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角色游戲是幼兒創造性地模仿現實生活的游戲活動。將幼兒的角色游戲扎根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僅能讓幼兒體驗到地方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感受地方文化的精髓,還有利于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
一方古韻滋人心,一圃農田蘊童真。淞南幼兒園坐落在千燈古鎮,這里物產豐富、文化深厚,素有“金千燈”的美譽。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淞南幼兒園充分開發、利用本地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各項活動,將本土資源充分融入幼兒園課程中,從而真正實現課程游戲化、生活化。
筆者充分挖掘了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自然、社會、人力、文化等各類資源,對幼兒園附近的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家庭進行幼兒教育資源的調查,打開溝通渠道,通過挖掘這些豐富的本土資源,對它們進行梳理分類,形成“角色游戲本土課程資源網絡圖”。筆者將其中有利于幼兒發展的資源篩選出來,結合幼兒的發展需求,立足幼兒的興趣點,再將這些資源進行加工、整合,充分挖掘本土資源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并有效地將其整合到角色游戲中,促使課程內容實現生活化、游戲化。
筆者整理這些本土資源并建立資源檔案。如將蘆葦、絲瓜絡、芝麻稈、蟹殼、貝殼、瓦片、酒壺、棉花等分為可直接運用的本土課程資源;將南瓜、芡實,菱角,周邊人文資源等分為需要加工的本土課程資源。筆者還以年級組為單位,成立角色游戲電子資源庫(人力資源庫、信息資源庫)和材料資源庫,并分庫存放,便于課程資源的收集整理。
(一)整體環境
筆者將古鎮本土資源融入環境中,并根據南北兩樓不同的風格創設游戲環境,讓角色游戲環境能體現出本土文化的底蘊,讓其富有知識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大班采用清貨架的游戲模式,由幼兒自由拼擺貨架并自己決定今天游戲店的玩法。因此在創設環境時,教師不需要用架子隔開,其中一條走廊利用麻繩編制成漁網掛在墻上,讓幼兒裝飾蒲扇、麻袋、木樁、竹扁、蒲團等,通過不同的背景區分游戲店的范圍;另一條走廊利用門簾懸掛藍印花布,既能讓幼兒在使用中感知具有民間特色的傳統工藝品,體驗民族文化的古樸美,又能讓幼兒清楚地知道游戲的場所。
(二)班級環境
小班、中班的角色游戲更加注重幼兒的參與性。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扁擔和幼兒一起創設游戲環境,并在游戲店中投放不同的材料,如竹編、草編等。水鄉的青瓦、扇子、紙傘、馬勺、木樁、葫蘆本是那么普通,但是經過幼兒的巧手創作,綻放出別樣的光彩。瓦片上勾勒出水鄉民居、扇子上描繪出戲曲臉譜、木樁上繪畫著古鎮風貌、紙傘上是江南的煙雨,幼兒在藝術創造活動中,樂于思考、勤于動手,同時還學會主動整理、收拾材料,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中班幼兒在班級走廊打造“老街一條街”,用KT板雕刻帶有挑檐的屋檐、背景貼上灰磚墻紙、間隔排列不同花紋的樓窗,從大環境著手營造濃郁的老街氛圍。相較于大班的材料,小班、中班大多是低結構材料,不需要復雜的操作,幼兒通過合作就能完成,這樣的低結構材料能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這些環境創設,能讓幼兒時刻感受到家鄉生活的美好,讓他們在鄉土風情濃厚的幼兒園里可以更加接近自然,感受古鎮風情以及自然的美好。
以中班為例,兩次參觀古鎮老街。第一次請家長帶領幼兒參觀老街,初步了解老街的建筑特點,關注老街的特色商品,如風味糕點等,并在參觀結束后讓家長指導孩子完成調查問卷“我眼中的千燈老街”“我最喜歡的老街店鋪”“老街游戲我來選”等。第二次的活動目標是:(1)觀察老街的建筑,說說顏色、門頭、窗戶、結構等有什么特別之處,感受其古樸的風姿、別致的造型。(2)了解老街特色產品的內容,關注其名稱、外形、特點、制作材料等。(3)在看看、說說、嘗嘗、畫畫中共同感受老街的文化與特色,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兩次參觀活動,讓幼兒全面了解老街的文化與特色,從游戲環境的創設到游戲材料的提供,再到游戲的開展,幼兒擁有較為豐富的經驗,為特色游戲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活動結束后,筆者和幼兒商定分別從吃、穿、用、住、行等幾個方面開設相關游戲區,并為幼兒提供多種相關材料,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設計、制作,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美食館”一直是熱鬧非凡的游戲區,展現出千燈面食的制作步驟、起源故事和與千燈美食文化相關的知識與圖片。為了加深幼兒對千燈美食的了解,筆者通過家園互動,請家長帶領孩子到古鎮走一走,嘗一嘗各種美食。家長與幼兒一起用超輕黏土、不織布等材料制作了各種各樣的點心在游戲店里售賣,有奧灶面、粽子、襪底酥、海棠糕等。這些本土資源的投放,激發了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索興趣,讓幼兒對千燈特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筆者還通過社會活動讓幼兒參觀食堂,讓幼兒看一看食堂的叔叔阿姨是如何制作點心的。筆者以千燈美食為載體,組織美術活動“奧灶面”和“好吃的粽子”,音樂活動“會跳舞的羊肉面”等,在走廊的墻面上布置具有本土文化的課程故事,提供制作飯、面等食材的半成品游戲材料,引導幼兒用撕、剪的方法動手制作美食,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鍛煉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增加幼兒對本土文化的了解,讓幼兒在自己熟悉的作品環境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手工店”也是非常受幼兒歡迎的一個游戲區。在游戲開始前,筆者借助職工資源,邀請幼兒園的木工陳師傅,現場邊制作木工邊示范講解,讓幼兒親身體驗木匠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以此為依據,將手工店游戲區合理劃分為設計部、合成部、裝飾部、展示部等。
(一)親子尋覓民俗精粹
筆者發動家長帶領孩子走近民間,拜訪百歲老人,覓得珍貴的千燈手工木匠、虎頭鞋、手工編織的草帽、燈籠等,并在游戲店里展示,供孩子與家長參觀和欣賞。
(二)學習傳承民俗經典
筆者組織了千燈話童謠比賽,讓幼兒能通過比賽掌握千燈話的發音技巧,讓幼兒感受千燈特有的民俗文化。此外,還選取具有游戲情境和益智內容的童謠,以角色游戲的“小戲臺”表演為載體,讓幼兒在玩中理解、體驗民俗經典文化。教師要深入挖掘童謠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求,改編童謠的內容、情節、規則等,賦予其新的含義,讓童謠的名稱、內容、角色、情節等盡可能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促使其發揮出積極的教育意義。
(三)欣賞模擬民俗工藝
手工坊售賣著藍印花布工藝品。藍印花布是珍貴的千燈特色工藝,但幼兒對此卻并不熟悉。教師可以為幼兒現場演繹扎染藝術,讓幼兒直觀欣賞扎染特有的沖擊力,提高幼兒對扎染民俗工藝的感知力,讓幼兒親身感受到扎染藝術的神奇。
在選擇幼兒角色游戲時,教師要注重挖掘本土資源,選擇具有人情味和挑戰性的游戲,并且還要提供給幼兒自主游戲的空間,以及豐富的游戲材料,確保游戲的趣味性和新鮮感,以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豐富幼兒的情感經驗。
在開發和利用本土課程資源時,教師不能只追求“量”,而是要追求“質”。因此,教師要注重提煉重點資源、聚焦重點方向、深度挖掘重點項目,避免重復零散的活動。課程有情,自在資源之中安然而生。在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一動態往復的過程中,筆者將繼續本著學思踐悟的務實之心,沿著園本課程建設的大道積以跬步,爭取善作善成,而致千里。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淞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