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鑫
(重慶煤炭職業病醫院普外科 重慶 400000)
肝外膽管結石為常見的疾病類型,一般發病于膽管系統或者從膽囊排出至膽管部位,導致膽管內結石難以順利排出到腸道內,進而引發膽管阻塞及膽管感染情況。膽管內感染的病菌上行至肝竇對肝靜脈造成影響,會引發全身中毒感染癥狀。對于肝外膽管引發的疾病癥狀,可造成患者膽絞痛周期性發作,明顯的肝區或胸部疼痛癥狀,引發貧血、肝大、高熱黃疸等不適癥狀,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診療。對于肝外膽結石患者,外科手術是較好的干預方法。傳統手術方法,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效果差[1]。而伴隨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及膽道鏡作為微創輔助技術,在肝外膽管結石中發揮了重要價值。目前,國內外關于肝外膽管結石采用雙鏡治療的相關研究,尚未完全確定其療效,因此,本次研究進行深入探討,比較對疾病的治療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 取 我 院2019年5月—2020年4月 收 治 的64例肝外膽管結石患者。以隨機抽簽法分組,各32例,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32~78歲,平均年齡(45.2±3.7)歲。對照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45.7±4.3)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納入標準:患者均因腹痛、發熱、黃疸等不同癥狀就醫,且經CT檢查確診肝外膽總管結石,膽總管擴張直徑1~2 cm;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機體病變者;凝血障礙或者血液系統疾病者;對手術或麻醉不耐受者;既往相關手術史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且患者及家屬同意參加本研究。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右肋緣下取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暴露膽囊,將周圍組織游離后切除膽囊。將膽總管打開,使用取石鉗將松動結石取出。并以纖維膽道鏡檢查肝內外彈道,直視下,使用取石網將結石取出,對于巨大的嵌頓結石,可采用液電碎石。手術完成后常規放置T管及引流管。
1.2.2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雙鏡手術治療。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臍部上方取切口,將氣腹針置入,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壓力保持在13 cmH2O。將置入10 mm套管針(trocar)并妥善固定,將腹腔鏡置入,對腹腔內情況進行探查,采用4孔法操作,將膽囊切除,并充分顯露膽總管。采用無創傷抓鉗將膽總管前壁表面漿膜抓起,使用剪刀將膽總管前壁切開,將彎分離鉗自膽總管前壁切口伸入,腹腔鏡監視下,將部分松動結石取出。在肋緣下副操作孔內置入纖維膽道鏡,使用取石網將結石取出,對于較大的結石,可采用液電碎石技術碎石。操作完成后,對是否存在遺留結石及膽管乳頭開口水腫情況進行探查,手術滿意后,選擇合適的T型管置入膽管內并縫合膽總管。自T管內注入0.9%氯化鈉溶液,確定膽管縫合效果,并在溫氏孔處留置引流管,妥善固定。
(1)評估兩組手術指標及預后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2]。(2)評估兩組手術安全性,包括切口感染、膽漏、肺部感染[3]。(3)評估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以數字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評估時間點為術前、術后1個月及3個月[4]。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早,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預后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及預后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腸道功能恢復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32 120.2±15.2 33.0±9.6 2.8±1.0 6.5±2.0對照組32 145.6±18.1 50.2±12.3 4.3±1.3 11.2±4.0 t 6.079 6.236 5.174 5.945 P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3.1%,低于對照組的1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術前VAS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及3個月后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VA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觀察組32 8.5±1.5 5.0±1.2 2.6±1.0對照組32 8.4±1.3 7.0±0.9 4.6±1.2 t 0.285 7.542 7.243 P 0.777 0.000 0.000
肝外膽管結石為外科常見病,對其發病因素進行分析,發現與膽管狹窄、膽道結石的發病有密切的關系[5]。在臨床治療中,肝膽管結石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其治療難度相對普通結石更大,且取石效果差,容易造成疾病反復發作。目前,手術治療為肝外膽管結石的最有效治療方法[6]。
近些年來,腔鏡技術的發展,為臨床微創手術治療提供了良好的輔助治療方式。本次研究通過腹腔鏡及膽道鏡進行肝外膽管結石的治療,相比傳統開腹手術,在行膽囊切除術治療過程中,具有美觀、創面小等特點,且對患者的機體傷害比較小,在腔鏡的監視下,可對腹腔情況進行徹底探查,提升了治療的有效性。通過腹腔鏡與膽道鏡聯合治療,膽囊切除后,切除膽總管取石,可有效減少取石時對患者機體的損傷,保證患者治療安全,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從雙鏡手術治療肝外膽總管結石的效果看,取小切口,對患者機體損傷小,且操作孔直徑小,患者術后易恢復。患者機體恢復快,治療時間短,可有效避免長期住院導致的院內感染增加的概率。經膽總管取石,也避免了對其他腹腔臟器的干擾,有利于患者預后恢復。
本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早,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雙鏡手術治療時間短的原因在于,開腹手術需要取大切口,實施層層皮下組織游離,并且手術中縫合等因素,影響了手術效率,導致時間延長。而雙鏡手術需要打四個操作孔,開腹手術則需要且較大切口,且手術操作時間長,因而增加了術中出血量。且雙鏡操作下,采取精細操作,對大血管及機體損傷比較小,因此,患者術后恢復效果也較好。雙鏡治療患者,術后可盡早下床活動,因而有助于促進胃腸蠕動,提升腸道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1%低于對照組的18.8%(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及3個月后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對于患者來說,雙鏡操作對機體損傷較小,且可在精細化操作下,利用腔鏡的優勢,可保證患者術后盡快恢復,避免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小切口及皮下組織損傷小的特點,也降低了患者術后疼痛程度。
綜上所述,肝外膽總管結石采用雙鏡治療,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有創傷小,操作更加精細,對機體影響小,及術后易恢復等優勢。在臨床治療中,可顯著發揮微創優勢,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提升患者治療安全性及預后,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