴性。為了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應該具有足夠的開放性、包容性,要讓幼兒作為“小主人”親自參與環境創設。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幼兒,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條件,激起他們的主體意識,讓幼兒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參與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成為生活環境的主人,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創造力和審美水平。教師可以這樣鼓勵幼兒:“我們能影響自己的生活——我們的相互配合能使環境越來越美!”
實踐證明,幼兒若能自主選擇自身所需,能大大調動他們參與美育環境創設的積極性和熱情。因此,教師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環境資源,投放充足的材料,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自主創作內容,凸顯幼兒在園區的主體地位。下面就以我們幼兒園的美育活動為例,談一談如何讓幼兒自主參與。
(一)重視環境創設中的自然因素
兒童是自然之子。大自然不僅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更是讓幼兒獲得美育生活幸福感的源泉。在幼兒園,只要天氣晴好,我們會保證幼兒每天擁有至少兩個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教師會將班級幼兒分為若干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在戶外組織自然學習活動,比如帶領幼兒丈量大樹干的粗細、小池塘水的深淺;帶領幼兒尋找幼兒園四周大樹上的鳥窩,觀察小鳥的生活;請幼兒照顧幼兒園周邊的流浪小貓,記錄小貓的生活規律;請幼兒觀察草叢中有哪些小生物,讓幼兒記錄他們發現的蝸牛、螞蟻等。幼兒園的園區也許不多,但園內的樹木、花朵、草叢,幼兒園周邊的公共自然資源都是幼兒可以研究的對象。開展的主題活動也不是教師獨自決定的,而是幼兒之間討論后選定的。
改造幼兒園的外部環境,讓外部環境充滿美的內涵,目的就是盡可能滿足幼兒在自然中發展審美能力的需要,讓幼兒提到幼兒園就能想到“我們的花草園”“我們的小樂園”。在自然環境中,幼兒會自然而然地關注美的因素。比如,幼兒想要一個挖土池,他們會考慮挖土池旁邊的花草如何布置,挖土池與其他材料之間的距離如何控制。教師無須事先準備特定的材料,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會自覺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深度連接環境,改造環境。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幼兒體會美、創造美,同時也獲得愉快的審美體驗。
(二)尋找園所的最佳室內美育環境
相比戶外環境的豐富多彩、清新自然,室內環境創設一個不能忽視的重點就是要實用。幼兒園室內環境的創設應該做到讓每一面墻壁都可以說話,讓各個區域都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教師要設法創造寬松自由的室內環境,讓室內環境兼顧實用和審美教育兩方面的功能。
在布置室內環境時,教師要關注教室內桌椅的擺放是否留出了合理的行走空間,墻面裝飾是否美觀清晰,各活動區的空間是否足夠,各活動區的材料擺放是否方便幼兒拿取。墻飾的位置、高度都要以幼兒使用方便為標準。在走廊、樓梯等地方裝設過高的墻飾和吊飾不利于幼兒欣賞,過多的墻飾也容易造成審美疲勞。另外,主題墻如果文字過多,幼兒不能理解其意義,就無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反而變得沒有意義。主題墻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簡潔明快的色彩和活躍的設計來調動幼兒的審美興趣。
美術區域的環境創設,是幼兒審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區的材料應該豐富多樣、便于操作,同時還要有序分類,讓幼兒可以自由選擇需要的小工具,體驗不同材料的特性,感受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而不斷積累相關的藝術創作經驗。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美術區墻面上展示特定美工作品的制作過程,支持幼兒自己動手創作。在音樂表演區和角色扮演區,同樣可以通過環境創設來引導幼兒,讓幼兒在環境中能夠自主安排、自主進行藝術創想活動。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兒童的整個生活是游戲。”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也認為,在幼兒階段“生活即游戲,游戲即是生活”。幼兒園的美育活動也是一樣,要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讓幼兒感受美、創造美。
教師在設計游戲時,應該注重前后環節的銜接,讓幼兒在游戲中不僅可以收獲快樂,還能收獲審美方面的經驗。例如,秋天時帶幼兒到戶外撿樹葉,幼兒會發現樹葉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各種各樣的顏色,撿到這些樹葉后,可以請幼兒把樹葉帶回教室,請大家創作自己的“樹葉寶寶”,每個幼兒先在紙上畫一個寶寶的大頭,把樹葉貼在寶寶的頭上作為頭發,然后再根據樹葉寶寶頭發的樣子,畫出樹葉寶寶的眼睛和嘴巴。在這個游戲活動中,幼兒既能接觸自然,感受樹葉的形狀美、顏色美,又能發揮想象,為自己的“樹葉寶寶”畫出各種各樣的表情。
在以游戲的方式落實美育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創新游戲形式,盡可能做到常玩常新。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并做好記錄,以便及時調整游戲方法和游戲種類,讓游戲化的審美教育持續高效地進行。
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處處都是開展教育的契機。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重新審視幼兒園的美育環境,了解幼兒在藝術方面的情趣,做好幼兒園室內、室外的環境創設,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功能,將審美教育滲透到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實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尚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