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福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應當肩負起教育的責任,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讓孩子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完善自身人格及價值觀。
調查顯示,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隔代教育的情況就越普遍。隔代教育可以為父母解決后顧之憂,但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多不利的影響。爺爺奶奶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但往往思想比較守舊,過于溺愛孩子,也不能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過分看中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性格的養成。在這種錯誤的教育理念下,一方面是家長不惜花費重金買學區房、報各種培訓班;另一方面是孩子背負過重的學習壓力,又缺乏生活上的鍛煉,家長和孩子都疲憊不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除了讓孩子學習好,更重要的一點還是要引導孩子,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獨立自主,這種獨立不光是能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還包括精神上的成長,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一)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有些家長抱怨,教育孩子,孩子不聽。這種情況,家長自己也要反思,你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做到了嗎?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父母不以身作則,孩子就很難信服父母的教育。
孩子精力旺盛,對外界環境極為敏感,喜歡模仿成年人的行為舉止。現在智能產品普及,很多家長成了“低頭族”,空閑時間基本在刷手機,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家長要求孩子專心學習,不玩手機,這樣的要求能有說服力嗎?答案顯而易見。要求孩子不玩手機、不看電視,家長不妨嘗試自己先放下手機,拿起書本閱讀,這樣在教育孩子時才有說服力。
家長還要重視道德方面的影響,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帶著孩子坐公交車的時候,家長是否會給老人或孕婦讓座,在路上吃了瓜果或其他東西,產生的垃圾是否會扔到垃圾桶,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看似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但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必將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很大的影響。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瓜皮果屑要扔到垃圾桶,但自己手上有垃圾時,因為覺得垃圾桶太遠,就隨手扔到路上。這種嘴上一套,實際做法又另一套的教育方式,不僅容易讓孩子養成壞習慣,還會讓孩子覺得成人很虛偽。還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亂扔垃圾,嘴上說孩子做得不對,行為上卻又放縱不管,等于強化孩子的行為。最好的做法是父母不僅教育孩子,還要請孩子撿起垃圾,扔進垃圾桶,如果孩子一時不聽,父母可以自己撿起垃圾,扔到垃圾桶,為孩子做表率。做父母的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影響孩子。
(二)避免發生專權行為,注意及時溝通
一些家長的教育理念陳舊,認為孩子年齡小,缺乏判斷能力,所以對孩子的選擇橫加干預,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導致孩子越來越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越來越不愿意和家長溝通,甚至產生自閉抑郁的情況。
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要以平等的心態與孩子對話,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鼓勵孩子遇到煩惱時及時向家長傾訴。孩子的很多事都需要父母參與,有些家長習慣于什么都自己做決定,孩子想要買自己喜歡的衣服、孩子想要學感興趣的東西、孩子想要吃的東西,通通都不可以。父母也許審美更好,更了解健康知識,但是,適當地給孩子一些選擇自由,在適當的范圍內允許孩子為自己的事情做主,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
小學階段的孩子已經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很多家長一味要求孩子學習,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而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很多孩子因為學校和家長兩方面的壓力,對學習產生了抵觸心理。學習是孩子成長路上重要的任務之一,但不應該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家長在學習上施加過大的壓力,不僅不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還可能扼殺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家長應該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足夠自由放松的時間,適量、適度地安排學習任務。
只有與孩子平等相處,尊重孩子的意見,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才會愿意向家長求助。家長及時給予孩子合理的建議,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轉變教育理念,培養孩子樂觀積極的性格
作為一名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孩子,欣賞孩子的優點。家長要重視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盡可能運用適合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有些孩子天性活潑好動,精力旺盛,家長可以為孩子創造多一點運動的機會,讓孩子充分釋放自己的精力,在游戲之余,再來安排適當的學習活動和其他活動。一味要求好動的孩子安安靜靜地坐著學習,很難起到好的作用,孩子也會覺得很難受。有些孩子天性內斂安靜,喜歡讀書,家長只要讓其進行適量的鍛煉即可,給孩子多一點空間讀書、玩玩具,能夠讓孩子更平靜、更快樂。家長尊重孩子的個性,采取適合孩子的教育手段,能夠讓孩子更加積極樂觀,也會讓孩子更加自信陽光。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還要重視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家長可以適當地請一些年紀相仿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為孩子創造與同齡人相處的機會。也可以參考孩子的喜好為他們選擇興趣班,讓孩子能夠和興趣相投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在小學階段,孩子的好勝心普遍比較強,孩子與同伴交往時可能經常會發生輕微的爭執,遇到這類問題,家長一定不要上綱上線,要保持平常心,盡可能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能更好地完善他們的人格。
(四)提升教育意識,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長要提升教育意識,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人的心理發展會受到家庭氛圍的極大影響,輕松愉快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及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互相關心,家庭氛圍輕松、自由、民主,可以讓孩子在家庭中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從而心情愉快,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家庭氛圍緊張,很容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消極,甚至產生心理問題。
家長應當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明確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點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有些家長會在孩子面前頻繁吵架,或是向孩子抱怨生活和工作,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會汲取到大量的負能量,很難體會到積極的情緒,甚至會產生自卑、不愿意與人交往的心理,對未來進入社會產生抵觸心理。
兒童階段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作者單位:會寧縣郭城驛鎮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