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瑋
生態旅游這一專業術語最早在1983年由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出,在1993年的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會議上出現準確的定義。即生態旅游是在發展當地旅游經濟的同時,兼顧當地民眾生活和維護自然環境保護兩方面責任。在此前提下,我們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應當本著保護生態環境的基本前提,更側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依托良好自然環境及人文生態體系,建設和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既美化了環境、發展了當地經濟,又讓旅游參與者采用與環境友好的方式進行與生態有關的體驗、教育、認知,同時使當地民眾生活免受由發展旅游所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惡化之苦。
一、生態旅游發展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特點
(一)基本內涵
生態旅游發展的基本內涵包含生態與旅游兩個方面的要義,既強調對自然景觀的保護,也強調旅游行為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生態就是回歸自然。生態旅游發展區別于其他旅游形式最突出的正是其生態性,也就是融入自然、回歸自然環境。這類旅游形式關注的焦點在于進入自然環境旅行、欣賞、探索、感受,目的是在享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清新、舒暢、愉悅的氛圍。同時,生態旅游也更加注重對自然環境的學習、認知、探索,更加主動積極地接受相關教育,期望以此陶冶情操、提高健康水平等。
而生態旅游的另一個內涵“旅游”,則是指與生態旅游相關的一切因素、行為等能夠實現良性互動、良性循環。具體來說就是生態旅游從業者、參與者(游客)、旅游目的地的居民等有關各方都會以各自特有的方式進行環境保護,或為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綜上所述,生態旅游的內涵就是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彼此兼顧、無所偏廢,雙方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這不僅是生態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基本內涵,也是其兼具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還是生態旅游能夠迅速受到行業內外廣泛認同與接受的科學價值與意義所在。
(二)主要特點
不同地區開展生態旅游時立足于當地自然環境特色、地理優勢、人文精神等排他性要素,因而具有極為突出的地方性、個性化。但從整體來看,生態旅游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特點,即小型化、負責任、體驗式等。
1.生態旅游的小型化特點
生態旅游的小型化是指景區的合理限流,也就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將游客人數控制在景區可以承受的數量范圍以內,具體措施是一方面完善景區服務,如增加停車場容量,增加服務網點數量,增加景區接待能力,另一方面運用大數據技術預測游客人數,運用網絡技術提升網絡售票比例,在售票中心、景點網店、旅行社、客運站等各個關鍵節點控制景區門票銷量、景點游客數量。
這些措施的實施,科學、適度、理性的控制實現特定區域內生態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及充分保護,避免重蹈過度開發導致環境破壞、生態損毀等惡性事件的覆轍。另一方面,小型化也有助于提高游客的良好體驗,實現適量游客與區域優質生態旅游資源之間的合理匹配。傳統旅游模式下,人山人海的風景區、摩肩接踵的旅游點早已成為游客詬病的焦點。正是由于很長時間里深受傳統旅游模式的困擾,當生態旅游這一新興業態出現后,眾多游客迅速改變旅游策略,紛紛投入生態旅游陣營,從而成就了生態旅游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2.生態旅游的負責任特點
所謂負責任就是生態旅游業態中相關各方都要擔負起保護環境、保護生態自然資源的責任,也要為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貢獻一已之力、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這些責任意識和負責行為不僅有助于自然環境生態健康有序的發展,保持生態旅游中核心要素的持續性與成長性,同時高度的責任感也是對生態旅游產業本身的內在驅動力,推動這一新興產業模式保持旺盛生命力、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3.生態旅游的體驗式特點
生態旅游的體驗式特點則是指生態旅游發展是與游客深度參與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過程。旅游者不能僅僅是旁觀者,也不會極其被動地受到生態旅游行為的影響,而是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地投入生態旅游產業的各種活動與進程之中。這種體驗既是對自然環境的感知,是對相對陌生的大自然的探索與學習,也是在體驗非人為干預的環境因素的自然美、生態美,進而促使旅游活動的參與者更加熱愛環境、自然、生態。而這些體驗的過程同樣是對自然環境、生態要素的保護。
二、生態旅游發展及其經濟效益應達到的基本目的
生態旅游發展產生的經濟效益應達到以下三個目的:
(一)經濟目的
經濟是基礎,文化是上層建筑。開展生態旅游并期待以此獲得更多經濟效益最初的目的就是經濟目的。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曾在世界生態旅游峰會上指出,生態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具有至少三個迫在眉睫的重大使命,首先就是經濟層面的使命。發展生態旅游這一新興產業本就是解決區域貧困問題的創新舉措,旨在進一步激發地區經濟活力,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從而減少貧困問題的發生或延續。
長期以來,我國廣大中西部地區普遍存在著自然環境狀態好,然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低的矛盾與沖突。不少偏遠鄉村、山區的民眾守著綠水青山掙扎在貧困線上。也正是這種“捧著金飯碗要飯”的不利局面迫使地方政府必須加快生態旅游發展和提升經濟效益的腳步。
以江蘇省鎮江市世業洲為例。這個曾經非常貧困的小孤島,島民過著傳統的以捕魚、農耕為主的生活方式,年均收入僅僅五千元上下,勉強維持基本生存。自從2005年縱跨南北的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將世業洲與外界相連,緊接著鎮江市政府大力支持建設與開發,該島開始嘗試生態旅游發展新模式,經過十年的發展,目前已是集“生態、休閑、度假、運動”為一體,滿足現代鄉村度假、休閑體驗、特色美食為一體的知名鄉村生態旅游區。與此同時島民的生活得到質的飛躍。
由此可見,發展生態旅游、提升經濟效益最首要的目標就是發展經濟、夯實區域經濟基礎,由更加扎實的經濟基礎、更加雄厚的經濟實力全面提升區域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這不僅是新時期脫貧攻堅戰斗最核心的目標,也是為了實現全民小康生活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