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蕓
幼兒的探究能力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在科學中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是直接、有效的提升途徑之一。科學區域活動作為科學教育集體活動的一種延伸和補充,是幼兒自主探索和教師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個別化指導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適宜的科學區域環境對激發幼兒的探索熱情、幫助幼兒完成探索過程十分重要。筆者就科學活動區環境的創設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
(一)探究性原則
幼兒園科學教育環境的創設應當堅持探究性原則,科學區域環境創設應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為目的,為幼兒建立豐富、自由的活動空間。幼兒教師在布置環境時,要為幼兒留下難度適中的探索任務,讓幼兒充分感受探究的樂趣,教師對幼兒的探究活動盡量做到不干預,讓幼兒在開放的空間去探索問題。
(二)過程性原則
幼兒的思維能力有限,對抽象事物更是缺乏感知。因此,幼兒園科學區角的環境創設應以不斷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和主動嘗試的心理為目的,促使幼兒最大限度地認識新事物、探究新事物。在活動中,幼兒也許會經歷困難和失敗,但經過教師的指導和幼兒的努力定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由此滋生出的蓬勃的探索精神,將成為下一次探索的動力。
(一)創設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征
不同年齡幼兒的動作發展水平、已有經驗和自主學習能力等都具有差異,教師需要合理規劃空間布局,支持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自主學習和探究。
小班幼兒身體動作還不夠協調,有目地選擇活動的意識不強,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吸引,更喜歡場景化的操作環境。為此,小班科學區適合使用通透性強的材料架來儲存材料,且架子不宜太高。應該選擇相同類型的平行材料,以滿足多人同時操作的需求。材料架宜與操作臺相鄰,方便幼兒一目了然地看到材料,就近拿取操作。
中班、大班幼兒自主性及合作意識明顯增強,因此,科學區的布局要適當調整。可增加材料柜以保證有足夠的收納空間,讓幼兒可自主選擇并拿取材料。桌椅擺放也可更為靈活,允許幼兒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宜的活動場地。
(二)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
教師要給予幼兒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促使幼兒進行表達與交流,這是科學教育的重要一環。由于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有限,還不能完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進行實踐和探索,而且要善于讓幼兒把科學實踐的過程和獲取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使幼兒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展,并把實踐的經驗化為語言存在于意識之中。在促進幼兒智力提升的同時,既增加對事物的認識,又體驗成功的喜悅。
如膽小害羞的貝貝平時不怎么愿意和小伙伴交流,也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總是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筆者發現在區角活動時,她很專注于“聰明屋”的科學小實驗。有一次她在研究浮與沉,當發現水中加鹽能使雞蛋浮起來時興奮不已,當筆者走近想和她一起分享時,她又害羞地低下了頭。當筆者問她“你是怎么做的呀?”她還是悶聲不響。于是筆者在旁邊也做起了實驗,筆者往自己的杯子里舀了一勺面粉,然后哭喪著臉說:“哎喲,我的雞蛋寶寶怎么浮不起來呢?”貝貝聽到了,好奇地湊過來看了看,然后像個小博士一樣侃侃而談,告訴筆者應該加什么、怎么攪拌她邊說邊演示,嘴角笑開了花。
(三)創設美觀舒適的環境布置
開放的環境布置有利于幼兒自由地進行各種探索活動,舒適而美觀的環境布置不僅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秩序感,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
如科學探索區設立在長長的走廊上。材料包括物品架、飼養的小動物和動物標本。幼兒通過親手種植、親眼觀察和親手操作獲得許多感性經驗,從而萌發探究的欲望。科學的自然角成為幼兒獲取知識、發現科學奧秘、熱愛生活的地方。
(四)創設布置要結合氣候、源于生活
在環境創設中,教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從身邊取材取物,立足生活化的教育原則,結合自然環境、地方特點等營造氛圍。就如當春天到來的時候,教師在自然角里添加會發芽的種子,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種植,記錄種子發芽的過程。擺放幾個透明的小魚缸,在里面養幾條小魚或是蝌蚪,觀察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幼兒在每天的觀察、飼養中,了解動物、植物的生長過程和規律,學會做一個從小細心發現、樂于關愛自然的人。
(五)創設區域要因地制宜
幼兒園的科學區應遠離活動室,班級內可分主題創設科學區,如光影區、沙水區、電磁區等。科學區的活動內容豐富,有的需要水,有的需要電,有的需要黑暗或光照。所以,科學區最好臨近水源、光源和電源或者有特別的裝置。科學區的探索活動需要幼兒專注、投入,所以科學區最好避免和音樂區等比較嘈雜的區域相鄰,與其他相對吵鬧的區域要有一定間隔。可利用多層的材料柜、材料架形成一定的隔擋,將科學區圍合成半封閉的區域格局,使區域空間相對獨立安靜。供幼兒探究使用的操作臺可考慮靠墻擺放,以減少干擾,有助于幼兒專心操作和探究。
材料是科學區創設的關鍵。材料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材料之間的結構關系直接影響到科學區活動的開展和幼兒的探索興趣。教師應盡可能地多方面搜集材料,不要用有缺角、毛刺、不衛生的材料。要豐富科學區的活動內容,在選擇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材料有目的地選擇與投放
教師通過對活動材料進行有目的地選擇與投放,將科學教育的教學目標隱性地體現在材料中。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不是盲目的、隨意的,而是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教師在選擇材料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針對不同年齡的幼兒選擇適宜的材料。
(二)投放具有啟發性、操作性、探索性、層次性的材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材料投放應注意整齊、有序、層次突出,這樣既能體現明確的目標,又能引發幼兒探索的興趣。例如當教師把干電池、電線、小燈泡等材料放在一個盒子里,不再摻雜其他物品時,幼兒不需要教師引導或者提醒就知道運用這些活動材料來探索怎樣讓小燈泡亮起來。另外,投放活動材料時要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努力讓每個幼兒都能得到進步。
為了使班級科學活動區探究活動真正深入有效地開展,科學區域材料的投放還應有助于幼兒形成連續性的探究活動。層層遞進的主題式科學探究活動能讓幼兒在一段時間內對某個事物或現象進行持續、深入的探究,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科學現象的探索興趣,有助于拓展幼兒探究活動的廣度和深度。
如“第一次發現·主題式科學探究資源”中班秋季主題活動“多樣的交通工具”,由“飛機飛來了”“火車與汽車”“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拼插小飛機”四個遞進式的活動組成。教師可通過科學膠片書、貼紙、發現檔案、模型制作材料等多元素的分批投放,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不斷更新已有經驗,在充滿趣味的活動中發現自主探究的樂趣。
(三)多選用經濟、實用的自然材料和廢舊物品
雖然科學區的部分材料必須要購買,比如放大鏡、磁鐵、電池、電線等,但大多數材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既經濟實用又環保。教師可在幼兒園或班級門口設置一個“百寶箱”,收集各種廢舊材料。大自然更是獲取材料的不竭來源,教師在帶幼兒外出春游、秋游等戶外活動時,可與幼兒一起將收集到的材料帶回幼兒園。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區域活動是以幼兒的需要、興趣為主要依據,通過幼兒自主選擇并主動與材料、同伴和環境互動,獲得個性化發展的活動形式,是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
科學區域活動為幼兒潛能的開發和科學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平臺。區域活動是教師利用日常教育資源所創設的一種教學環境,是幼兒去發現、探究、尋找、表達、實踐的平臺,對幼兒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蘇州市工業園區新馨花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