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李紅霞,沈冬敏
(廣州市花都區第二人民醫院心內科 廣東 廣州 510830)
心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致殘率,是我國較為重要的健康問題。據有關統計,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在城鄉居民總死亡人數中占比最高,造成了較重的家庭及經濟負擔[1]。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居民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血脂升高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上應對血脂水平進行合理管控[2]。基于此,本研究對我院所在社區居民進行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病(ASCVD)發病等級分層,明晰該人群患病風險與血脂狀況,以期為該社區制定防控方案提供有力依據,結果示下。
采用問卷調查形式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對我院所在社區成年居民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吸煙史、血脂情況等,調查人員涵蓋護士、醫師等,且均受過專業技能培訓。主要調查家族史、血脂、血壓等常規檢查以及人口學資料,收回有效調查表共245份,抽取≥38歲調查對象98例。使用ASCVD發病危險程度將研究對象劃分成低危組(63例)、中高危組(35例),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納入標準:均為我院所在社區成年居民;均知曉本研究并主動參與。排除標準:精神系統紊亂者;存在溝通障礙者;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者;存有全身性感染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續)
1.2.1心血管主要危險因素 糖尿病:餐后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血脂異常:甘油三酯(TG)≥2.3 mmol/L,膽固醇(TC)≥6.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1.0 mmol/L;高血壓:舒張壓≥90 mmHg,收縮壓≥140 mmHg,進2周服用降壓藥物;肥胖:BMI≥28 kg/m2;吸煙:每日至少吸煙1支且連續吸煙1年以上。
1.2.2相關定義 依照《中國成年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3]中的10年ASCVD發病危險評估模型,根據納入對象是否存有ASCVD病,高血脂、高血壓等將其分成低危組與中高危組。對年齡<55歲、位于10年ASCVD危險評估為中危的對象計算其余生ASCVD危險,存在2項及以上危險因素的劃分成高危,其中低危組63例(64.29%),中高危組35例(35.71%)。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壓患病率、吸煙率、肥胖率均高于女性,且46~58歲均高于38~46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危險因素暴露情況[n(%)]
兩組平均血脂水平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平均血脂水平對比(±s, mmol/L)

表3 兩組平均血脂水平對比(±s, mmol/L)
注: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組別 例數 TG TC LDL-C低危組 63 0.81±0.12 1.84±0.53 2.02±0.51中高危組35 1.29±0.32 3.02±0.63 3.28±0.76 t 10.662 9.864 9.792 P 0.000 0.000 0.000
低危組血脂達標率為90.48%(57/63),高于中高危組的68.57%(24/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30,P<0.05)。
心腦血管疾病是全身性或系統性血管病變在心臟的表現,發生率高,危險性大,并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到我國居民的生存質量[4-5]。雖然我國在該病治療、診斷方面的技術取得較大進展,但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病死率仍居高不下[6]。因此,明確發病風險因素對于降低心血管發病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結果顯示,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壓患病率、吸煙率、肥胖率均高于女性,且46~58歲年齡段高于38~46歲,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SCVD發病危險等級中低危組占64.29%,中高危組占35.71%;低危組的TG、TC、LDL-C水平均明顯低于中高危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血脂達標率分別為90.48%、6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以上結果,總結如下特點:(1)糖尿病、高血壓、吸煙、肥胖是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致病因素,與人們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因此在制定防控措施時需重點干預人們的生活方式。(2)性別、年齡也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男性群體由于吸煙、酗酒比例比女性高一些,患病風險也隨之升高。隨著年齡的增高,體內血管彈性也逐漸下降,代謝能力降低,如果吸煙和喝酒年限較長,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更高。(3)低危組至中高危組血脂達標率呈下降趨勢。說明高血脂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且成年人血脂控制情況不容樂觀。廖曉蘭等[7]以及陸偉[8]研究顯示,LDL-C屬ASCVD發生、進展相連的“致病性”因子,LDL-C水平相同的個體,其危險因素水平、數目各不相同,全面評估ASCVD總體風險是預防血脂異常的前提條件。與本研究較為一致。因此,制定防控措施時需強化關于血脂異常對人體危害的健康教育,提升人們的重視度,樹立起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意識。此外,還應加強社區人員的血脂指南培訓,促使其能夠熟練掌握ASCVD發病風險評估流程,以制定、開展合適降脂管理措施。
綜上,成年心血管疾病發病因素較多,在明確高危因素基礎上,需對可控因素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從而控制高危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