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永靜
幼兒健康教育是與幼兒德智體美勞五大素養并重的關鍵教育領域之一。幼兒時期處于人生發展的初始階段,因此讓幼兒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為今后的健康成長和長久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每一位幼兒教育者都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本文結合當前幼兒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了幼兒良好生活習慣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幼兒健康教育生活習慣的培養建議,以供教育者參考。
(一)教學方法缺乏科學性
目前,大部分幼兒教師對幼兒的生活習慣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不恰當、不科學的地方。第一,部分教師認為習慣養成是幼兒自己的事情,所以下意識地忽略教育過程中對幼兒所造成的外在影響,不注重自身行為的表率作用。第二,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形式主義和理論教學。例如,在學習一些基本的就餐禮儀時,分開就餐可以避免病菌傳播、保持桌面干凈可以防止細菌滋生等,許多幼兒只知道根據教師的要求做,但并不明白這么做的原因和其中的意義。這是因為教師沒有將知識真正融入幼兒的生活,存在機械教育的情況,這種教學方式容易讓幼兒感到枯燥無趣,并且不利于培養幼兒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缺乏充分有效的生活滲透
目前,部分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生活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會融入與生活有關的元素,但實際上,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要靈活地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法,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一些教師的教育思維卻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對于一些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生搬硬套,或矯枉過正;還有部分教師會將教育內容局限于課堂中,不注重幼兒課下、真實生活中的健康教育和行為表現;還有些教師會將家校教育分割,許多幼兒在學校表現良好,但到家之后就徹底放松,沒有實現教育的延續。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健康教育不能真正滲透到幼兒的生活中,幼兒、家長和教師都沒有意識到行為習慣養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難以獲得長效持久的教育效果。
(三)飲食安全、衛生意識淡薄
飲食安全、衛生意識淡薄普遍存在,個別教師和不少的幼兒及家長群體不僅僅不注意衛生和安全,還存在著一些新的問題。當前,隨著家長教育觀念的變化,家長會在生活上對幼兒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有求必應。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不少幼兒養成了挑食的習慣和任性的性格,有的幼兒不愛吃飯,只吃零食;有的幼兒吃飯時間過長,不利于腸胃功能的正常運轉;有的幼兒在家長的溺愛下生活隨意,不重視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導致病從口入;還有的幼兒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逐漸養成了過度依賴他人的性格,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力較差等,這些問題不僅會阻礙幼兒當前的健康成長,還會對其今后的人格塑造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符合幼兒心理的教育方式
幼兒健康教育不是要讓幼兒掌握多少專業知識,而是要讓幼兒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了解一些簡單的理論知識,并能在生活學習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幼兒是健康教育的主體,因此為了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讓幼兒能自愿參與教育活動,自主配合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要精心設計具體的教育方式,設計符合幼兒心理特點和興趣需求的內容,如游戲、圖畫等,讓幼兒在興趣的驅使下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二)健康教育與習慣養成并行
健康教育具體包括飲食、安全、運動、生活、禮儀等各方面的內容。通過這些不同類別的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幼兒逐漸掌握相關領域的健康知識,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是習慣的養成,不能只靠幼兒單方面的努力,還需要多方的共同配合與監督。尤其幼兒正處在一個極不穩定、快速發展的狀態,即使一時養成了習慣,也可能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被破壞。因此,教師必須要堅持健康教育與習慣養成并行,既要注重一時的教學效果,還要關注幼兒長期的行為表現。
(三)家校合作共同培養
幼兒園為幼兒樹立了正確的生活習慣行為標準,家長要給予支持,不能“拖后腿”,不能實施與幼兒園相悖的教育方式。因此,這就要求家長要配合幼兒園的健康教育活動,通過雙方不懈的努力和長期的推動,讓幼兒健康教育的質量能維持在基準線之上,讓幼兒能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理論教學:繪本運用
繪本是深受幼兒喜愛的一種學習資源,其中趣味的情節、畫面、色彩等元素,可以吸引幼兒直觀地了解繪本內容,從中獲得一定的基本認知。在健康教育活動中,繪本可以影響幼兒的認知能力、健康行為和品格的塑造。因此,為了提高幼兒園健康教育的實效,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可以選擇符合幼兒心理特征和興趣需求的繪本資源,以其為媒介,配合趣味、豐富的教學方法,讓幼兒通過感知繪本內容,模仿與學習其中人物的優秀行為,發展基本的健康意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取材于生活的繪本資源,如《我去刷牙》《我要洗澡》,這兩本繪本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出發,分別描繪了幼兒在刷牙、洗澡等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趣味的方式教給幼兒簡單的生活知識,并且與幼兒的生活緊密融合,能促使健康教育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行為教學:游戲引導
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學習方式,深受幼兒的喜愛。教師將游戲融入健康教育中,能迸發出不一樣的趣味,吸引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動,對增強幼兒體質,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自律意識等,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比如在區域游戲“沙盤城堡”中,教師可以在游戲規則中強調,避免使用接觸過道具、沙子、地面的手直接接觸皮膚,并對違反規則的幼兒進行適當的“懲罰”,以游戲規則強調衛生的重要性。比如在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活動所涉及的衛生事項設計游戲,增強一日活動的趣味性,從而培養幼兒的健康意識,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在值日生迎接小朋友入園時,應檢查幼兒的衣著、面部和手部是否存在臟污或不衛生的情況。對于出現衛生狀況的幼兒,教師要在保護幼兒自尊心的前提下,及時提醒幼兒去清潔,并加以改正。幼兒改正之后,教師對值日生和幼兒都要予以贊揚,讓幼兒感受到因為保持衛生而被他人認同和贊賞的喜悅。如在午睡環節中,教師可以請值日生監督并幫助其他幼兒疊被或整理衣物。對于成功完成衛生任務的幼兒,教師要給予獎勵,值日生則給予雙倍獎勵。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幼兒感受到保持衛生的成就感,還能促使每個幼兒在擔任值日生時,都能有更大的動力去督促他人并做好示范。
(三)習慣養成:耳提面命
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尤其對于發展極不穩定的幼兒來說,這一過程就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因此,教師要做到“耳提面命”,但教師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如參考“溫暖法則”,以適合幼兒的方式進行提醒和教育,并配合評價、贊揚等方式,讓幼兒自愿、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育工作,從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發現個別幼兒喜歡摳鼻孔,一方面教師要及時向家長反應,請家長關注幼兒的衛生習慣,另一方面教師也要選擇合適的時機提醒幼兒。為了讓幼兒引起重視,教師還可以配合一些趣味的視頻動畫,簡要向幼兒講解摳鼻孔對身體的危害。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采用適合幼兒的方式,對幼兒實施正面強化,讓幼兒能在長期的積極影響中逐漸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
此外,家園共育對幼兒健康教育質量的提升和生活習慣的養成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應積極與家長溝通交流,雙方共同建立幼兒健康教育的監督機制。家園雙方都要及時向對方反饋關于幼兒健康、生活的相關信息,及時溝通幼兒每日的健康反饋和特殊問題,方便雙方相互了解情況,并采取更適宜的策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而言之,幼兒健康教育是學前幼兒全面發展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方面,幼兒園在實施健康教育和幼兒衛生習慣養成教育時,要創新設計一些有趣、新穎的教學活動,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幼兒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家長和幼兒園都要重視對幼兒優秀表現的積極反饋和評價,建立家園合作機制,通過達成家園共育的一致教育觀念,合力關注幼兒的健康教育和長久習慣的養成。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東升鎮新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