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芳
農耕文化包含了傳統農業的思想理念、生產技術、耕作制度。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農耕文化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把農耕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中是對構建幼兒園課程的進一步反思和展望。我園以傳統節日為抓手,以園內種植為契機,以本土文化為依托,將農耕文化全面融入幼兒園課程建設中。
我園目前采用的藍本課程是南師大出版的“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在實施藍本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以“傳統節日”為抓手,通過不斷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以創新的精神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將節日課程轉化為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如傳統節日“二月二龍抬頭”。
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黃河口一帶把這一天叫做“春龍節”。因為春龍節這天正當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從這一天起開始雷鳴,傳說打雷是天上的龍怒吼或甩尾巴的聲音,龍睡了一冬天,到這一天開始蘇醒,所以天上有雷鳴。這一天正當初春季節,適宜耕作,各種蟲鳥開始活動。教師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要讓幼兒了解與農耕相關的背景知識和風俗習慣,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培養幼兒成為愛祖國、愛民族、崇尚傳統美德、傳統文化的新一代的接班人。
課程目標如下:①讓幼兒知道一年中有二十四節氣,龍抬頭的日子是農歷二月初二;②了解二十四節氣中驚蟄的含義及其與龍抬頭的關系;③嘗試講述有關龍的傳說、故事,豐富關于龍的詞匯;④讓幼兒了解農耕文明和傳統節日的關系。
課程活動如下:①引導幼兒了解“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風俗習慣、傳說故事,誦讀關于“春龍節”的民間諺語、童謠。②在教師的帶領和幫助下,幼兒可以在園內的種植區體驗翻土、播種、澆水、施肥等農耕勞動,親身體驗春耕播種的過程。③帶領幼兒開展制作舞龍的活動。幼兒在活動中挑選喜歡的顏色開始制作龍鱗,先在紙上畫上半圓形,涂上喜歡的顏色,再用剪刀剪下來,大家一起合作用雙面膠連成一片貼到KT板上。④民間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人們認為這天剃頭會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孩子要“剃喜頭”,保佑健康,長大后出人頭地。教師可以建議家長這一天帶孩子體驗“剃龍頭”的習俗。
通過一系列傳統節日課程的實施,不僅能讓幼兒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感受節日氣氛,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還能讓幼兒了解農耕文化在節日中的具體體現,激發幼兒對農耕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我園新教學樓擴建后,在園內開辟出近300平方米的種養殖地,讓幼兒根據不同季節,親手種下時令蔬菜,并定期照料和觀察蔬菜的生長狀態,體驗農耕樂趣。教師們要基于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結合園內的種養殖地,生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探究活動。如“親親小菜園”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幼兒園是專門為3~6歲兒童設置的教育機構,植物是幼兒園的應有元素也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資源。園內種植活動是為了讓幼兒主動探知植物生長的秘密,并能通過自己動手種植,體驗大自然無窮的奧秘,同時增強孩子們對自然環境的探索興趣。
種植活動前:①教師在種植活動開始的時候針對“種什么”和幼兒進行討論,幼兒會按照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并未考慮到秋季適不適宜種植,于是教師給幼兒下發一張種植調查表,讓幼兒回家和家長一起討論。幼兒在了解秋季適合種哪些植物后確定要種植的蔬菜種類,選出選擇人數最多的五種蔬菜,分別是胡蘿卜、青菜、白蘿卜、大蒜、蠶豆。②設計小菜園。由于決定種植的蔬菜種類比較多,每班種植地只有一塊,因此教師要求學生開展設計小菜園的美術活動,在活動中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田字格、條紋格等。最后通過投票的方式決定以哪種形式進行種植,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強化他們的主人翁意識。③除草。原來的種植地中有很多野草,孩子們徒手進行除草時容易受傷。有的野草比較牢固,一個幼兒拔不起來,需要兩三個孩幼兒進行合作,在此過程中,幼兒能夠學會團結協作。④鋪路。根據孩子投票的設計稿搬磚鋪路,由于磚在角落里,位置狹窄,每次搬運的人數受限。孩子們要進行任務的分配,有的運磚,有的鋪路,提高合作效率。最后教師抓住鋪路這一契機組織數學集體活動,讓幼兒理解物體排列的空間關系,發現排序的多種規律。
種植觀察中:①小芽的秘密。經過一段時間種子發芽了,但白蘿卜的芽苗排列不夠整齊。幼兒一起討論發生此類情況的原因。在他們了解到因為種子在撒潑時沒有散開才造成了這個問題后,幼兒們學會了在播種時要分散播種,排列整齊。幼兒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反思問題,不僅學會了播種的方法,還提高了自我反思的能力。②葉子變黃了。幼兒們發現種植的菜葉發黃、分枝較少,教師要求他們想辦法“救救”青菜。回家咨詢家長后,孩子們了解到菜葉發黃、分枝較少是由于蔬菜缺乏氮肥。教師和學生通過討論了解到肥料的種類和作用,根據討論結果決定利用廢菜葉、瓜果皮制作天然氮肥。
種植后續:幼兒通過親身種植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體驗到農耕活動的樂趣,萌發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家鄉文化的美好情感。
我園地處望虞河畔,這里是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馮夢龍的家鄉,有馮夢龍故居、馮夢龍紀念館、馮夢龍書院、農耕文化園、十里桃林、飄香花海等豐富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為此,我園對馮夢龍村的農耕資源進行了收集、篩選和整理,形成了夢龍文化資源庫。通過前期研討、家園溝通等多種形式,我園將夢龍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之中,課程主題為“走進夢龍,探尋農耕”。
教師經常聽到幼兒在課下討論與馮夢龍村相關的話題,內容有格桑花海、金黃稻田、紅心獼猴桃、超大南瓜等。既然我園周邊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幼兒又對此很感興趣,教師便準確把握這一契機,設計了一系列課程內容。
前期準備:①線上研討。討論的問題有“教學目標是什么?”“課程內容有哪些?”“課程的形式是怎樣的?”②發放任務單。通過向幼兒發放主題為“農耕文化知多少”的問卷,圍繞“我喜歡吃的農食”“我認識的農具”等版塊調查幼兒對家鄉農耕文化的了解程度。
課程實施:①參觀夢龍農具館。該課程活動以“走進夢龍,探尋農耕”為主題,以親子活動的形式開展。幼兒們在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參觀“夢龍農具館”。通過活動,幼兒們了解了農具有石質、木質、金屬質等材質之分,有鋤頭、鐮刀、鍬、锨、鎬、叉、犁杖等種類之別。幼兒還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嘗試使用一些農具,體會農耕勞動的艱辛和不易。②走進金黃稻田。教師和家長帶領孩子走進金黃稻田體驗收割稻穗的過程。在收割稻穗的活動中,孩子們掌握了收割稻穗要用什么農具,應該用怎樣的方式進行收割,收割下來后怎么脫粒。在活動中,孩子們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許多孩子還表達了愛惜糧食的想法。③品嘗美味農食。最后,幼兒們在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走進夢龍農食館。農食館里有現成的農食品嘗區,也有自制農食區。一些幼兒在家人的帶領下了解、品嘗各種農食,有香甜芋艿、糖藕、自制麻餅等。還有一些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走進了農食自制區,和家長一起動手去做美味農食,有的烤出了香甜的紅薯,有的揉出了粗粗的面條,還有的蒸出了金黃的糍粑。
將農耕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之中,既豐富了課程內容,讓課程更加生動、有趣,還讓幼兒在探尋農耕、體驗生活的活動中養成愛家鄉、愛幼兒園、愛勞動等良好的品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東橋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