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燕,王搏生
(信宜市人民醫院影像科 廣東 信宜 525300)
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作為臨床常用的檢查方式之一,具有診斷病變準確率高的特點[1]。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的檢查時間相對比較長、噪聲比較大,且患者需在狹窄空間一直保持被動體位,容易使患者產生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2];再加上該檢查方式需要用高壓向患者注射大量的造影劑,部分患者會在掃描過程中出現造影劑滲漏的情況,這不僅會影響診斷質量,同時還會增大患者的痛苦[3]。因此,在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過程中有必要給予患者護理干預措施。鑒于此,本文主要將2020年1月—12月在我院進行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的14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施優質護理后,對其應用價值進行探析,具體內容如下。
本次研究開展時間段為2020年1月—12月,研究對象為我院進行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患者148例,按照不同的護理干預模式進行分組,對照組(n=74,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男患者46例、女患者28例;年齡19~82歲,平均年齡(42.86±2.37)歲。觀察組(n=74,實施優質護理干預),男患者49例、女患者25例;年齡18~83歲,平均年齡(42.89±2.33)歲。對比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含叮囑患者需注意的檢查事項、檢查方法等內容。
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1)檢查前:①護理人員可通過安慰、鼓勵性語言來安撫患者,可緩解患者的恐懼、擔心等情緒,并根據患者的實際心理類型、人格特征,給予針對性疏導,同時講解檢查的作用、檢查目的、注意事項內容,可提高患者的認知,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②配置好檢查中需要的藥業、準備好搶救藥物、檢查各類器械;指導并教會患者正確屏氣、呼吸的方法。(2)檢查中:①穿刺部位選取患者體表暴露、粗直、彈性佳的肘靜脈,在穿刺過程中嚴格安全無菌要求操作,以防發生感染;②護理人員需熟悉藥物濃度、注射時間與濃度;③檢查時患者采取平臥位,檢查時間大約在15~30 min左右,因此為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在患者病情允許且不影響檢查質量的前提下,護理人員可協助患者調整體位(例如腰椎間盤突出者,可抬高其下肢,并墊一塊軟枕與膝下,保持屈膝仰臥位,檢查間隙中指導患者適度活動肢體);④在檢查中對于產生煩躁等情緒者,護理人員需做好解釋工作,并及時解答患者提出問題,能消除患者的疑慮。(3)檢查后:檢查完畢后,用棉球按壓患者的穿刺點,以免出現血液滲出的情況,同時密切關注患者是有不良反應出現,叮囑患者多飲水,有助于造影劑排出。
(1)造影劑不良反應評估:患者穿刺點局部腫脹范圍直徑<5 cm,為輕度滲漏;患者穿刺點腫脹直徑>5 cm,但未超過關節,且局部血運、肢體感覺正常,為中度滲漏;患者穿刺點局部腫脹程度超過關節,且彌散至整個肢體,為重度滲漏[4]。(2)護理滿意度評估:由我院自行設置滿意度問卷調查表,主要從護理態度、就診環境、操作技能等方面進行評估,總分100分,非常滿意>80分、基本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3)心理狀態評估:SAS評分量表評估焦慮心理,界值分50分,正常<50分、重度者>70分。SDS評分量表評估抑郁心理,界值53分,正常<53分、重度者>72分郁[5]。得分越低,表明患者心理狀況越佳。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造影劑滲漏總發生率為4.05%,低于對照組的13.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造影劑滲漏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7.30%,高于對照組的89.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兩組患者護理前SAS與SD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3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74 57.65±3.81 42.51±2.74 59.04±3.23 43.28±2.35對照組74 57.63±3.82 44.38±2.56 59.07±3.21 45.91±2.27 t 0.032 4.290 0.057 6.924 P 0.975 0.000 0.955 0.000組別 例數SAS評分
隨著醫療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影像學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其中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檢查目前已經在臨床上普遍應用,是一項安全系數高,且用途廣泛的檢查方法,在診斷以及鑒別各種疾病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6]。在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中,需要向患者的淺靜脈血管注射造影劑,所以在進行掃描的過程中,部分患者可能會發生血管破裂,而導致造影劑滲血血管的情況,從而對鄰近組織與細胞造成不同程度影響,進而出現充血、腫脹的癥狀,最終增大患者的痛苦,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7-8]。因此,在對進行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的患者實施有效且正確的護理干預,對降低造影劑滲漏不良反應發生率、保證檢查質量等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9]。
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后,其造影劑滲漏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分析為:(1)優質護理指的是以患者為中心,并強化基礎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來提升整體的護理服務水平;同時,還要以凸顯基礎護理中的人文服務為核心,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給力護士助力系統,處處為患者著想,把患者放在首要位置,一切圍繞患者的需求開展護理工作[10]。(2)在實施護理工作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護理方案,并簡化工作流程,盡最大努力為患者提供具有優質性、高效性的醫療服務,以此來保證患者的安全,提高患者的舒適程度[11]。本結果3中,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后,其心理狀態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房偉偉[12]的研究中,選取了110例進行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對照組(n=50,常規護理)與干預組(n=50,優質護理),結果顯示:干預組心理狀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與本結果一致。由此可看出,對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患者實施優質護理,還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穩定患者的情緒。
綜上所述,對進行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能降低患者發生造影劑滲漏的概率,維持患者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