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廣杰,邱哲浩,江俊懿,謝佳慧,王泉丁,周勝利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體育運動正在不斷興起,群眾對參加體育運動的熱情也在不斷提高。籃球作為一項人氣頗高的對抗競技運動,深受高校學生喜愛,籃球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高校運動文化也廣為人們關注。但是從當前的高?;@球教學來看,多數學校都沒有形成專門的籃球校園文化,對于籃球運動的發展來說起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1]警察學院作為一類特殊的高等院校,教育實行準軍事化管理模式,一些教學內容均為半軍事體育項目,缺少休閑型、趣味性、娛樂性、科學性特色,所以部分警校學生認為警校體育課程學習方法缺少激情、枯燥乏味[2],這類體育教學活動不利于警校學子心理能力培養和自我人格建成。在課程安排和體能訓練等方面和普通學校相差較大,在警院籃球運動建設是否能對學生的心理養成產生積極影響,沒有學者對其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本研究以此為背景,通過對警察院校學生心理狀況、籃球文化建設現狀的探討,并結合基礎心理學中五要素理論,對警察院校籃球運動發展的提出建議。
選取浙江警察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為809名,占87.08%;女生為120名,占12.98%(根據警察院校招生比例特點抽取研究對象)。
1.2.1 研究樣本
利用“問卷星”程序發放與回收,發放問卷條件優良,研究對象配合度較為理想,共計發放問卷929份,有效回收929份,有效回收率達100.0%。
1.2.2 研究工具及架構
問卷由四部分組成:指導語、問題、答案、編碼。根據研究需要修改后,本問卷選擇范圍是5個量度,數值越高,表示此維度得分越高,表示越傾向“非常贊同”,計算出的指數范圍在1(非常不贊同)和5(非常贊同)。
1.2.3 問卷信效度分析
問卷信度從量表整體與其重點研究緯度分量表分析,結果顯示信度系數較為理想,整體而言,克隆巴赫α系數為0.981,經斯皮爾曼相關系數公式矯正后,問卷的分半信度值為0.942。

表1 部分問卷信效度檢驗表
KMO檢驗系數為0.957>0.6且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性<0.05,說明此問卷總體具有良好的效度,可進行因子分析。
認知維度在問卷反映出參加籃球社團相比自主探索對學生籃球知識拓展的影響調查發現,籃球社團對學生認知具體明顯的影響作用,如圖1所示。

圖1 學生認知調查結果
可以明顯觀察到選擇3及以上維度的學生占絕大多數,其中都有超過四成的人選擇了“5”即“非常贊成”,說明大部分人都認為參加籃球社團相比自主探索對自身的籃球知識會有更好的拓展,在認知層面對籃球社團和籃球運動給予了肯定的答復,籃球社團有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籃球運動亦然,積極參與籃球運動與籃球社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的認知水平。
對于警校大學生認為參加校內籃球社團對社團成員之間凝聚力有沒有增進這一問題,有將近七成左右的被調查者認為投身于校內籃球社團活動對增進成員之間的凝聚力有幫助,其中大部分對這一促進作用持特別積極的態度;也有6.14%的警校生認為參加籃球社團完全不能增進成員之間的凝聚力;16.9%的學生保持中立態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警校生對參加籃球社團能夠增進社團成員之間的凝聚力這一觀點持肯定態度(見圖2)。

圖2 籃球社團對成員凝聚力的影響調查結果統計圖
警校籃球社團運動的開展與學生有效參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組織社團凝聚力,籃球是一項團隊運動,需要集體參與其中。在開展籃球運動的過程中,無形地為人與人之間交往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通過籃球這一載體,同學們在配合、協防、組織進攻的過程中加強了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加深了對彼此的認識和了解。當同學們全身心投入到激烈的籃球運動中時,團隊成員之間的默契逐漸得到培養,凝聚力也隨之形成了?;@球運動參與者本身的行為目標——對命中籃筐與取得比賽勝利的欲望與追求也促使他們在運動中彼此之間相互配合、相互鼓勵,從而對集體意識的養成和凝聚力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通過投身籃球運動,在合作與競爭之中,警校生之間的凝聚力能夠得到加強,團隊協作能力、默契配合意識也能夠得到培養。
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投身籃球運動能夠提升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其中也有19%的學生認為籃球運動對自信心的影響作用不大,將近5%的學生認為進行籃球運動基本不能提升心理承受能力,還有8%的學生認為對打籃球完全沒有提升心理承受能力(見圖3)。

圖3 籃球運動對學生意志影響的調查結果
警校體育教育有別于普通教育體系,警校體育教育實行的是行為習慣培養及警務化處理模式[3]。這樣的體育教育模式會使得警校學生的體育運動統一化,就是人人都可以完成,沒有競爭和對抗性可言,自然也就沒有勝負。這對警校學子的意志力培養是有缺陷的。在訪談中,78.76%的受訪者表示,在籃球運動中,會碰到不一樣的對手,遇到不同的困難。此時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去面對這一系列的困難就成了關鍵,體育精神具有催生活力的競爭性。競爭性是體育的固有屬性[5]。在籃球運動中,這一競爭性更加突出,警校統一的體育教育雖然也有五千米長跑等鍛煉意志力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意志鍛煉卻缺少了面對挫折時的競爭。因而警校開展籃球運動能夠很好地培養警校生面對挫折時的意志力,這也是體育運動隱喻的體現。
對于警校大學生認為參加籃球運動對自身能力提升的影響問題,較大多數學生認為投身籃球運動能夠提升自我的能力,在問卷設問中,集中體現在社交能力、組織能力和籃球技能三方面。

表2 部分問卷信效度檢驗表
在問卷部分量表α系數統計中,“能力”維度所得系數明顯低于“情緒、情感”0.951和“人格”0.954,僅達到0.885,遠低于整體量表系數,在數據上體現警察院校籃球體育組織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相較于其他維度較為不足。其中對社交能力的培養,在訪談中大部分受訪者表示相較于獨自前往籃球運動場地尋找陌生人組隊打球,更喜歡約同同區隊、同寢室或其他關系親密的同學一起打球,客觀上由于警校氛圍與側重對“團結”精神的培養,同區隊、同寢室成員間有較深的認可與羈絆,和其他高校相比,凝聚力更強,不需要通過籃球運動等其他手段來專門鍛煉社交能力。在組織能力方面,警校籃球體育組織有較為成熟的組織經驗,“警盾杯”等籃球體育賽事沿襲歷年組織慣例,不需要重新策劃;警體部、學生大隊與校團委支持強力,不需要組織者投注較多時間精力去爭取物資與人員支持,這方面是警校籃球體育運動開展的優勢,但抑制成員組織能力卻成為“副作用”;警務化管理下學生一日生活制度規定了在一天中學生的自由支配時間,這段有限時間是其他社團、學生組織開展活動的高峰期,這造成組織者希望的額外機會組織籃球運動難以實現,沒有時間與機會組織更多活動不利于組織能力培養。在籃球技能培養方面,除?;@球隊外,大多數同學在訪談中提出提高籃球技能的方式大多為觀看籃球賽事和線下打球交流,而線下打球交流又受制于上文論述的打球對象單一化的影響,相較于其他高校較為不足。
對于警校大學生認為參加籃球運動對自信心提升的影響問題,多數學生認為投身籃球運動能夠提升自我的自信心。其中也有19.81%的學生認為籃球運動對自信心的影響作用不大,將近6%的學生認為進行籃球運動基本不能提升自信心,還有7%的學生認為對打籃球完全沒有提升自信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警校生對參與籃球運動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持積極態度(見圖4)。

圖4 籃球運動對學生自信心影響調查結果
另外,近一半的學生肯定投身籃球運動巨大促進了積極性格的塑造,近四分之一的受調查同學認為參加籃球運動對塑造積極性格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有將近一成的學生認為籃球運動的參與無法促進積極性格的養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警校生對參與籃球運動有助于塑造積極性格持積極態度(見圖5)。

圖5 籃球運動對學生人格塑造影響調查結果
籃球運動對警校大學生群體的人格塑造具有積極意義。作為一項競技體育運動,籃球運動的開展不僅能夠鍛煉大學生的體魄,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而且還有益于人格的塑造與養成。人格包括氣質和性格,籃球運動既能涵養個體自信氣質,又能塑造個體開朗性格,可見,籃球對個體人格的健全與養成具有重要的影響。警校開展籃球運動、建設籃球社團不失為給警校生提供一個交友、互動、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和機會。學校層面鼓勵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為籃球運動的開展創造條件,也能有效引導學生克服性格上的“不健康”因素,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自尊,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1.1警察院校籃球體育組織對學生的情緒與情感具有積極的培養效果,通過參與警校籃球社團等籃球體育組織,在集體活動中同學可以結交好友、相互接觸,團隊協作能力、默契配合意識得到鍛煉與培養。
3.1.2 警察院?;@球體育組織通過開展集體籃球運動,對警校生人格塑造具有顯著的積極意義,能夠潛移默化地幫助參與其中的學生個體克服“膽怯”“自卑”的消極性格,重樹自信自尊,鍛煉與磨礪一顆看淡挫折的平常心。
3.1.3 警察院?;@球體育組織在意志與情緒情感兩個維度上進行的培養效果優于普通高校,但在能力要素的培養上較不理想的基本規律。
3.2.1 基于籃球運動對培養警校生的意志與情緒情感有顯著作用,可以考慮在警察院校擴大籃球運動的廣度。
3.2.2 對籃球社團的學生進行規范化訓練,選派指導員,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休息時間和訓練時間,定期講授關于籃球運動中的保護、提升等各方面知識,不僅僅停留于簡單的運動層面,使警察院校的籃球運動更加規范化、合理化。
3.2.3 依據警察院校團結獻身的理念,在籃球體育組織中,應更強調團結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