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婕
民營企業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主體,既存在著努力推進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也受到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政府的引導性政策、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的輿論影響、民眾日益提高的社會責任需求以及國外同行業的競爭等已成為民營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的研究,對政府機構制定相關政策以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具有啟示意義。
一、引言
根據云南省政府數據顯示,2019年,云南省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10954.8億元,同比增長8.7%,占GDP比重達47.2%。拉動全省經濟增長4.1個百分點,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6%,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企業家座談會上提出:“企業既有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也有社會責任、道德責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民營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全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20)》指出:中國企業300強社會責任發展指數為36.0分,整體處于起步者階段,約四成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低于20分,仍處于“旁觀”狀態。大部分企業認為社會責任就是做公益做慈善,新時代賦予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更多的內容:第一,企業的最主要責任是做好優質企業,為社會和大眾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第二,企業有踐行“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責任;第三,企業對各利益相關者具有相應的責任,如:國家、社會、社區、員工、供應商、股東等。在“一帶一路”戰略下,云南企業借助地緣、通道、產業等優勢,不斷“走出去”,擴大發展,也此同時,全面系統地認識社會責任,對于民營企業融入‘一帶一路走出去意義重大,有助于樹立企業形象和國家形象。
二、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一)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企業社會責任 (CSR) 可以簡單而廣泛地定義為企業在社會中扮演的道德角色。即企業通過建立積極的公共關系和高道德標準來增加長期利潤,獲得股東信任、降低業務和法律風險等。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僅在符合法律法規條件下運營其業務并產生利潤是不夠的,現如今,社會希望企業不但能夠創造利潤,而且以符合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方式管理和運營企業。企業社會責任指的是:“商人們在追求利潤、制定政策或遵循法律條文時以我們所處社會的目標與價值為前提的義務”。根據該定義,有些學者將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兩類:第一,基礎責任,即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和就業機會的責任,包含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等;第二,在第一類基礎上連帶產生的其他責任,如道義責任、益慈善責任等。
(二)社會責任對民營企業的影響
社會責任與民營企業發展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企業社會責任戰略鼓勵企業司對環境和利益相關者——即與公司績效和產出利害攸關的所有各方建立積極的關系,包括公司的員工、社區、投資者、供應商、消費者、地方和國家政府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促進企業的發展。雖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支出,比如民營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可收獲正面影響力,被社會大眾和市場的認可,進而可以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履行社會責任要以完善企業的管理機制,從而提升企業生產效率,促進企業管理創新,并激發企業的創新能力。
(三)云南省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現狀
根據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可以看出,我國民營企業呈現健康發展態勢,企業經營效益持續改善,社會貢獻總體平穩,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走出去”日趨規范理性。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和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云南省工商聯數據顯示,2020年民營企業面向高校畢業生第一次網絡專場招聘會中,近800家民營企業提供2.3萬多個就業崗位。總體來說,云南省民營企業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是吸收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也是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云南省民營企業仍存在:企業規模小,經營范圍較窄,經營效益低下,企業融資和技術創新困難,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對現階段部分企業在進行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產生了一定影響。當前云南省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云南民營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面臨政策法律環境不健全的挑戰。我國建設市場經濟時間較短,許多政策法律還沒有建立和得到良好的實施,相當多的民營企業正是通過或多或少的鉆政策法律的空子而迅速發展起來的。長期以來,國家政策偏向國有企業,相對民營企業而言,國家政策給予了國有企業更多稅收優惠等,民營企業因缺少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土地政策、榮譽政策等的激勵,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顯得動力不足。
其次,民營企業把經濟利潤放在首位,很多民營企業將實現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文化的唯一目標。這種現象尤其在中小民營企業中比較普遍,其主要原因是民營企業的管理者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將履行社會責任看作是企業的負擔,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所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效益,而且一些民營企業認為履行社會責任就是進行慈善捐款,而沒有將其納入到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有的民營企業為了擴大生產,增加經濟效益,會不考慮環境成本。承擔社會責任主要是強調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要發展社會事業,還要保護和改善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現階段我國經濟生活中企業誠信問題,假冒偽劣產品問題,破壞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問題,都反映了社會責任意識的嚴重缺失的問題。
同時,也存在民營企業的職工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常出現企業與雇員發生沖突,雇工不簽合同,不繳納各種保險,工資低于國家規定的最低保障工資,節假日強迫員工上班等均由于企業管理者社會責任意識淡薄造成的。
最后,部分企業屬于被動應對和履行社會責任。雖然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贏得了政府、社會、公眾的贊譽和認可,但在主動應對企業社會責任上仍存在不足。由于我國企業長期以來存在重政府關系、輕社區關系,不少企業單一地強調與政府的溝通,而忽略了與其他利益相關方特別是與周邊社區的溝通交流,忽略普通民眾的利益和意愿。對于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沒有明確的措施,多為寬泛的理念性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