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隨著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發展,為了進一步的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我國經濟穩步增長,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條的融資渠道。但是由于供應鏈金融存在財務風險,且風險具有傳導性,受到企業的重點關注,因此,新形勢下供應鏈金融的財務風險應對策略是當前研究的重點內容,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如何將財務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把握好供應鏈金融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下,經濟發展為市場的繁榮創造了機遇,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企業也越來越重視供應鏈金融以及財務風險問題。供應鏈金融的產生帶動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推動我國實體經濟向著制度化、現代化的方向進一步完善,與互聯網大數據融合,能夠更加準確地將資金投放到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當中,避免資源的無效浪費,為企業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一、供應鏈金融
(一)概念
供應鏈金融由供應鏈系統、金融系統以及與二者相關的系統構成,主要是銀行為了將企業的財務風險縮小風險范圍轉換為可控風險的一種途徑,具體主要對財務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實現對企業財務風險的把控和管理,進一步的降低企業運營過程中遇到的風險,保證企業穩步發展。其涉及范圍較廣,能夠進一步的拉近融資企業和核心企業之間的關系,提升企業自身的信貸額度,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資金來源。實質上是利用核心企業的信譽等諸多優勢,實現融資的一種方式。同傳統融資方式相比具有許多優點,形式上更加的方便快捷。利用供應鏈上的信息,可以獲取更多的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協調配置不同的資源,幫助企業規避財務風險,降低經營成本,進一步的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利于推動我國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經濟的繁榮。
(二)三種模式
供應鏈金融運行主要分為三種不同的模式,應收賬款模式、預付賬款模式和動產質押模式。應收賬款模式,主要涉及供應鏈的上游部分,主要包括金融機構、上游中小企業和核心企業,他們之間可以建立實質的經濟交易,利用應收賬款單據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償還責任主要由核心企業來承擔,這樣可以降低上游中小企業的壓力和風險,主要是用于銷售階段。預付賬款模式主要涉及金融機構、下游中小企業、核心企業和物流企業等,是指下游中小企業和核心企業之間簽訂合同,核心企業給予承諾,下游企業憑借此合同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獲得更多資金來源的方式,該模式還涉及物流企業等,主要適用于采購階段。動產質押模式涉及的內容同預付賬款模式相同,主要是融資方利用動產申請融資,金融機構給予批準,發放貸款,最終需要核心企業承擔責任,進行回購或者償還。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企業的運營階段。通過供應鏈金融是核心企業同其它企業之間聯系起來,為我國中小企業提供了融資擔保和支持,幫助其獲得資金來源,但是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相互影響,很容易出現問題,核心企業作為擔保方,也承受了很大的風險。
二、供應鏈金融的財務風險類型
(一)核心企業擔保風險
供應鏈上的中小型企業都可以通過以上三種模式等方式,依靠同核心企業之間的貿易關系,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但是相應的核心企業承擔了一定的風險。當中小型企業無法履行合約時,需要核心企業來進行回購或者償還,這對核心企業的財務狀況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核心企業承擔了更多的財務風險,而在供應鏈金融當中,核心企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核心企業的財務風險又有可能會波及到上下游其他相關企業,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中小型企業違約可能是由于其經營不善,甚至是無法按時償還貸款,又或者是存在道德風險等原因。無論中小型企業違約的原因是如何的,對于核心企業來說,只要中小型企業存在違約,核心企業就不可避免的要承受一定的財務損失,這將會影響供應鏈的整體運營。
(二)國企融資風險
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依靠的核心企業,目前主要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供應鏈金融中占據了了重要地位。但是近年來,我國的部分國企由于經營不善等眾多原因,產能過剩,融資過多,管理不善,后期出現了財務風險。而國有企業為了更好的緩解經濟壓力,往往會選擇發行債券的方式進行融資,這樣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不利于我國經濟和企業的持續發展。
(三)企業內部管理不善引發的財務風險
企業內部管理不善可能會引發財務風險,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談:第一,缺乏全面的財務分析和完善的財務預警體制。大部分的企業都是通過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對于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并不是非常的了解,企業常常通過利潤表為依據,規避企業的財務風險。雖然這種方式通過長期檢驗來看,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但是由于各種政策的改變,以及財務管理制度的不同等因素的原因,會導致信息收集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企業應當對現金流量加以重視,現金流量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出經營狀況,及時的幫助企業了解財務管理當中的不足,有效的規避財務風險。財務分析收集的信息不夠全面,財務風險的預警機制不夠完善,財務風險管理當中還存在不足等這些問題,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無法及時的進行財務預警,從而導致企業陷入到財務風險當中。第二,企業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供應鏈金融的實現,需要企業擁有高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必須要擁有嚴格的制度作為保障。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不完善,會帶來管理上的漏洞,使得企業出現財務風險的幾率變大。相對而言,核心企業的規模較大、管理機制更為嚴謹,財務風險發生概率更小,但是中小型企業由于經營規模限制等諸多問題帶來的管理漏洞、制度的不完善,都會導致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不足,極易影響供應鏈金融的穩定性。
三、如何有效防范供應鏈金融的財務風險
(一)建立建全融資制度
在新形勢下,為了更好地控制供應鏈金融的財務風險,降低財務損失,首先必須要建立完善企業融資制度。科學合理的融資制度可以幫助更多的企業進行合法融資,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秩序。企業應當結合市場需求和企業自身的發展目標,來制定和完善符合自身發展的管理制度,在企業融資方面需要建立完善企業融資管理制度,規范自身的融資活動,及時的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融資管理制度已經不符合現狀的部分內容,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進行改進和完善。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家和企業都必須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融資制度。為了進一步的提高資本的融通,促進資金流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國家必須要規范好供應鏈金融市場的秩序,收集相關信息,及時的進行信息識別,發出預警和規范指導。在構建融資制度和機制時,也要積極合理的運用互聯網進行金融服務,利用好互聯網,既可以使金融服務的功能更加的穩定良好,解決傳統的時空受限問題,為人們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也可以更加迅速快捷,提高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效率,助力互聯網和金融企業的發展,實現共贏,減少人工服務出現的工作失誤。最終,可以使信息更加透明化,有利于監督指導,降低交易成本,幫助企業盡快識別財務風險,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