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娜,王秀虹,鐘 暉
(咸寧市中心醫院婦科 湖北 咸寧 437100)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高,發病機制復雜,與諸多危險因素有關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以及50歲以上等,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臨床上在對子宮內膜癌進行治療時,通常以手術為主,尤其是開腹手術,雖然可以獲得較好的術野,但是存在術后并發癥多、恢復慢、遠期療效差等諸多缺點,不利于改善患者預后[2]。而腹腔鏡手術作為一種微創術式,因為具有操作簡單、出血少、創傷小等諸多優點,被廣泛運用在臨床上[3]。因此,本文對腹腔鏡手術運用在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選 擇 我 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 期 間 收 治的9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45例。對照組腫瘤直徑(5.81±2.12)cm,病程(1.13±0.45)年,年齡39~73歲,平均年齡(53.61±9.45)歲,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分期:8例為Ⅱa期、10例為Ic期、12例為Ib期、15例為Ia期;觀察組腫瘤直徑(5.78±2.14)cm,病程(1.12±0.52)年,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3.78±9.12)歲,FIGO分期:8例為Ⅱa期、10例為Ic期、11例為Ib期、16例為Ia期。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且經病理檢查確診;(2)臨床資料完善;(3)意識清醒,依從性好;(4)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缺失;(2)意識障礙或精神異常;(3)中途退出研究者。兩組臨床分期、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對照組 對照組行開腹手術,即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后,取仰臥位,選擇左旁正中或下腹正中為手術入路,作一個縱向切口,開腹后探查盆腹腔,留取盆腔積液200 mL進行細胞學檢查,常規切除和清掃子宮與淋巴結,完成操作后,逐層縫合切口并留置引流條。
1.2.2觀察組 觀察組則行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根治術,與對照組的體位和麻醉方式相同,常規消毒后,鋪無菌方巾,將舉宮器放入陰道內,腹腔鏡操作運用“四孔法”,即穿刺進鏡后,探查盆腹腔,對輸卵管進行結扎后,將右側盆腔腹膜打開,水平結扎髂總血管,對卵巢血管進行電凝并切斷,對血管端進行仔細處理后,將血管鞘打開,對淋巴結進行清除,按照相同方法對左側血管和淋巴結進行處理。同時,將膀胱返折腹膜打開,在距離宮頸側緣3 cm處將主韌帶和宮骶韌帶離斷,對陰道壁進行游離并切斷,然后對雙側骨盆圓韌帶和漏斗韌帶進行電切,徹底電凝止血后,經陰道取出淋巴結、雙側附件及子宮等標本,對陰道殘端進行縫合,運用0.9%氯化鈉溶液對盆腹腔進行沖洗后,將腹腔鏡退出,對穿刺口進行縫合,留置引流管,并且術后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
(1)術后排尿功能。包括殘余尿量≤100 mL時間、獲得滿意排尿量時間以及獲得膀胱充盈感時間;(2)手術情況。包括淋巴結清掃數、術中出血量、術后腹腔引流量、住院、術后排氣以及手術時間等;(3)炎癥因子水平。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及C反應蛋白(CRP)等;(4)術后并發癥。包括泌尿系統損傷、陰道端感染、切口滲血或感染等。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術后腹腔引流量、術中出血量、住院以及術后排氣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淋巴結清掃數和手術時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淋巴結清掃數/個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45 193.25±40.55 20.86±5.64 257.46±47.52對照組45 204.13±41.35 20.97±5.34 486.56±101.23 t 0.754 1.853 5.863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術后腹腔引流量/mL 術后排氣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45 460.11±172.34 1.43±0.61 9.22±1.56對照組45 816.23±260.35 2.89±1.03 14.82±2.67 t 8.254 9.034 6.853 P<0.05 <0.05 <0.05
觀察組獲得滿意排尿量、獲得膀胱充盈感以及殘余尿量≤100 mL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排尿功能比較(±s, d)

表2 兩組術后排尿功能比較(±s, d)
獲得膀胱充盈感時間觀察組45 16.13±6.22 12.45±5.11 10.09±4.22對照組45 20.61±6.55 17.56±6.13 15.64±5.69 t 7.934 8.023 9.112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殘余尿量≤100 mL時間獲得滿意排尿量時間
兩組術前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觀察組術后的CRP、IL-6以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機體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機體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IL-6/(ng?L-1)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45 34.12±13.67 55.11±20.85 7.63±4.02 22.02±10.45對照組45 33.58±13.09 67.24±25.46 7.38±4.12 66.45±14.57 t 0.534 2.472 0.177 8.563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TNF-α/(ng?L-1)CRP/(mg?L-1)術前 術后觀察組45 6.45±3.12 19.45±8.09對照組45 6.32±3.21 98.23±30.22 t 0.195 16.891 P>0.05 <0.05組別 例數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子宮內膜癌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病程的進展,可表現為陰道不規則流血,一些患者還合并膿性、淡紅色伴腥臭味的分泌物,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4]。有文獻報道,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年齡不同,其表現類型與分化程度也有一定區別,其中年輕的患者大部分為雌激素依賴型,以高中分化為主,而在老年患者中,則多見于低分化和非雌激素依賴型,具有較高的惡性程度[5]。手術是治療子宮內膜癌的一種首選方法,其中開腹切除腫瘤和清掃淋巴結是比較傳統的術式,雖然具有操作簡單、視野好等優點,但是具有較大的創傷性,術中出血量多,且術后恢復時間長,無法獲得滿意效果[6]。而腹腔鏡手術作為微創的一種術式,與開腹手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出血少、創傷小;(2)通過置入腹腔鏡,能夠膨脹腹腔,對術者的手術范圍進行拓展,為手術的順利進行提供有效保障;(3)在腹腔鏡的輔助下,能夠保持盆腔的完整性[7]。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術后恢復排尿功能時間短,其主要原因為局部解剖改變與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和膀胱功能變化有關,而腹腔鏡手術可以使盆腔膀胱保持完整,從而有助于術后排尿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在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通過運用腹腔鏡手術,不僅可以減輕機體炎癥反應,預防術后并發癥,還能保護患者排尿功能,從而縮短住院時間,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