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隨著戰后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日本地方鄉村的大量青壯年涌入大城市工作生活,導致日本一部分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出現過疏化問題,并由此帶來人口負增長,老齡化加劇,產業消失等不良影響,造成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目前我國也正處于城鎮化進程中,各地區的青壯年人口也在向城市聚集,給當地的社會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帶來嚴重影響。通過研究日本過疏化問題的對策,希望為我國城鎮化建設帶來一些啟示。
戰后,日本積極學習歐美等國的先進經驗,國民經濟以及各項產業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經過10年的經濟恢復期,日本于1955年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并在其后的十幾年里先后出現了神武景氣、巖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使得經濟發展速度達到高峰,日本也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在此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日本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也蓬勃發展,東京、橫濱、大阪及名古屋等大城市的工商業尤其發達,吸引了大量的青壯年到大城市中學習,工作和生活,最后定居下來。而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小城市和農村的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失,導致地方上出現了一部分產業萎縮甚至消失,耕地閑置,留守人口老齡化加劇等問題。產生地方過疏化現象,影響了經濟的平衡發展,引起政府高度重視。
所謂過疏化,是指一個地區內人口過度減少,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諸如農村中勞力減少,農田荒廢;青少年兒童減少造成中小學校的并班合校,甚至廢棄學校;地區內的小制造業,零售業以及餐飲業由于沒有客流而倒閉;一些鄉村共同體的解體等等。總之,過疏化表面看是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的問題,而實際上會導致經濟、社會、教育、福祉等一系列矛盾,造成當地經濟發展停滯甚至衰退,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地區間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種表現。
一、過疏化的產生
日本過疏化問題最早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從1955至1957年,日本出現了戰后第一次經濟發展高潮,即所謂的神武景氣。1956年,日本制定“電力五年計劃”,進行以電力工業為中心的建設,并以石油取代煤炭發電。因此大量原油從外地進口,大大促進了煉油工業的發展。緊接著自1958年起,日本開始大量生產汽車、電視及半導體收音機等家用電器,鋼鐵取代紡織品成為主要出口物資,這時出現了第二次經濟發展高潮,稱為巖戶景氣。連續的經濟發展高潮帶動了各種工業的蓬勃發展,也催生了以京濱(東京,橫濱)、名古屋、阪神(大阪,神戶)、瀨戶內海和北九州為中心五大工業區,出現了東京、大阪和神戶等一些大型工業城市。這些大城市吸引了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而這部分人口大多來自周圍的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造成了這些地方上的人口過疏化問題。
根據日本國家人口調查資料顯示,從1960開始有接近900個市町村的人口減少達到10%,占市町村總數的比例為30%左右。人口及資本等生產要素不斷流向東京、大阪等大城市,導致農村地區與工業發達的城市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不斷加大。1967年日本政府發布的《經濟發展計劃》中提到“與過密問題相對,人口減少引起了過疏問題。過疏可以理解為由于人口減少,地區居民生活難以維持一定水準的狀態,比如防災、教育、保健等社區基礎條件的維持變得困難,同時地區資源的有效利用也變得困難。也就是說,人口減少導致地區社會人口密度降低、老齡化加劇、迄今為止的生活坊式難以維持,出現了過疏問題,且過疏問題還有繼續發展的趨勢。”面對這一問題,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視,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應對,例如增加對過疏化地區的財政投資,努力發展地方上的公共事業等。這些措施對于減緩農村及地方上的人口流失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不能挽回過疏化的大趨勢。特別是在經歷90年代的經濟危機之后,地方上的人口流失問題進一步加劇,老齡化問題也相應的更加突出。有些村落的死亡率遠高于出生率,面臨村落消失的危險。
由上圖可以看出,從1960至2010的50年間,與日本總人口數不斷增加相反,過疏化地區的人口持續減少。其中1960-1970年間人口比例減少的速度最快,這是由于戰后經濟復蘇并開始高速發展,大城市的新興產業從地方上迅速吸收勞動力,造成地方人口驟減。1970年以后,由于政府出臺了《過疏地域對策緊急措施法》以及采取其他行政措施,使得過疏化地區的人口減少速度減緩,但減少的趨勢仍然沒有改變。至2010年,過疏化地區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減少至8.9%,50年間減少了11.2個百分點。
二、過疏化的原因
地方上產生人口過疏化問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人口機械變動的原因。人口機械變動即人口遷移,是指人口在空間上的一切移動,包括改變定居地點的永久性移動和暫時的移動。引起人口機械變動的決定因素是社會的經濟政治的原因。人口機械變動,使人口的地區分布發生變化。人口機械變動主要受社會因素影響,例如經濟發達的地區增長速度快,而經濟落后的地區則低,甚至是負增長。按照一般規律,人口通常由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向經濟發達,發展迅速的地區遷移。
隨著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其產業結構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生產的主力會從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逐漸轉移到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農村人口逐漸減少,農業用地改為工業用地或商業用地,農業生產轉型為工商業,農村走向城鎮化道路,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這也是日本一部分農村和小城鎮出現過疏化的客觀原因。
戰后的日本百廢待興,政府把重建工作的重點放在了東京、大阪、名古屋這樣的大城市。在環太平洋和瀨戶內海沿岸,分布著京濱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和名古屋工業區等日本最大的幾個工業區,進行鋼鐵、汽車、造船等支柱產業的生產,因而也匯聚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人口。其中東京作為日本的首都,是日本政治、經濟的中心,人口超過3700萬,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大阪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1877萬;橫濱,是日本第三大城市,也是日本最大的港口,人口約370萬。日本的總人口約為1.27億,這三大城市的人口就接近6000萬,約占日本全國人口的半數之多。與此相對的,日本地方和農村等地區由于工業生產相對落后,經濟欠發達,勞動力需求少,工資低,人口大量流出,出現明顯的過疏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