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萍
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它運用音響、節奏和旋律塑造美好的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音樂教育是幼兒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可以陶冶幼兒的性格和情感,鼓舞幼兒的進取精神,每個幼兒都需要音樂。節奏是音樂的脈絡、精髓,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它是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在音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節奏的掌握,直接影響到幼兒欣賞音樂效果的好壞。節奏是幼兒感受、認識、表達音樂的重要工具,掌握好節奏還能增強幼兒對音樂的表現力。因此,教師在對幼兒實施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提高幼兒的節奏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本文主要從節奏活動的意義、節奏活動開展的現狀以及幼兒園節奏活動實施的有效策略三個方面展開闡述。
(一)節奏活動——快速感知音樂
音樂是表達人們抽象情感的媒介,需要被聽者感知才能產生效果。而音樂節奏可以最直接、最具體地表現音樂,是幼兒感知音樂最直接的要素。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讓音樂節奏變成看得見、聽得到甚至摸得著的實物,讓音樂節奏活動成為幼兒感知音樂特點最快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二)節奏活動——培養審美感受
幼兒情感的產生是由審美對象引起的,還要受到其心理因素的制約。音樂是一種間接和曲折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人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感受的藝術。音樂作品能把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受轉化為一種情感,而音樂作品的節奏是音樂的脈搏,能直接、具體地表現音樂,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幫助幼兒構成特有的審美經驗。
(三)節奏活動——激發音樂情感
音樂是靈動的,音樂節奏本身是自然、真實地表露音樂感受和情感的要素。通過動作、語言、表演與音樂的全面有機結合,可以讓幼兒學會理解音樂,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情感體驗是幼兒藝術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活動被教師變成了“音樂工廠”而忽視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那么音樂活動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音樂節奏本身的節奏性、韻律性、生動形象性與幼兒相應的心理因素相互交融,達到和諧的統一,從而激發幼兒的音樂情感。
(四)節奏活動——提高注意力
幼兒的年齡較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暫,并且容易隨著時間分散和轉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因此,教師在開展節奏活動時,應選擇幼兒感興趣、熟悉、節奏鮮明、合適的音樂材料,讓幼兒愉快地隨著樂曲的旋律進行打擊樂演奏,讓幼兒跟著教師的步伐,全身心投入整個音樂活動中,既能提高幼兒的專注力,又能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因此,在節奏活動中,教師應以節奏為載體,通過自身的表情、語言、手勢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采用有趣的教學手段,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從而達到節奏活動的目的。
音樂節奏活動雖然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一,當下幼兒園里缺乏專業的音樂教師,普通教師對音樂節奏活動的認識不足、把握不準,因此音樂節奏活動開展得較少。教師本身對于音樂節奏和音樂節奏活動的認識、理解不足,所以試探性教學居多,所開展的節奏活動不能很好地讓幼兒領悟音樂節奏。其二,部分教師在活動中更多注重的是結果而非過程,沒有從幼兒的視角出發考慮幼兒是否快樂、是否愿意接受,在技能訓練的節奏活動中,限制了幼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壓抑了幼兒的情感。其三,教師總是運用重復的訓練方式,導致音樂節奏活動變得枯燥、單調、形式化,無法激發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失去音樂學習過程中對美的感受和享受。
(一)注重導入環節,激發幼兒興趣
在音樂節奏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會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演示法。例如,在學習音樂《快樂的貓》時,音的不同長短表現出貓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先引導幼兒集體欣賞、感知音樂中貓的不同性格,如溫順、可愛、帥氣、慵懶等,然后出示一張大紙,根據節奏的不同畫出不同的線條,讓幼兒直觀、準確地感知節奏的變化。又如,在音樂活動《找奶嘴》中,為了引導幼兒直接感知節奏、音樂的強弱和長短,教師可以通過敲擊小鼓,讓幼兒根據教師鼓聲的強弱、快慢變化直觀感受節奏,找到奶嘴。二是欣賞法。例如,大班音樂活動《唱給樹的歌》的目標是用優美的歌聲表達小鳥和樹之間的情感、用歡快和哀傷的情緒唱同一首歌,通過這首樂曲引導幼兒根據不同的節奏變化感知情感的變化。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安靜、和諧的環境,引導幼兒靜下心欣賞整首樂曲,讓幼兒感知節奏的變化,感受樂曲的情感意境。三是游戲法。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他們往往會學得更愉快、更輕松。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音樂作品的內容設計有趣的節奏游戲,制定與音樂內容相符合的規則,讓幼兒在游戲中了解音樂節奏、在游戲中學習音樂作品。例如,在開展《小老鼠打電話》歌唱活動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創設兩個小伙伴正在打電話的情境,“喂喂你好呀,請你來到我的家”“好好我來了,馬上就到你的家”。在一問一答有趣的打電話游戲中,幫助幼兒掌握歌曲的基本節奏。
(二)豐富教學方式,切實達成目標
1.圖譜加節奏,幫助幼兒感受與理解。形狀、色彩可以表現音樂中的節奏、音色、速度、力度的變化及結構。音樂藝術中的節奏型就好像視覺藝術中的圖案,圖譜教學法能形成一個作品良好的整體感或統一感。教師可以利用線條、圖畫等形式將歌曲的節奏形象地展示給幼兒,讓幼兒可以結合圖譜理解歌曲的節奏,幫助幼兒更好地掌握較難的節奏,讓幼兒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節奏和所表達的意義。節奏中的節奏圖譜有曲線、線段以及圖形等。對于年齡偏小的幼兒,最常用的是有具體內容的圖像表示法。具體的圖形不僅能讓幼兒更容易記憶節奏,也可以增強幼兒對歌曲的感受與理解,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例如,在開展幼兒園大班歌唱活動《小螺號》中,教師可以用小海螺的圖形表示《小螺號》歌曲的節奏,重音處使用尺寸稍大一些的海螺,弱拍處使用尺寸偏小一些的海螺,長音處用海螺加波浪線表示海螺吹出的聲音等。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幼兒學習歌曲節奏的興趣,幫助幼兒掌握這首歌曲的節奏,從而更好地達成預期目標。
2.語言加節奏,幫助幼兒記憶與強化。在課間或者晨間游戲時教師常常會引導幼兒玩一些手指游戲、語言游戲、問答游戲等,但是如果很長一段時間都重復地玩這些游戲,幼兒會產生厭倦。這時教師可以將這些語言游戲與節奏相結合。針對大班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同一首兒歌給出不同的節奏型,讓大班幼兒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發現節奏的奧秘。教師可以結合詞組、短句,用游戲的方法進行訓練,讓幼兒探索語言節奏的規律。幼兒學習了不同的節奏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他們邊拍節奏邊說一個詞,要求他們手口要一致、節奏要準確。經過這樣的啟發式練習,大大地增強了幼兒的節奏感。例如,針對幼兒熟悉的古詩《憫農》具有朗朗上口且押韻的特點,教師組織幼兒進行了創編節奏活動。“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幼兒創編的節奏各不相同,有的幼兒拍的節奏是鋤禾 日當∣午—∣,汗滴 禾下∣土—∣;有的幼兒拍的節奏是鋤 禾∣日當 午∣,汗 滴∣禾下 土∣。通過這種形式的練習,幼兒對節奏的感知、理解和掌握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3.動作加節奏,幫助幼兒表達與創造。音樂中的節奏本身是看不到、摸不著的,那么如何將節奏化為有形呢?幼兒具有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還無法準確地掌握音樂的節奏,難以理解聲音中的快慢。但有時教師會發現,當幼兒聽到節奏感較強的音樂時會自然而然地跟著節奏點頭搖擺,因此律動是幫助幼兒掌握節奏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幼兒進行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擊鼓傳花的形式,讓幼兒感受音樂節奏的快慢變化,也可以讓幼兒學習一些節奏明快而又簡單的舞蹈,讓幼兒在舞蹈的過程中清晰地感知音樂節奏,還可以通過口令引導幼兒隨著音樂做一些動作,如踮腳尖走、拍手、揮手、鴨子走、跺腳、小兔跳等,調動幼兒的各個身體感官加入活動中,從而加深幼兒對音樂節奏的直觀感受。
不同節拍的音樂,其風格各具特色,審美體驗也完全不同。2/4拍或4/4拍的進行曲,可以通過行進踏步讓幼兒認識它的節奏和速度,如歌曲《郊游》;快速八分音符的節奏感可以通過跑步動作認識并表現,如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3/4拍柔和的節奏,可以讓幼兒模仿風中搖擺的樹枝和天空飄蕩的云朵感受節奏,如歌曲《小魚的夢》。這樣的方式,讓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音樂節奏來源于客觀自然和生命運動的節奏。教師應該深入挖掘音樂節奏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契機,合理統籌幼兒園音樂節奏活動,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讓幼兒能大膽地表現自我,從而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節奏的興趣,提高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豐富幼兒的認知,促進幼兒的多元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湘城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