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萍,靳秋月(通訊作者)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急診科 江蘇 南京 210000)
急性心肌梗死有著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受生活、飲食方式的改變,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逐漸提升,對人們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1]。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狀動脈梗阻之后出現心肌持續缺血缺氧性損傷引起的心肌壞死性疾病,發病后患者有劇烈疼痛感,一旦救治不及時或救治不當會引起休克、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很大威脅[2]。根據調查顯示,心肌梗死在發病數小時內的病死率高達70%,這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在入院前就已經死亡,盡快恢復心肌血供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關鍵[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進入醫院后需要盡快確定病情、完成各項檢查,盡快展開救治。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急診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35例。納入標準:(1)經心臟彩超、心電圖等檢查均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者;(2)患者與其家屬對研究同意且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1)血液系統病變患者;(2)精神類疾病患者;(3)患有嚴重組織病變者。對照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7例,年齡43~84歲,平均年齡(63.5±6.2)歲,發病時間3~15 h,均值(9.0±1.6)h;研究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5例,年齡43~86歲,平均年齡(64.5±6.4)歲,發病時間3~17 h,均值(10.0±1.8)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按照傳統流程實施護理,做好院前搶救護理工作,進入醫院后監測生命體征指標變化、建立靜脈通路、完善各項檢查,按照醫囑提供護理服務、用藥。
研究組患者采用急診護理路徑。(1)成立護理路徑小組:選擇臨床經驗豐富護理人員組成護理路徑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長,對小組成員進行統一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操作技術、溝通能力、護理路徑理念等,提高綜合素質。(2)護理路徑實施如下:①院前護理:在接到急診電話后,立即做好準備出發前往現場,將時間控制在5 min內。在去往現場途中,與現場人員保持聯系,詢問患者狀況,并指導做出緊急處理。在到達現場之后立即予以低流量吸氧、開通靜脈通道,在運送患者去往醫院路上時保持生命體征穩定,評估患者全面情況,并與院內人員保持聯系,確保患者進入醫院后盡早展開救治;②分診護理:在患者進入醫院后,開通綠色通道,完成各項檢查、檢驗,協助家屬辦理入院手續,通過檢查確定患者病情,并根據病情分診。將入院至分診時間控制在5 min內;③救治護理:分診之后,及時準備好救治藥物、儀器等,通過靜脈輸入藥物,恢復心肌血流灌注。監測患者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指標,同時做好詳細記錄,一旦有異常及時處理。若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等癥狀時及時用藥控制,避免疼痛引發應激反應;④家屬護理:因疾病發病驟然,在救治過程中,患者家屬情緒并不穩定,因此在入院后,做好家屬心理疏導工作,使其保持穩定,安心等待。另外針對沒有掛號、繳費的患者,在其救治過程中,可指導家屬前往辦理入院手續、繳費。
比較護理救治效果(包含急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建立靜脈通路時間、急救時間);比較SDS評分、SAS評分、Rankin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總并發癥發生率(包含胸痛、心律失常、心衰、休克、死亡)。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急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建立靜脈通路時間、急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救治效果比較(±s, min)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救治效果比較(±s, min)
組別 例數 急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建立靜脈通路時間 急救時間研究組35 1.0±0.2 5.1±1.2 65.0±5.7 5.5±1.7 40.3±3.8對照組35 2.5±0.7 8.2±2.2 79.0±7.0 9.3±2.9 55.7±4.6 t 12.190 7.318 9.175 6.688 15.270 P<0.05 <0.05 <0.05 <0.05 <0.05
研究組患者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Rankin、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DS、SAS、Rankin、Barthel指數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SDS、SAS、Rankin、Barthel指數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SDS SAS Rankin Barthel指數研究組35 36.7±3.4 38.4±3.6 65.6±6.0 76.8±6.6對照組35 46.6±3.9 49.8±4.1 53.4±4.4 58.7±4.7 t 11.320 12.361 9.701 13.216 P<0.05 <0.05 <0.05 <0.05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是較為嚴重的一種病癥,更有著病情發展快的特點。發病1 h內病死率極高,死亡主要原因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并不是不能治療的,在時間窗內再通受阻冠狀動脈是挽救瀕死心肌關鍵[5]。
在常規護理中,護理人員通常按照醫囑進行護理,護理較為被動,有著工作效率低、護理被動、缺乏護理規范性等不足。急診護理路徑符合現代臨床護理學理念,其目的是提高臨床護理預見性、主動性,最終提高護理質量及工作效率[6]。對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在急診護理路徑中,護理工作有著預見性、計劃性的優勢,多方面同步展開臨床救治,在標準時間內進行規范化的急救護理,最大程度縮短了患者急診時間,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7]。急診護理路徑為患者爭取了寶貴救治時間,利于患者預后。經由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急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建立靜脈通路時間、急救時間比對照組短,研究組患者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Rankin、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總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少,由此可見急診護理路徑重要性。急診護理路徑將循證醫學作為基礎,并將急診時間線作為中心,在護理過程中為急診各個環節制定規范性的護理方案,確保護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避免了時間的浪費,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心電圖時間、急診停留時間等時間的縮短為患者盡快救治、恢復心肌血管爭取了寶貴時間,降低病死率。與常規護理比較,急診護理路徑更規范,讓護理工作一目了然,可及時發現護理中的不足,并及時完善,在提高護理質量同時也節約了醫療資源,對提高護理人員工作主動積極性也有著重要意義,讓護理人員發揮出自身價值。
綜上所述,急診護理路徑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提高預后中有著重要意義,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