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華
(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 湖北 武漢 430000)
手術療法是目前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方法,以往臨床多選擇實施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但效果不佳,易引發患者術后出現疼痛、異物感,術后恢復慢,且疾病易復發。故臨床應另尋一種更為有效合理的治療方法。伴隨近幾年醫療研究的深入,腹腔鏡技術逐漸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因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深受患者青睞[1]。但由于目前臨床用于治療腹股溝疝的腹腔鏡手術方法較多,如TEP和TAPP等,因此在手術方法選擇上存有一定爭議,對此,把本文以我院接收的240例腹股溝疝患者為對象,比較兩術式治療效果。
選擇2016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接收的240例腹股溝疝患者,根據手術治療方法的不同劃分病例,即TAPP組(n=130)、TEP組(n=110)。在TAPP組中,有94例為男性,36例為女性;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8.52±2.12)歲。觀察組中,有88例為男性,22例為女性;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8.61±2.1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選取的腹股溝疝者均已經B超檢查確診;所選患者均知曉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如腎臟、肝臟等;自身免疫性病癥者;手術禁忌證者。
行手術治療,對所選病例禁食8 h,予以氣管插管全麻,并指導患者行腳高頭低位。TEP患者選擇采取TEP進行治療,做手術切口于臍下緣1 cm處,將腹直肌前鞘切開,腹直肌拉開后實施鈍性分離,分離間隙盡量做到最大,隨后把套管針置入,直徑選擇13 mm,構建氣腹,在恥骨、臍聯中下、中上的1/3處對操作孔構建,直徑長度是5 mm,根據以上間隙分離向下,直達恥骨梳韌帶,隨后向外游離外側間隙,向內游離中間間隙,向外游離直達髂前上棘外緣,向內游離直達植骨聯合中點,充分顯露腹股溝韌帶和髂血管、恥骨梳韌帶和精索,開展將精索兩側腹膜或子宮圓韌帶切開后再縫合的方式壁化精索、圓韌帶,需要注意的是,禁止離斷圓韌帶,如直或斜疝未完全進入陰囊應對其開展全部分離處理,部分分離深入陰囊者,若患者有較大的斜疝疝囊,可對其精索和近端游離處理,將疝囊結扎且橫斷,而對遠端可曠置。置入聚酯解剖免釘合補片于觀察孔,其大小是8×15 cm,使其把肌恥骨孔完全覆蓋,無需對補片加以固定,可應用圓頭鉗把補片壓住,經檢查未發現有出血情況后,把二氧化碳排出,腹膜自然復位,隨后對腹膜破口持續縫合。
TAPP患者選擇采取TAPP進行治療,在臍孔位置進行穿刺處理,隨后將把套管針置入,直徑選擇13 mm,構建氣腹,控制氣腹壓在12 mmHg左右,把5 mm操作孔分別置入臍平位置雙側腹直肌外緣,直視下對疝內環口類型與位置進行分辨,將中間腹膜切開,但要注意禁止損傷腹壁下動脈,對腹膜前間隙游離,處理疝囊的方法可參照TEP組的處理方法進行。取聚酯解剖免釘合補片,其大小是10×15 cm,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修剪,隨后展開,并將腹股溝管股環處、直疝三角和內環等處全部覆蓋,應用5 mm的連發式螺絲釘對補片進行縫合固定,后續處理的開展可參照TEP組的處理方法進行。
手術前后,評估患者疼痛情況,選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ugue scale, VAS),以無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和劇烈疼痛標準劃分,評分0~10分,評分與疼痛感呈正比[2]。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較TAPP組,TEP組手術用時更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術后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 TAPP組130 21.37±4.24 62.90±5.35 3.91±1.27 3.61±0.73 TEP組110 21.18±3.28 93.27±7.74 3.88±1.31 3.66±0.66 t 0.383 35.770 0.180 0.552 P 0.702 0.001 0.858 0.581
術前,TAPP組、TEP組數據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數據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1 d 術后2 d TAPP組130 5.70±1.24 2.29±0.63 0.78±0.26 TEP組110 5.75±1.29 2.22±0.60 0.73±0.24 t 0.306 0.877 1.537 P 0.760 0.382 0.126
TAPP組、TEP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是12.31%、8.1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經進行為期半年隨訪觀察,TAPP組術后復發率為2.31%,TEP組術后復發率為0.91%,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研究指出,疝內容物可伴隨腹股溝疝的進展而出現嵌頓,甚至還會引發部分患者出現并發癥,如腸梗阻、腸絞窄壞死等,從而對患者健康安全帶來嚴重影響[3]。開放性疝修補術是以往臨床常用治療方法,但效果不佳,術后易出現疾病復發、疼痛,影響患者術后恢復。腹腔鏡技術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手術治療方法,對腹股溝疝者行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經對腹股溝管后壁的加強或修補,能避免腹腔內容物突出,使病癥復發情況發生降低,其中,TEP和TAPP手術療法均屬于腹腔鏡疝修補術中的手術方法,二者雖然有相同的治療原則,但其入路存在差異,因此在行手術治療時,對手術方法的選擇應加以慎重[4]。TAPP的開展,能在腹腔內對其他臟器病癥及時發現,從而能對其及時實施處理,同時還能對滑疝、隱匿疝及早發現,避免出現漏診[5]。另外,針對操作難度大的,疝囊和四周組織粘連緊密等情況,實施TAPP治療更具優勢。但要注意的是,此術式入路位置為腹腔,能對腹膜完整性產生破壞,易誘發并發癥,如梗阻、腸道粘連等,或是出現腸道受損。TEP的開展,其入路位置并非腹腔,能使腹膜的完整性得到保證,進而減少并發癥發生,加之該術式的應用無需用補片加以固定,能防止出現神經受損情況,降低患者疼痛感。但要注意的是,該術式的操作位于腹膜外間隙,由于手術空間有限,因此會對醫師技術有高要求,不然腹膜穿刺后會轉為TAPP。
綜上所述,TEP和TAPP的應用均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應用價值高,可以選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