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樹偉 勞建中 周彤



摘 要:為探討不同株行距建園對梨樹體結構的影響,調查了不同株行距喬化‘新梨七號細長紡錘形樹體和群體結構參數。結果表明,株行距增大,干周增大,主枝開張角度增大,結果枝比例增大,5年生喬化細長紡錘形‘新梨七號的適宜優質豐產株行距以1.5 m×4.0 m或2.0 m×4.0 m為宜。
關鍵詞:株行距;細長紡錘形;新梨七號;樹體結構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row spacing on pear tree structure, the slender spindle tre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Xinliqihao with different plant row spacing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 row spacing, the stem circumference, the opening angle of main branch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fruiting branches increased. The suitable row spacing for high quality and yield of 5-year-old 'Xinliqihao' with slender spindle tree structure was 1.5 m×4 m or 2 m×4 m.
Keywords:row spacing; slender spindle; Xinliqihao; tree structure
果樹的樹體結構和群體結構是果園產量、品質的主要影響因素。當前,隨著果園輕簡化管理的需要,選擇適宜的栽植密度,不僅關系到果園機械的應用,也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必要條件。為此,我們調查了不同株行距對喬化細長紡錘形‘新梨七號樹體群體結構參數的影響,以期為生產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園概況
試驗園位于山東省惠民縣鑫誠現代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基地,面積53.3 hm2,2016年春季栽植杜梨,2017年嫁接‘新梨七號建園。調查品種為‘新梨七號,建園栽植株行距包括0.75 m×3.0 m、1.5 m×3.0 m、1.5 m×4.0 m、2.0 m×4.0 m 4種,采用的樹形為細長紡錘形,調查時間為2020年。
1.2 試驗方法
每個不同株行距處理隨機選擇5株梨樹作為樣本樹(將長勢過強或過弱,明顯偏離正常生長狀況的樣本剔除),對其樹體結構和群體結構等相關參數進行調查分析。其中,樹體結構參數具體包括:每667 m2株數、樹高、干高、干周、冠徑(東西、南北)、主枝數、主枝開張角度、樹勢;樹體枝類組成;結果枝組種類與構成。群體結構參數具體包括:群體結構和產量。
樹高、干高、干周、冠徑采用米尺進行測量,干高是指從地面向上到第1根分枝的垂直距離,干周是指地面上20 cm處樹干的周長,冠徑是指梨樹的枝葉所覆蓋的最大范圍的直徑,主枝角度通過量角器量出(明顯偏離正常生長狀況的樣本剔除)的最大范圍記為主枝角度。主枝數、不同枝類數量,不同枝組數量,均為人工數出。
樹冠交接率(%)=(單株冠徑-平均株行距)/平均株行距×100%;
結果枝比例(%)=結果枝數/單株總枝量×100%。
1.3 數據處理
本次實驗數據處理分析采用的工具為Office Excel軟件。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株行距對樹體基本參數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隨著株行距增大,樹高、主枝數量均呈降低趨勢,干周、主枝開張角度呈上升趨勢。株行距為0.75 m×3.0 m的新梨7號樹體高度最高為3.5 m,主枝數最多為31個。株行距為2.0 m×4.0 m,干周最大為22.3 cm。
2.2 不同株行距對樹體枝類組成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株行距0.75 m×3.00 m的‘新梨七號枝類組成以短枝為主,中枝次之、長枝最少,結果枝數為150條、占比為44.51%。株行距1.5 m×3.0 m的‘新梨七號枝類組成以短枝為主,長枝次之、中枝最少,結果枝數平均為227.5條、占比為95.40%。株行距1.5 m×4.0 m的‘新梨七號枝類組成以短枝為主,長枝次之、中枝最少,結果枝數平均為223.5條、占比為96.90%。株行距2.0 m×4.0 m的‘新梨七號枝類組成以短枝為主,中枝次之、長枝最少,結果枝數平均為223.5條、占比為96.90%。綜上,隨著株行距增大,樹體結果枝比例呈上升趨勢。
2.3 不同株行距對結果枝組種類與構成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隨著株行距增大,樹體結果枝組比例呈上升趨勢。不同株行距處理,以2.0 m×4.0 m單株結果枝組量最大為19個,0.75 m×3.00 m最小為7個,折合每667 m2結果枝組量以0.75 m×3.0 m最大為2 072個,2.0 m×4.0 m最小為1 582.7個。
2.4 不同株行距對群體結構和產量品質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株行距處理,株間和行間交接率均以0.75 m×3.00 m最大,以2.0 m×4.0 m處理最小。綜合產量和優質商品果率指標,株行距0.75 m×3.00 m處理,果實產量最高,但優質商品果率偏低,損耗較大;另外株行距1.5 m×4.0 m株間樹冠交接率較大,不利于通風透光,因此喬化細長紡錘形‘新梨七號株行距以2.0 m×4.0 m為宜。
3 討論與結論
合理的樹體和群體結構是果樹獲得優質豐產的前提,栽植密度過大而造成的光照不足對果實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以適宜的栽植密度創造合理的果園環境,提高梨樹的光合效率、改善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王家珍[1]等人研究表明,‘黃金梨樹高、干周、冠徑、新梢長度和粗度、長枝比率均隨著栽植密度減小而增大。楊留成[2]等人研究發現‘紅酥脆梨的樹高、干周、冠徑、新梢長和粗、長枝比率均隨著栽植密度減小而增大;定植后第5 年樹高、干周、冠徑、新梢長和粗、長枝比率仍以4.0 m×2.0 m和3.0 m×2.0 m較大,但和間伐后的2個處理相差不大。本研究與前人結果基本一致,增大細長紡錘形‘新梨七號樹體之間的株行距即減小栽植密度,可以使樹體的干周、長枝比率、主枝開張角度增大。綜合認為,5年生喬化細長紡錘形‘新梨七號的適宜優質豐產株行距以2.0 m×4.0 m為宜。
參考文獻
[1]王家珍,李俊才,劉 成,等.栽植密度對黃金梨生長結果的影響[J].中國果樹,2007(3):13-14.
[2]楊留成,劉國安,楊艷麗,等.紅酥脆梨栽植密度試驗初報[J].北方園藝,2007(1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