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慧娟,覃秀玉(通訊作者),廖新穎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綜合內科 廣西 南寧 530021)
相對于單純的糖尿病患者,惡性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更加棘手,如何進行高效護理以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實施在腫瘤、糖尿病等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個性化飲食管理,更有利于控制血糖,加強腫瘤患者對營養的攝取,為順利完成化療提供營養支持,可顯著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8月—2020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1)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免疫組化等確診為肺癌;②2型糖尿病病程>3個月;③意識清楚,空腹及餐后血糖高,使用降糖藥物;④患者及家屬配合隨訪,擬首次使用化學藥物抗腫瘤治療;⑤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合并其他嚴重疾病;②存在溝通交流障礙;③未行化療。共選取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齡46~85歲,平均年齡(55.2±11.5)歲,將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其中,觀察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48~83歲,平均年齡(56.2±10.1)歲,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46~85歲,平均年齡(54.3±12.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1)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評估患者自理能力及風險因素,制定護理風險防范措施,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及心理變化;(2)做好用藥指導,告知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3)化療前對患者實施化療相關知識宣教,告知化療時的注意事項;(4)進行糖尿病飲食宣教,監測血糖等措施;(5)出院前一天給予出院指導。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飲食管理。(1)個性化飲食宣教:內分泌醫師、營養科醫師、主管護士三方組成的團隊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自理能力及飲食習慣等制定個性化的、科學的、簡單可行的飲食宣教內容,由營養科醫師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并印成小冊交予患者,教會患者計算等值食物種類交換;(2)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運動量、化療方案、化療不良反應、服藥情況等方面指導患者選擇食物。(3)三餐前監督患者對飲食方案的依從性,若出現與方案不符的食材或量立即給予糾正,做到嚴格把控;(4)定期開展集體宣教和同伴教育,促進患者之間相互交流經驗,強化對控制飲食的認知。
(1)觀察比較兩組血糖水平、生活質量;(2)比較兩組干預后的遵醫行為。評價標準:①血糖達標情況參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1],空腹血糖4.4~7.0 mmol/L為達標,空腹血糖>7.0 mmol/L為未達標;餐后2 h血糖<10 mmol/L為達標;餐后2 h血糖≥10 mmol/L為未達標;(3)采用生活質量表(SF-36)調查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4)自行設計問卷對患者遵醫行為進行統計,內容包括飲食、藥物、運動、監測血糖的依從性。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飲食控制、藥物療法、運動療法、血糖監測的遵醫行為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FBG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周后,兩組患者的FBG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的FBG水平控制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2 h PBG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周后,兩組患者的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的2 h PBG水平控制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周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的評分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BG、2 h PBG、SF-36量表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BG、2 h PBG、SF-36量表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FBG/(mmol?L-1)2 h PBG/(mmol?L-1) SF-36/分觀察組34干預前9.17±2.63 11.02±3.18 42.52±4.16干預后7.79±1.56 9.42±1.52 56.37±4.51 t 2.6315 2.6470 13.1623 P 0.0106 0.0101 0.0000對照組34干預前9.72±2.45 11.31±3.34 42.05±4.25干預后8.58±1.69 10.09±1.16 51.95±4.83 t 2.2334 2.0120 8.9726 P 0.0289 0.0483 0.0000兩組干預后t 2.0029 2.0432 3.9001 P 0.0493 0.0450 0.0002
惡性腫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化療后所產生的毒副作用會加重其代謝機能障礙,誘發多種嚴重并發癥。多種誘因影響導致血糖控制不穩定,延誤抗腫瘤治療,為使患者能順利完成化療,應將其血糖指標控制在標準狀態。大多數腫瘤患者存在較重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甚至出現睡眠障礙,沈靜[2]研究提示合并睡眠障礙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高。血糖波動高可增加胰島素β細胞功能障礙,楊漢英[3]研究提示血糖波動高會加重化療不良反應,降低治療效果。對于惡性腫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化療難度加大,化療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化療護理,還必須嚴密監控血糖,避免嚴重并發癥[4]。
護理人員常專注于肺癌疾病本身的常規護理,而對于并發疾病的護理重視不足,僅重點關注如何使用藥物控制血糖,而忽視患者的精細飲食指導和全程飲食管理。筆者認為,首先應將飲食指導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個性化的飲食指導將直接面對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能及時有效地評估患者的營養需求并提供科學合理且適合個人習慣的飲食方案,尤其是對正處于化療期間的患者顯得極為重要[5]。本研究結合患者實際需求,對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個性化飲食管理,即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由醫師、營養師、護士三方對患者采取個性化飲食管理結合集體宣教和同伴教育方式為其全程提供飲食指導。本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個性化飲食管理干預后觀察組血糖水平、生活質量評分、遵醫行為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個性化飲食管理有利于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提高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本研究與陳艷[6]研究結果一致,此外,在干預中對照組發生3例低血糖反應,通過兩組遵醫行為比較發現,觀察組的飲食管理和血糖監測例數明顯高于對照,再次提示個性化飲食管理有利于控制血糖,提高遵醫行為。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個性化飲食管理是根據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及治療的需要而制定,指導內容全面且符合患者營養需求,重視醫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有針對性地給予全程飲食指導,使患者接納專業指導的同時也感受到醫院的連續性人文關懷,改善護患關系,提高了護理滿意度。在充分尊重患者的飲食習慣、宗教信仰、食材選擇的基礎上,通過文字教育配以生動形象的圖片、溫馨提示等方式進行個性化飲食指導,使患者由被動接受飲食控制轉變為主動尋求飲食指導,為患者在化療期間攝取營養提供保障。患者主動參與、遵醫行為的提高是改善其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本研究采用集體宣教和同伴教育,為病友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了平臺,患者之間口口相傳比醫護人員單方面宣教更有利于提高其主動性和遵醫行為。個性化飲食管理關注患者治療期間的每個階段,及時發現問題并積極干預,糾正錯誤行為,一旦患者出現對飲食控制的抵觸現象,醫護人員應查找原因并重新制定針對性飲食指導。同時醫護患的有效溝通使患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疾病管理,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綜上所述,對于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聯合個性化飲食管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充分發揮了醫護患三方協同促進健康的作用,為患者提供了科學、合理的營養保障,有利于控制血糖和提高遵醫行為使之能夠順利完成化療并促進康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