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瑜,丘雪麗
(惠東縣人民醫院普外科 廣東 惠州 516300)
乳腺癌根治術是乳腺癌患者首選治療方式,通過切除全部患病乳腺可達到控制疾病進展目的,但對患側肢體功能有一定不利影響,且女性切除乳房后易產生較多心理問題[1]。因此術后為乳腺癌根治術患者提供針對性健康教育極為重要。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TTM)是目前護理領域較有代表性的健康行為促進理論,以改變不健康行為和促進健康行為建立為目標,根據患者不同變化階段的不同個體需求予以對應干預措施,最終幫助患者形成健康行為習慣[2-3]。本研究選取我院6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基于TTM模型的健康教育進行護理干預,旨在觀察影響效果。現詳情如下。
2017年3月—2020年3月,選取我院乳腺癌患者65例,按照入院順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32例,年齡46~68歲,平均年齡(57.16±5.21)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及以上14例,病程2~16個月,平均(9.25±3.30)個月;TTM組33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7.69±6.03)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及以上16例,病程2~15個月,平均(8.43±3.1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1)經病理學、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乳腺癌;(2)均行乳腺癌根治術治療;(3)知情本研究且簽署同意書;(4)意識清楚,可正常溝通交流。排除標準:(1)手術禁忌證;(2)存在視聽及語言功能障礙;(3)無法熟練使用智能手機。
1.2.1對照組 采取常規健康教育策略,以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播放健康教育視頻等方法加強術后患者疾病及康復認知教育,勸導患者保持積極樂觀心理狀態,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
1.2.2 TTM組 給予TTM模型的健康教育策略。建立TTM宣教組,學習TTM理論及乳腺癌術后護理專業知識,與患者溝通后依據其需求將護理工作劃分為以下5個階段:(1)前意向階段。以我院自制“乳腺癌術后自護認知調查表”評估患者認知程度,分值0~100分,評分低于80分患者納入重點教育目標。邀請相關醫學及護理專家講解疾病及術后康復知識,重點教育患者開展分析會,將評估結果告知患者并督促其提高健康意識,積極改變不健康行為。(2)意向階段。在微信平臺建立“康復護理群”,護士持續每天下午6點發送健康教育知識1條,告知患者及時查看,提高健康認知。(3)準備階段。護士長及康復鍛煉師全面評估患者心理、認知、病情及患肢情況,為患者制定個體化健康行為轉變方案。(4)行動階段。①持續康復鍛煉。出院前康復鍛煉師每周3次進入病房指導患者康復鍛煉,1 h/次,出院后康復鍛煉師以微信視頻方式繼續每周3次線上指導患者患肢功能鍛煉,糾正其錯誤姿勢,監督其按時按量完成康復鍛煉計劃。②健康行為養成。由營養師依據患者不同恢復階段制定科學合理飲食計劃,保證患者康復階段營養供給,幫助其形成良好飲食習慣。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監護病情。(5)保持階段。責任護士每周電話聯系患者1次,了解近期各方面恢復情況及存在問題,主動為患者解決問題,叮囑患者堅持執行護理方案,維持健康行為。兩組均干預6個月。
(1)兩組康復鍛煉依從性比較,患者無需督促,自覺完成康復鍛煉計劃為完全依從;患者需督促才能配合完成康復鍛煉計劃為基本依從;患者經督促也無法完成康復鍛煉計劃為不依從。完全依從率+基本依從率=依從性。(2)干預前后兩組應對方式采用簡易應對方式量表(SCSQ)[4]對比,積極應對:0~36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越傾向于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0~24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越傾向于消極應對。(3)干預前后兩組自我管理效能感采用健康促進策略量表(SUPPH)[5]比較,包括正性態度、緩解壓力、自我決策3個方面,共28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28~1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效能感越強。(4)干預前后兩組生活質量選取Spitzer生活質量指數(SQOL)[6]比較,包括活動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覺、家庭及朋友支持、對生活的認識5個方面內容,每方面計0~2分,總分0~10分,得分越高提升生活質量改善。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TM組康復鍛煉依從性96.97%,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鍛煉依從性比較[n(%)]
TTM組干預后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應對方式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應對方式得分比較(±s,分)
消極應對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TTM組33 15.42±5.63 28.67±5.42 19.63±3.58 10.35±4.21對照組32 16.27±6.02 21.59±4.18 18.96±3.10 13.87±5.13 t 0.588 5.884 0.806 3.028 P 0.559 <0.001 0.424 0.004組別 例數積極應對
干預后,TTM組SUPPH、SQO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管理效能感、生活質量得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自我管理效能感、生活質量得分比較(±s,分)
SQO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TTM組33 86.45±5.20 118.35±7.64 3.09±1.56 6.32±2.05對照組32 87.28±5.76 111.07±6.23 3.78±1.74 4.60±1.55 t 0.610 4.203 1.685 3.807 P 0.544 <0.001 0.097 <0.001組別 例數SUPPH
本研究將TTM理論與健康教育聯合應用于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從結果來看,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增強,自我管理效能感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面對疾病的消極應對方式也逐漸向積極方面轉變,可見基于TTM模型的健康教育護理效果更佳。本研究按照TTM模型要求,依據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需求將其劃分為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保持階段,依據每個階段患者不同心理特點予以針對性護理策略,最終實現患者健康行為轉變。在前意向階段及意向階段主要采用教育講座、知識掌握度評估、微信知識傳播等方式使患者意識到保持健康行為重要性,然后在患者健康意識提高后,幫助患者建立個體化健康行為轉變方案,圍繞患者康復鍛煉、飲食、心理等方面給予有效干預,達到提升患者自我效能管理感,改善其生活質量、緩解負性情緒等效果。在保持階段則通過護理人員監督指導,幫助患者持續維持健康行為,保持較高依從性水平,直至其養成健康行為習慣。基于TTM模型的健康教育使整個教育過程更加具有系統性和有效性,干預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基于TTM模型的健康教育應用于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能增強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提升其自我管理效能感和生活質量,促進其積極面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