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志琴、王鑫、張明安、白楊、夏倩雯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近年來,在國家和社會各界對科技創新日益重視和科研投入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對科研績效的評價成為關注的重要話題和焦點。航天科研院所作為航天技術創新的主體,對其科研績效進行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基于平衡計分卡原理,從科研投入、科研產出、科研效率和科研效果4 個維度研究建立航天科研院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航天科研院所進行科研績效管理提供參考,助力航天事業發展和航天強國建設。
績效的概念來自于美國,《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成績、成效”,一般可以理解為在一定的資源、環境和條件投入下,組織或個人所取得的成績、效率和效果。績效評價是運用科學規范的標準、方法和程序,對組織或個人在一定的資源、環境和條件投入下取得的成績、效率和效果進行判定和測量。
20 世紀60 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重視科研評價,隨著1993 年美國《政府績效與結果法案》的頒布,績效評價理念更是深入人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機構紛紛制定績效評價計劃和規劃,深入科研績效評價實踐。英國從1986 年起開始對英國各高校進行科研績效評價,目前已開展了7 次系統評價,2021 年即將開展的新一輪評價將從人員、產出、影響、環境等方面對英國所屬高校進行科研績效評價。德國科學委員會作為德國科研評價的權威機構,對馬普學會等科研機構開展了系統性評價,以研究成果的質量評價為例,評價內容包括研究計劃、公開出版物/會議、專利、第三方經費和嘉獎、質量保證、合作、新生科研力量的培養、實踐導向、國際化方向等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后,中國關于科研績效評價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日益增多。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更是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聚焦完善科研管理、優化提升科研績效。例如,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制定印發的《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暫行辦法》從任務分工、績效目標與指標、評價內容與指標、評價程序、評價結果與應用等方面明確了科研事業單位的績效評價。在研究層面,中國學者也進行了科研績效評價的很多研究。例如,趙紅專等研究了公共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指標與方法,確定了科技論文、科技獎勵、科技成果、社會貢獻和開發經營等基本評價指標;王曉真等以福建省19所高校為例研究了高校科研績效評價體系的優化及實證,構建了包含科研資源、科研投入、科研產出與效益、社會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劉長清等進行了黑龍江省高校科研績效評價實踐研究,從人力資源、科研項目和科技經費3 個方面以及科技成果、技術轉讓和獲獎3 個方面分別對科研投入和科研產出進行評價。整體而言,中國學者對于高校的科研績效評價研究較多,對于科研院所的績效評價研究相對較少。
平衡計分卡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卡普蘭和復興全球戰略集團創始人大衛·諾頓在總結12家大型企業的績效考核經驗的基礎上在 1992 年研究提出的,該方法主要從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4 個方面評價企業的績效。財務是所有目標和指標的核心,客戶是實現財務目標的來源,內部流程反映了組織的內部效率,學習與成長維度定義了支持組織戰略所需的核心技能、技術和企業文化。平衡計分卡是一個可調整的工具,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將平衡計分卡應用于航天科研院所科研績效評價中,有利于實現科研院所科研活動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效率與公平等方面的平衡,實現單位科研戰略的可持續發展,激發科研人員潛能,增強科研團隊凝聚力,推動航天科研院所自身科研發展,提升航天技術創新水平。
依據平衡計分卡的原理,遵循科學性、目的性、可比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則,將航天科研院所的愿景與戰略作為核心,用科研投入、科研產出、科研效率和科研效果4 個方面分別代替原本的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作為航天科研院所績效評價的一級指標,綜合考慮航天科研院所實際情況,將一級指標進一步細化為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科研院所績效評價框架如圖1 所示。

圖1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科研院所績效評價框架
科研投入是支持科研活動開展的投入,主要包括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該維度的目標是增強科研實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可以建立的指標包括科研經費、科研人員、硬件設施。
科研經費指用于科研活動而支出的費用,主要體現為科研項目經費,是開展科研活動的基礎。
科研人員是科研活動的主體,產生和創造科研成果,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
硬件設施主要包括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等固定資產,以及相關實驗室(中心/基地)的建設,是科研的條件保障。
科研產出是在一定的科研投入下,通過科研人員的創造性勞動產出的科研成果。該維度的目標是提供符合國家、軍隊和社會等發展需求的科研成果,可以建立的指標包括產品技術、論文專著、專利/標準、科技獎項、成果轉化。
科研成果包括產品技術、論文專著、專利/標準和科技獎項等,是科研水平和價值的直接體現,其數量和質量反映了航天科研院所的科研實力。
成果轉化是科研成果實用價值的體現,反映了產出的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和國防能力,從而促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
科研效率體現了完成科研項目所消耗的時間、精力與項目完成質量間的對比關系。該維度注重科研項目的完成情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生產率,可以建立的指標包括管理效率、管理制度。
管理效率反映了項目的完成情況和執行能力,可通過經費使用率、計劃執行率以及成果入庫率來體現。
管理制度是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的基礎,科研制度的完善程度、管理流程設計的合理性、執行過程的流程規范性對科研效率的提升有重大影響。
科研效果是航天科研院所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體現。該維度的目標是保持創新并不斷提高,在提升單位內部員工滿意度的同時,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可以建立的指標包括內部提升、外部影響。
內部提升是通過參加學術會議、專業知識培訓等促進科研人員水平的提升,促成良好科研文化氛圍的形成,增加員工的科研獲得感。
外部影響。外部評價的好壞對單位的長遠發展有關鍵影響,科研成果的應用范圍、競爭能力是關鍵要素,通過科研水平的提升,打造單位品牌,提升影響力。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航天科研院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說明見表1。標準、歷史標準和經驗標準等。其中,政策標準是指以國家或上級部門規定的指標數據作為評價標準;計劃標準是指以預先制定的目標、計劃等作為評價標準;行業標準是指以國家公布的行業指標數據作為基礎制定的評價標準;歷史標準是指參照組織歷史數據制定的標準;經驗標準是指由經驗豐富的專家通過探討分析后得出的評價標準。在確定航天科研院所績效評價標準時,可以根據被評航天科研院所的實際情況和評價目標來確定,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定量指標給出相應的定量標準范圍值,定性指標給出相應文字描述。

表1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航天科研院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層次分析法實施步驟包括:
(1)構造判斷矩陣,通常采用9 級標度法進行判斷矩陣元素的賦值;
(2)進行單排序,計算某一準則下的權重向量W=(w1,w2…,wn)T(n 為判斷矩陣的階數),可通過幾何平均法或方根法進行計算;
(3)計算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和相對一致性指標(CR=CI/R),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當CR ≤0.1 時,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4)進行總排序,即在單排序的基礎上進行權重的合成,得到綜合權重。
評價結果由各項指標得分匯總而成。定性指標可由專家根據定性指標信息和確定的評價標準進行打分,計算平均得分值;定量指標可根據定量指標數據和確定的評價標準進行計算。最后,根據評價指標計算分值和確定的各項評價指標的權重,計算被評航天科研院所的績效評價值:

績效評價標準包括政策標準、計劃標準、行業
其中,Y 為被評科研院所的綜合評價值,ωi為評價指標xi對應的綜合權重值,yi為指標xi根據評價標準確定的評價分值,n 為指標個數。
通過開展科研院所科研績效評價,有利于加強對科研活動的監督管理,實現科研人力、財力和物力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可以總結和分析科研活動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把握提升科研績效的重點和難點,補齊短板,研究形成的航天科研院所績效評價體系可為航天科研院所加強科研績效管理、促進航天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參考與借鑒。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