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承文,姚莉娟(通訊作者)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腦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腦卒中類型,是指腦部未受外部創傷而出現腦內血管破裂導致血液聚集于腦實質內而出現的一類臨床綜合征,發病率高,起病急驟,病情危重且變化快,致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1]。目前,臨床上常對腦出血患者實施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清除血腫,降低患者的顱內壓,但術后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顱內壓及腦灌注壓變化而引起神經功能損傷,嚴重時會出現呼吸道感染及呼吸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2]。有研究指出,術后正確的體位擺放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后[3]。因此,本研究探討不同擺放體位對腦出血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發生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11月于本院就診并行開顱手術的腦出血患者6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n=32)與對照組(n=32)。納入標準:(1)均經顱腦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或 磁 共 振 成 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證實,符合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腦出血的診斷標準[4];(2)首次發病,均行開顱血腫清除手術治療;(3)發病至手術時間<12 h;(4)臨床資料完整有效;(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認知功能異常者;(2)伴精神障礙者;(3)伴腦干及小腦出血者;(4)伴惡性腫瘤者;(5)伴嚴重器質性病變者;(6)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實驗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47~66歲,平均年齡(54.94±5.47)歲,發病至手術時間3~10 h,(5.38±1.05)h,出血量35~87 mL,平均(54.72±13.89)mL。對照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49~65歲,平均年齡(55.20±5.15)歲,發病至手術時間3~11 h,平均(5.42±1.17)h,出血量34~85 mL,平均(54.09±12.55)m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均衡性(P>0.05)。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對癥治療,包括抗凝止血、降低顱壓、防止腦水腫、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營養神經等治療,并對患者予以鎮靜、吸氧等處理,密切觀察患者圍術期的生命體征、瞳孔、肢體活動及意識的變化。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側臥位,包括健側臥位與患側臥位。健側臥位:患者的患側肩部向前伸,將腕關節與肘關節保持伸展,在患者的腋下墊一個軟枕,將患者的上肢與肩部保持一致,患者的患側下肢髖關節略微屈曲并向前挺,膝關節屈曲,將踝關節稍微被動背屈,患者的健側肢體自然隨意放置。患側臥位:患者的患側肩部向前伸,其前臂向后旋,將腕關節及肘關節伸展,將手掌向上平攤,五個手指展開,患者的健側下肢在前,患側下肢在后,患側屈曲,踝關節稍微被動背屈。
實驗組患者采取側俯臥位,頭部托于床上緣之后向對側傾斜,前屈并向對側旋轉45°,將患者上方上肢放置在側俯臥位托手架上,將下方上肢放置在其身側,使用棉墊將患者的身體與上肢之間隔開,使用手術薄膜將其上肢固定,上腿屈曲45~60°,下腿伸直稍偏向后方,并在患者的主要受壓部位如肩部及髂前上棘處貼減壓貼,并在下方墊軟枕,縮短患者的翻身拍背時間,每1~2 h翻身1次。
兩組患者均采用二人翻身法,翻身前先幫助患者取仰臥位,將雙手置于腹部,將兩腿屈曲,一名護理人一手托住患者的腘窩部,一手托住患者的臀部,將患者的臀部及下肢向另一護理人員移動,然后另一名護理人員一手托住患者的頸肩部,另一手托住患者的腰部,然后緩慢向對側翻轉,在翻身過程中需密切注意使患者的頭部保持在中線位,使得患者的頭部與頸部呈直線后緩慢翻轉,翻身時需保持患者的各種管道通暢,避免出現管道滑脫、折疊、扭曲等情況,在翻身過程中還需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若發現患者的生命體征異常則立即取仰臥位,并快速通知醫師進行處理。
(1)臨床療效評定:于兩組患者術后14 d進行評定,療效標準分為顯效(術后NIHSS評分降低50%及以上)、有效(術后NIHSS評分降低25%~49%)、無效(術后NIHSS評分降低25%以下),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5]。(2)應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簡表(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 WHOQOL-BREF)測評兩組患者術前1 d及術后3 d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功能4個維度、24個條目,likert 5級計分法,分別賦值1~5分,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3)檢測兩組患者術前1 d及術后3 d的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指脈氧。⑷觀察兩組患者圍術期呼吸道感染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患者術后3 d的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及指脈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生命體征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生命體征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時間 心率/(min?次-1)呼吸頻率/(min?次-1) 收縮壓/mmHg研究組32術前1 d術后3 d tP對照組32術前1 d術后3 d tP t兩組術后3 d P兩組術后3 d 92.66±3.10 93.82±4.81 1.147 0.255 92.73±3.04 92.24±3.17 0.631 0.531 0.536 0.594 20.89±4.62 20.11±2.28 0.856 0.395 20.14±4.45 20.25±3.09 0.115 0.909 0.206 0.837 116.83±3.42 115.55±4.76 1.235 0.221 116.69±3.38 116.57±5.65 0.103 0.198 0.223 0.824

表2(續)
肺部感染診斷依據:發燒、白細胞>10×109/L、痰細菌培養出致病菌、胸部CT或X線片見肺紋理增粗、肺葉模糊或呈大片炎性侵潤影、實變影。
實驗組患者術后發生1例呼吸道感染,對照組患者術后發生5例呼吸道感染,實驗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發生率為3.13%,對照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為15.6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術后3 d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α表示組內比較,P<0.05;β表示組間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社會關系領域研究組32術前1 d術后3 d tP對照組32術前1 d術后3 d tP t兩組術后3 d P兩組術后3 d 11.37±1.15 16.20±1.54 17.044 0.000 11.43±1.23 14.39±1.05 12.413 0.000 6.586 0.000 12.07±1.37 17.21±2.42 10.456 0.000 12.16±1.24 15.82±1.59 10.268 0.000 2.715 0.009 12.60±1.13 16.92±1.47 13.180 0.00 12.44±1.04 15.03±1.26 8.586 0.000 5.522 0.000組別 例數 時間 環境領域 總分研究組48.74±3.89 67.25±6.47 13.870 0.000 48.05±3.77 56.35±5.12 7.384 0.000 7.473 0.000 32術前1 d術后3 d tP對照組32術前1 d術后3 d tP t兩組術后3 d P兩組術后3 d 10.44±1.17 15.65±2.12 12.171 0.000 10.28±1.36 12.94±1.62 7.114 0.000 5.756 0.000
腦出血患者實施開顱血腫清除術后其顱內壓得到有效控制,但術后容易發生腦灌注壓升高,導致出現腦水腫、腦膨出及腦移位等繼發性二次損傷,并可能導致患者的腦血管自主調節功能紊亂,進而導致患者的顱內壓升高,從而導致惡性循環,危及患者的生命[6-7]。同時,由于腦出血患者的神經功能紊亂,其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大量兒茶酚,導致肺毛細血管壓力升高,其呼吸中樞受抑制,導致支氣管敏感部位的敏感性及神經反應性降低,使得咳嗽反射減弱,不能正常交換氣體,導致細菌容易浸入肺間質,加之肺部痰液聚集而出現肺部感染[8]。有學者提出,腦出血患者術后采取正確的體位擺放有利于控制其腦灌注壓及顱內壓增高,有效減輕患者的腦血流量,避免腦組織出現繼發性二次損傷。受人體呼吸道解剖結構的影響,側臥位無法有效排痰,易引起痰液聚集出現肺部感染。腦出血患者采取側俯臥位有利于促進患者的腦靜脈血液排出,從而減少其腦血流量,降低中心靜脈壓,降低患者的顱內壓,且側俯臥位能夠減輕患者的肺后部負擔,有利于改善肺前部灌注,增加功效性殘氣量,改善通氣功能,且可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可預防呼吸道感染發生。
本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果提示,與常規側臥位相比,腦出血患者術后取側俯臥位有利于改善其預后效果。本研究發現,兩組患者術后3 d的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及指脈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實驗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無顯著差異(P>0.05);結果提示,腦出血患者術后采取側俯臥位不會影響患者術后生命體征的穩定,可以減少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實驗組患者術后3 d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腦出血患者術后采取側俯臥位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況,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腦出血患者開顱手術后采取側俯臥位體位擺放可保持患者術后生命體征穩定,提高患者的預后療效,改善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