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老是要拿自己的好東西和別人交換不好的東西?她讓你換你就換?”
“為什么你老是要聽她的話?她說什么你都答應?”我已經聽過媽媽無數次這樣的抱怨。但我每次只能憋出一句“我不知道”,因為,我真的不知道。
從小,我便是一個對人言聽計從的人,對于別人無理的要求,我內心就算再怎么不爽,都會笑呵呵地答應下來,然后在無數的深夜里懊悔不已,在無數被他人浪費的時間內痛心疾首。狠狠地發毒誓:以后再隨便答應別人的請求,我就是狗。
但“吃一塹,長一智”從未發生在我身上,下次遇到別人的求助,我只能“汪”“汪”兩聲,假裝愉快地答應,然后繼續后悔,就這樣陷入死循環。因為我實在是太在乎太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和評價了,生怕變成一個讓人討厭的人。
我總會買很多零食送給身邊的人,時時刻刻注意他們的情緒,總是糾結著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細節。比如:他和我說話時眼睛看向別處,是對我不耐煩了嗎?她不給我朋友圈點贊,是因為不喜歡我嗎?他黑著臉不說話,是因為討厭我嗎?……這些想法像一片片雪花一樣壓在心頭,最后大到雪崩。
我的情緒被別人的一言一行所控制著,就像一個傀儡一樣,我的生活也是一團糟。
有一次,舍友和我換洗澡時間,我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當我試探性問起洗澡時間能否換回來之時,她直截了當地回了句:“不換!”我才知道,原來,拒絕也能這么直接!
一味地討好別人,你以為我得到了一個人人都喜歡的結果嗎?不,并沒有,我的好他們當作理所當然,當我開始鼓起勇氣拒絕后,我便成了罪人。討厭我的人并不少,當有人問他們為什么討厭我,只得到了一句:“不知道,看著她爛好人就煩。”
我的朋友也并沒有很多,她們說:“她對所有人都好,當不當朋友都一樣,她不敢得罪人,太懦弱了。”
因為沒有被討厭的勇氣,我去討好了所有人,但還是被討厭了。由于沒有被討厭的勇氣,我陷入了幾個月的抑郁,天天想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最嚴重的時候,我失眠了整整一個星期。
其實,并不是沒有人喜歡我,有很多人只和我交談過幾句,便總是和我朋友說想要認識我,覺得我性格很好;也總有朋友給我準備小驚喜,抱著我說:“同樣都是混日子,和你混比較開心。”但我總是視而不見,總是去討好那些不喜歡我的人。
直到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里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你對別人好是你的課題,別人決定喜不喜歡你也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權去干涉別人的人生課題。”整本書,我反復讀了很多遍,慢慢地走出了陰影。
我開始拒絕別人,不再對所有人都好,不當“爛好人”,因為愛是有限的,不是量販的,要給值得的人。學會不去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畢竟我們無法決定別人怎么看待我們,所以最好我們想做什么人,就做什么人。
生活逐漸回到正軌,我收獲了真正的友情與快樂,發現了生活中的浪漫與愛。
我!桉尋!在過去的17年里!妥妥地活成了討好型人格的代言人,嚴重到心理學不拿我當典型例子剖析都“屈才”的地步。
但如今,那個桉尋已經死了,現在的我是鈕鉆祿桉尋。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