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霜
體育對促進健康、和平、經濟、教育等方面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大意義。青少年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源源不斷的動力,青少年體育在整個體育系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澳大利亞根據本國每個時期的發展特征分別制定了不同的青少年體育發展政策,已經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國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色的成熟理論體系。該理論體系在提高澳大利亞整體國民素質同時也為澳大利亞培養足夠的體育力量,對于我國借鑒澳大利亞青少年體育服務經驗有重要意義。
據澳大利亞體育委員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58.8%的青少年經常(至少一周)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72.3%的青少年經常參加與體育相關的活動[1]。這表明體育運動是澳大利亞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澳大利亞青少年能夠做到體育運動常態化,由此可推斷澳大利亞體育文化氛圍濃厚。在運動項目方面:據澳大利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除了游泳、足球、體操、跳舞(娛樂)、澳式足球、籃球、網球、田徑(包括慢跑和跑步)、板球等傳統運動項目的青少年參與率持續上升外,個性化的體育和健身活動也正在興起(Standing Committeeon Recreation and Sport,2010),滑板、風箏沖浪、直列滑冰、自由式BMX和攀巖等極限運動在青少年中尤其受歡迎[2]。這一大趨勢反映了冒險、極限運動和另類運動在澳大利亞的興起。在體育活動組織方面:體育組織十分豐富而且各司其職。據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有超過8500個以社區為基礎的體育俱樂部和8303所體育學校等各種體育組織,而且澳大利亞體育組織形成了以學校體育為主,社區、俱樂部等其他體育組織為輔的體育活動形式[3]。在場地設施方面:澳大利亞政府注重青少年健身環境的營造,劃撥專項資金用于新建和完善各類健身場地設施。澳大利亞每年在體育基礎設施上的開支超過120億美元,占澳大利亞國內生產總值的2%至3%[3]。以上說明澳大利亞在營造良好的體育公共服務環境方面形成了成熟的供給體系。
自1920年以來,澳大利亞體育在思想上和經濟上都是個人自由選擇的問題,因此被認為不屬于聯邦政府責任的領域。這一時期,政府對國家體育政策或項目發展缺乏系統地參與和財政支持(圖1)進而使澳大利亞國民身體素質陷入危機[4-5]。

圖1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1920-1971年對體育的資助
為了提高澳大利亞人的身體素質,澳大利亞政府開始斷斷續續地做出一些干預。1939年澳大利亞成立了國家身體健康協調委員會(NCCPF);1941年澳大利亞政府建立了聯邦國民健身理事會(CNFC),該協會職責是協調所有健身項目,主要責任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該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公眾認識到體育活動對社會和國家發展有重要的價值;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體育被視為地方政府的責任,聯邦政府的支持僅限于為國家運動隊等提供資金支持;1967年,有跡象表明社區健康水平下降,心血管疾病成為主要問題。因此霍爾特總理在一次面向全國的電視廣播中發起了“澳大利亞健身運動”以此來促進澳大利亞人的體育發展。
由圖1可知,在1920-1970年左右澳大利亞政府對體育的資助是微不足道的,隨著政府斷斷續續對體育的干預,資助力度才稍有上升,但是整體而言,在這期間政府對體育是缺乏關注和干預的。
在1976年奧運會上的糟糕表現讓政府意識到對體育“不系統干涉”的做法給體育系統甚至整個國家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政府開始轉變管理方式、對體育加大投資和參與以及引入大量體育機構和組織。政府和各體育組織通過制定政策、計劃、項目來使體育專業化、制度化以提高澳大利亞體育水平,特別是促進青少年的體育發展[4-5]。該階段青少年主要體育政策如下:
1986年,澳大利亞體育委員會提出“澳式體育”(Aussie sport)項目。澳大利亞第一次有了針對小學階段兒童的全國協調的體育教育和發展項目。該項目的宗旨是“通過競技運動促進青少年的發展,目標是提高可供澳大利亞兒童參加的體育活動的質量、數量和種類”。此外“澳式體育”項目在國際上得以推廣且項目的核心概念幫助許多國家體育組織形成了青少年體育框架,該項目成為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青少年體育活動影響力最大的項目。
1989年,澳大利亞體育委員會發表了《青年計劃,下一步》(Youth sport:the next step)之后,又另外發展了“青少年體育計劃”(The Youth Sport Program)。該計劃主要是為了解決13-18歲青少年的參與率下降的問題。它的目標是通過培養各種體育角色,如教練和裁判,來鼓勵年輕人繼續從事體育活動.
1996年,澳大利亞政府發表了“活躍的澳大利亞:國家參與框架”(Active Australia:A National Participation Framework)。該計劃主要有3個目標:增加和加強終身參與體育的人口;實現參與體育人口的社會健康和經濟效益;開發高質量的基礎設施,為體育人口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該框架由學校、地方政府組織和設備供應商這三個系統的網絡所組成,學校網絡致力于提供有趣、安全、有挑戰性、有回報、管理良好的體育和體育活動,以學習為重點,并與當地社區相聯系;地方政府和地方議會在發展和提供體育和娛樂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最后供應商網絡旨在提高體育、娛樂和健身俱樂部和組織的標準和質量[6]。“活躍的澳大利亞”計劃喚起了大眾的體育意識并促使大眾參與多種體育活動。在計劃開始的4年內,大約有2 000個俱樂部、2100所學校和20%的地方政府都已經加入了“活躍的澳大利亞”計劃[7]。
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舉辦以及在國際賽事中金牌數量的下降使政府開始轉變政策。增加政府與社區、各體育組織的合作,將權利逐漸下放到各部門組織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體育組織能力,使其能充分發揮作用,并以更有效和自給自足的方式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該階段青少年體育政策如下:
2005年,隨著澳大利亞學校體育教育的衰落和青少年校外活動和家庭活動的減少,澳大利亞政府為了推動青少年體育發展提出了課外活動社區(The Active After-school Communities,AASC)項目。政府重視學校體育組織和社區體育組織并加強合作,該項目提出在下午3點到5點半的課余時間為兒童提供免費體育活動。在該項目發展的十年時間里,有來自6萬所學校和校外護理服務中心(OSHCS)的200萬名兒童參與其中,7萬名教練參與其中,他們來自6個州和2個地區,平均每個學期有19萬名兒童參加,該項目成為澳大利亞進入21世紀以來推動青少年體育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8]。
2010年,為了提高青少年體育參與率,澳大利亞政府發表了《澳大利亞體育:成功的通道》(Australian Sport:The Pathway to Success)。在青少年體育方面,該文件強調政府要與學校合作采取更加具體的措施。如,通過教育增加澳大利亞兒童參與體育運動的數量;在學校課程中優先考慮體育教育和在國家課程第三階段的開發中優先考慮體育教育;將學校課程中用于體育活動的小時數最大化等[9]。
隨著澳大利亞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澳大利亞青少年肥胖率逐年上升,2014-15年度,每4名澳大利亞兒童(2-17歲)中就有1人超重或肥胖。2014年澳大利亞衛生部更新了《國家體育運動與久坐行為指南》(Australia 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Guidelines)。該計劃詳細的制定青少年體育政策,如,5-17歲青少年每天至少1小時的體育活動,每周至少3天的骨骼和肌肉增強活動;18歲及以上的澳大利亞人每周進行2至5小時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或1至2小時高強度體力活動等。
為了提高青少年的體育參與率,澳大利亞政府與學校等部門加強合作,在2015年出臺“體育學校”計劃;該計劃的宗旨是鼓勵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大幅提高終身體育參與。截止到2019年,體育學校項目已注冊8303所學校,占澳大利亞所有學校的87%以上。該項目給青少年和兒童提供了各種體育參與機會,讓學生們在體驗各種不同運動的同時變得活躍、投入和快樂。
從1986年的“澳式體育”到1996年的“活躍的澳大利亞:國家參與框架”項目再到2015年的《體育學校》項目。澳大利亞一直在努力提高體育水平和增強國際影響力。但是,自從2000年悉尼奧運會以來,澳大利亞參與體育運動和健身活動的人數在減少,在國際賽事中獲得獎牌的數量在下降,很多項目中澳大利亞運動員的國際排名也有所退步。因此,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建立一個更活躍的澳大利亞,在2018年,澳大利亞政府提出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國家體育計劃即:《體育2030》計劃。該計劃在青少年領域方面強調政府與學校、社區等部門加強合作,共同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環境并支持以社區為基礎的體育監督組織[3]。
澳大利亞的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已然成熟,該體系堅持多元主體參與政策制定和管理,注重體育公共服務的整合,形成了一套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管理體系。我國應堅持“高站位、放權限、重合作”戰略,加強政府與各部門的合作,優化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政府應在宏觀層面管理把握青少年體育工作,各類體育組織應切實執行好中介職能,各類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運動學校等基層組織應做好普及體育運動和培養精英體育人才的工作[10-11]。
體育是一項多維和立體的整體工程,體育必須由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承擔,形成三位一體,形成和諧共振,從而在學生身上產生最優化的效應。我國應堅持“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戰略,加強學校家庭、社區的聯系,促進青少年的體育發展[10-11]。在學校中,結合體育整體建設發展目標,挖掘體育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參與制定制度、執行制度,使學生更好地融入體育中。在家庭中,家長與學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社區中,學校和社區要采取雙向參與,互相幫助的策略,發展學校與社區之間的橋梁計劃。
澳大利亞政府在營造良好的公共服務環境方面始終保持高度重視,不僅劃撥專項資金用于新建和完善場地設施而且注重體育理念的培養。我國應堅持“重改革、重保障、重監管”的策略,營造良好的體育公共服務環境,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體育保障機制[11-14]。首先,政府應該出臺具有監督、指導、評價、服務等效益的政策文件;其次,政府要優化青少年體育保障機制,通過聯合衛生、教育等部門來保障青少年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權益;最后,政府應該注重場地設施的建造,通過對學校、社區、體育公園、體育俱樂部等的投資激發青少年的體育動力。
澳大利亞在政府主導、社會和市場參與的模式下加強合作共同制定政策,形成了多元的青少年服務體系,使澳大利亞體育呈現出活躍、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我國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尚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形成成熟的供給體系,因此,我國應在鑒澳大利亞成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實際情況,構建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