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妮
培養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是幼兒教育的“重頭戲”,目前許多幼兒園已取得不少成果,但表現出來的問題也很明顯,如幼兒間重視同性交往忽視異性交往、交往不積極、形式不靈活等。另一方面,課程游戲化在幼教領域發展迅速,其寓教于樂的特點深受教師和幼兒的青睞,成為課程組織的首選形式。教師應在課程游戲化中有意識地提升幼兒的交往能力。
基于幼兒愛玩的天性,通過課程游戲化方式發展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優勢明顯,一是可以引導幼兒建立正確的語言交往意識和觀念;二是能在輕松的教學氛圍里加速幼兒語言發展,要想將這些優勢發揮出來,幼兒教師在開展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要做好以下準備。
(一)依據學情選擇合適的游戲
幼兒教育面對的是3~6歲的孩子,雖然都是學齡前兒童,但他們的生理狀況和心理特點的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差異,因此幼兒園有小班、中班和大班之分。具體來說,小班的孩子剛剛進入幼兒園,集體活動參與不多,語言交往能力不強。中班的孩子基本已適應幼兒園的集體活動,渴望與他人交往并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大班的孩子對幼兒園的熟悉程度更高,他們在集體活動時顯露出更多的自主意識,主動交往的能力強。因而教師要認真研究幼兒的生理發育情況和心理特點,依據不同學情選擇不同的游戲活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語言交往上有所進步。例如,同樣是“找朋友”的游戲活動,小班幼兒詞匯量不多,只能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因此他們的語言交往要從邀請同伴開始,如“我們一起玩,好嗎?”“我想當太陽公公,可以嗎?”等。中班幼兒的語言交往從自我介紹開始,要求他們盡量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表達清楚去尋找同伴。大班幼兒不僅要自我介紹還應要求他們與其他幼兒進行自主交流,在自由發揮中鍛煉他們想說、敢說的能力。
(二)優化語言交流環境
要引導不敢交流的幼兒開口說話,讓他們學會表達自己,就需要教師優化語言交流環境。一是要營造輕松愉悅的心理環境,即通過有效溝通消除幼兒的緊張、羞怯心理,讓他們敢于表達。二是要創設與游戲相符的場地環境,即通過放置得當的道具、播放應景的音樂等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其迅速進入語言交往狀態,激發他們的表達的意愿。以“拔蘿卜”游戲為例,在游戲開展之前,教師應先向幼兒說明游戲內容、規則、要求等,不僅要讓他們理解游戲玩法,還要傾聽他們真實的心聲,如“想要扮演什么角色”“想和誰一起玩”“認為游戲好不好玩”等等。如果個別幼兒一聲不吭,教師則需要與其進行單獨交流,鼓勵其發言、了解其需求。在布置游戲場地時,教師要將森林樹木貼好、蘿卜等道具放置在舞臺中央,再播放“拔蘿卜”的音樂,將孩子們帶入“拔蘿卜”的真實場景中,點燃他們的興趣,使其自然而然地展開語言交往。
(三)轉變觀念,明確教學目標
傳統理念認為重復練習是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幼兒園中,教師重復性教、幼兒重復性學就成為語言習得的常見方法,其結果是很多孩子對學習產生消極情緒,反而影響了教學質量。鑒于此,教師要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新舊理念,以融合性、針對性、互動性的方法設計教學方案,兼顧教學、娛樂以及語言發展等多種教學需求,打造多元化的課堂。例如,教授禮貌用語時,教師應要求幼兒不僅要會使用禮貌用語,還要積累語言詞匯,使幼兒獲得禮貌交流的情感體驗。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可以增加“真實對話”的游戲環節,像問路、借東西、處理小摩擦等環節,以真實情境吸引幼兒。這樣既能實現課程游戲化的效能,又能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
課程與游戲的有機融合衍生了角色游戲、區域游戲等多種教學形式,也給幼兒帶來了多元化的語言體驗,對其語言交往能力的發展大有助益。因此教師要關注不同的游戲形式,結合學情豐富游戲樣式、充實游戲內容。
(一)在角色游戲中讓幼兒接觸更多的語言詞匯
角色游戲即讓幼兒扮演不同角色來豐富語言的游戲形式。幼兒生活面狹窄、語言獲取渠道單一,因而掌握的詞匯并不多,角色游戲是他們接觸更多語言詞匯的好機會。教師一方面要立足角色做好示范,即扮演什么、角色說什么話,幫助幼兒在模仿中學習更多的詞匯。另一方面要把握教學契機,順勢引導幼兒展開語言交往,激發幼兒的表達潛力。以“公交車”角色游戲為例,教師要先向幼兒介紹公交車上有司機和售票員兩種職業,將兩種不同職業語言一一示范,然后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中進行表演。如果出現了突發狀況,有兩個孩子都想扮演“公交車司機”,互不相讓直至爭吵起來,教師要借此機會引導大家想辦法,讓幼兒獻言獻策,對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順勢鍛煉幼兒的反應力和思維能力。
(二)在課程游戲中讓幼兒獲得豐富的語言體驗
語言體驗是獨特的、帶有情感色彩的。不同的游戲內容會給幼兒帶來不同的語言體驗,如音樂課的節奏游戲、美術課的色彩游戲等。教師要善于發現課程游戲中的語言發展點,通過搭建情感橋梁來促進幼兒語言的生成和發展,讓他們在游戲中積淀情感,收獲語言體驗。以“四季”主題的音樂游戲為例,音樂節奏的變化代表著季節的更替,也帶動了幼兒情感和語言的轉換。春天是暖暖的,小樹長出了嫩芽、小草鉆出了地面;夏天是熱熱的,雷聲轟隆隆、暴雨嘩啦啦;秋天是涼涼的,有金黃色的稻田、南飛的大雁;冬天是冷冷的,雪花給大地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幼兒隨著音樂的變換,感受到四季的美好,學習到不同季節的語言表達,體會到語言的魅力。
(三)在區域游戲中讓幼兒學會更好的語言表達
區域游戲是指在不同區域中開展的種類多樣的課程游戲,具有形式差異化、目的顯著化等特點,它能鍛煉幼兒不同方面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閱讀區開展“我來講故事”的游戲,可以引導幼兒將自己看到的簡單易懂又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繪聲繪色地講出來,可以是中規中矩地復述,也可以添加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師會給獲得好評的故事講述者頒發獎狀和小獎品,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表達熱情,又能鍛煉他們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再如,建構區域的“搭建”游戲,一般都需要多人合作,幼兒要先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商量用哪些積木、先搭什么后搭什么等,如果同伴間遇到不同意見還要互相商量達成一致,這些都需要通過幼兒清晰的語言表達和禮貌交往來實現。
(一)加強對幼兒情感態度引領
幼兒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合作程度以及深度學習程度直接關系到語言能力目標的實現。教師要立足于幼兒的生活和思維,加強對幼兒情感態度的引領,使其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課程游戲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以《熊出沒》問答游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遞進問題,如光頭強砍的樹有什么用?熊大熊二為何要阻止光頭強砍樹?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幼兒各抒己見后,教師再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他們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保障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性
幼兒是游戲活動的主體,從課前準備到活動組織再到課后反思都要圍繞幼兒展開,但很多教師卻認為幼兒的自主能動性較弱,不敢放手讓幼兒去安排游戲,使幼兒成為單純參與游戲的“工具人”,游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必須要鼓勵幼兒成為游戲的主導者,讓他們學會制訂游戲規則,設置游戲環節,推動游戲進程,成為課程游戲化課堂的主人。以“開火車”體育游戲為例,教師應要求幼兒參與游戲規則的制訂,如“火車”最多有幾節“車廂”、輸贏標準、跑動要求等,同時教師也要及時詢問幼兒的游戲感受、意見等,確保幼兒始終處于游戲活動的主體地位。
(三)做好課后教學反思總結
一堂課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教訓,教師若能加以分析總結,可為后續教學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因此教師在結束課堂教學時要及時總結經驗、反思錯誤,及時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逐步提升課程質量,提升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例如在“我是小老師”的角色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請小朋友們自評、互評課堂表現,說一說哪個游戲環節有意思、學到了什么知識等。然后,教師在學生的發言中查漏補缺,總結課堂教學的成果,了解課堂準備的不足,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3~6歲是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課程游戲化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語言能力。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未來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