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卯刀 趙震
從“一棵松”到百萬畝人工綠海,塞罕壩每棵樹的年輪里都蘊含著中國生態文明的發展進程。
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
萬里藍天白云游,綠野繁花無盡頭,八月的塞罕壩,林海蒼翠連綿。近60年來,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與毅力,把“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創造成世界面積最大的人工林。
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時強調,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一棵樹繁衍出一片“海”
塞罕壩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林場的名字。在中國河北省最北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橫亙著一片浩瀚的萬頃林海——塞罕壩機械林場。數十年來,老中青三代“塞罕壩人”造起了超百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使當地森林覆蓋率提升到80%,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每年為華北地區涵養水源2.74億立方米,為京津構筑起一道堅實的生態屏障,創造了把荒漠變林海的綠色奇跡。
塞罕壩林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體現。林場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周邊區域鄉村游、農家樂、土特產加工等產業迅速發展,年社會總收入達6億多元,有力推動了周邊鄉村脫貧致富。
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2021年,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從“一棵松”到百萬畝人工綠海,塞罕壩每棵樹的年輪里都蘊含著中國生態文明的發展進程。塞罕壩實現的“綠色蛻變”,是中國生態環境改善和高質量發展的經典案例之一。
塞罕壩到底有什么?
簡而言之,這里有一棵樹,一片林,一群人。樹是“功勛樹”,林是“功勛林”,人是“功勛人”。
“功勛樹”。“塞北一棵松,獨立天地中。年輪二百歲,長嘯八面風。”在塞罕壩,挺立著一株樹齡近200年的落葉松,這是塞罕壩林場的第一棵樹。
59年前,它給了第一代林場建設者“這里可以栽樹”的啟迪;59年來,它見證了塞罕壩從“千里黃沙蔽日”到“百萬畝林海涌綠”的變遷;今天,它已成為一代代林場建設者執著精神的化身,被譽為“功勛樹”。
1961年冬天,第一代林場建設者在千里雪原中發現了這棵孤獨的落葉松,他們激動地說,“這棵松樹是活的標本,證明塞罕壩上可以長出參天大樹,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會有億萬棵松”。
1962年春,塞罕壩林場組建,奇跡開始上演。
“功勛林”。今天的塞罕壩,森林面積115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80%。
塞罕壩人具體種了多少樹?林場工人這樣形容,如果把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開,可繞地球赤道12圈;如果把樹木分給全國人民,平均每三人可以分到一棵樹。
中國林科院曾經評估,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空氣負氧離子是城市的8倍至10倍。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名副其實。
塞罕壩林場設立的初衷——“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減少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已經完全實現。
“功勛人”。“功勛樹”、“功勛林”的背后是“功勛人”。近60年來,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成功營造起百萬畝人工林海,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這里留下了太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在塞罕壩干了13年,病逝后,骨灰遵其遺愿被撒在他奮戰的這片土地上;超過20對夫妻值守望海樓,幾十年如一日,望林海、觀火情;6個青春勃發、風華正茂的熱血女青年,毅然加入塞罕壩艱苦創業的大軍,在荒漠上譜寫她們的青春之歌……
今天的塞罕壩,許多林場員工的名字都帶有“林”“樹”“松”“山”等字,他們是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第二代、第三代,正所謂“造林筑夢不停頓,獻了青春獻子孫”。
林場設立之初,國家林業部門從18個省份的24所大中專院校調配127名畢業生,和當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組建起塞罕壩林場。據了解,這支造林大軍的平均年齡當時只有24歲。
地處偏遠,物資匱乏,氣候嚴寒。第一代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回憶,他們當時吃的是全麩黑莜面加野菜,住的是倉庫、車庫、馬棚、窩棚,冬天還要忍受著零下40多攝氏度的嚴寒。
“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臥雪,冷乎凍乎不在乎——樂在其中,”這是當年貼在塞罕壩地窩子門框上的一副對聯。第一代林場建設者的精氣神,激勵著一代代塞罕壩人。
林場建設也不是一帆風順。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的經驗,塞罕壩最初造林成活率不到8%。林場科研人員改進育苗法,在高寒地區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改進造林機械和植苗鍬,摸索植苗技術……攻堅克難,創新實踐,塞罕壩林場一天天“煉”成。
國家森林公園建起來了,游人多起來了,森林碳匯交易運作起來了——塞罕壩的奇跡仍在延續。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誰說天地不仁?天地何曾辜負每一份豪情與擔當。誰說山川無改?山川向來成全每一份執著與堅韌。
一棵樹,一片林,一群人。扎根的不止是樹木,還有砥礪奮進久久為功的執著理念;涵養的不止是水源,還有一代接著一代干的“釘釘子”精神。
一路奮斗,一路拼搏,新時代的塞罕壩林場已經成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生動實踐,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這也許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塞罕壩林場的深意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