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佳,蔣顯勇,劉兵兵,孫艷艷(通訊作者)
(首都醫科大學石景山教學醫院北京市石景山醫院檢驗科 北京 100040)
貧血是由多種原因引起外周血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Hb)濃度、紅細胞計數(RBC)及血細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區、同年齡和性別人群的參考值下限的一種癥狀,貧血可原發于造血系統,也可是其他系統疾病的表現,導致貧血的原因很多,臨床癥狀和體征有乏力,皮膚黏膜蒼白,心悸、氣短,頭痛、頭暈等,嚴重時有心血管、呼吸、神經、消化等多系統功能損傷,甚至死亡[1]。在我國,貧血屬高發疾病,由其導致的各類疾病引發的死亡率也較高,因此,其診治工作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是貧血類疾病查找病因常用的方法之一,臨床應用價值顯著[2]。本研究探討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對貧血類疾病查找病因的診斷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臨床送檢的200例貧血患者,男92例,年齡25~79歲,平均年齡(52±27)歲,女108例,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47±24)歲,均通過檢測血常規查出貧血,患者對本次實驗均知情同意。
1.2.1外周血檢查,使用sysmex公司的Xn9000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對患者外周血進行血常規檢測,抗凝劑選用2.5% EDTA-K2。
1.2.2骨髓檢查,經家屬同意后對患者行骨髓穿刺。一般選髂后為穿刺點,抽取約0.5 mL的骨髓液,快速制成骨髓涂片若干張,進行常規檢查,注意無菌操作,避免對樣本造成污染[3]。涂片經瑞氏-吉姆薩染色,先低倍瀏覽全片,觀察巨核細胞的同時,注意是否有異常大的細胞,后轉油鏡,觀察有無細胞形態的變化,并對200個有核細胞進行分類計數,必要時行骨髓細胞組織化學染色進行配合,對外周血100個白細胞作分類及形態學檢查。按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作出骨髓細胞學的診斷。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
明確貧血病因的有145例,占72.5%;另外55例,占27.5%的患者并沒有特異性的骨髓象表現,但是通過檢查骨髓細胞形態,可以排除是血液系統疾病引起的,見表1。

表1 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結果
血液病是指原發于造血系統的疾病,或影響造血系統伴發血液異常改變,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及浸潤等,貧血在臨床血液系統領域為常見,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涉及多個科室,在感染、營養物質缺乏、惡性腫瘤、造血原料不足、造血微環境改變、造血干細胞損壞、慢性失血等病理情況下,則有病理性貧血發生[3]。隨著血液學的發展,國際上在FAB分型的基礎上,結合形態學(M)、免疫學(Ⅰ)、細胞遺傳學(C)和分子生物學(M)的改變提出了MICM聯合檢測方案。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是診斷血液系統疾病常用的基礎方法之一,大部分非惡性血液系統疾病僅有形態學方面的改變,因此根據骨髓象及外周血形態檢查即可確診,從而進行治療,而有些惡性血液系統疾病除形態學方面有改變外,免疫表型、遺傳學及染色體方面均有改變,因此聯合檢測對精準的查找病因亦有幫助。
本研究顯示,明確貧血致病病因的有145例,占72.5%;另外55例,骨髓象沒有特異性的改變,占27.5%,但通過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可排除是由血液系統疾病引起的。不同醫院疾病病種不同,發病的原因也有差異,我院的研究結果顯示,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所占比例較高,不同類型的貧血發病原因各不相同,骨髓象的改變也不相同。(1)缺鐵性貧血,是由于人體內的鐵攝入不足或流失過多,致血紅蛋白生成減少,從而發生貧血,常見女性、一些患有胃腸道慢性疾病患者以及嬰幼兒。其骨髓象主要表現為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尤以紅細胞系統為主,粒、紅比值減小,紅系中、晚幼紅細胞增生明顯,胞體偏小、胞漿量少、胞核亦小、染色質致密、核漿發育不平衡,有“老核幼漿”的表現,粒細胞系及巨核細胞系一般無明顯變化,配合骨髓細胞組織化學染色中的鐵染色可發現細胞內、外鐵明顯減少或消失。(2)巨幼細胞貧血,是由于維生素B12和(或)葉酸缺乏或其他原因導致DNA合成障礙,使細胞核發育障礙所致的一類貧血,其骨髓細胞形態學顯著特征為粒系、紅系、巨核系三系細胞均出現巨幼變,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紅系以中、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胞體增大,胞漿量多,核漿發育不平衡,有“幼核老漿”的表現,染色質粗糙呈“蟲蝕樣”改變,部分細胞胞漿中可見豪焦小體,巨幼紅細胞比例常>10%,粒系自中幼階段后可見巨幼變,亦可見分葉核粒細胞分葉過多,巨核細胞系變化不明顯,偶見巨核細胞分葉過多。此類貧血老年患者較多見[5]。(3)急性白血病所致貧血,一方面是骨髓被異常組織侵害,致紅細胞生成減少;另一方面在發病時,很多患者有隱性溶血的表現,骨髓無法對紅細胞的生成進行代償。多數患者在行骨髓象檢查前,有發熱、感染、出血及肝脾淋巴結腫大,骨髓象一般增生極度活躍,白血病細胞明顯增多,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胞漿中可見Auer’s小體,配合骨髓細胞組織化學染色可區分急性白血病的類型,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是確診此類疾病的首選手段。此外,還有一些貧血,包括血液系統與非血液系統疾病,其骨髓象都有不同的表現,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作為常用檢查手段,對貧血原因的判斷,疾病類型的確定及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等方面有非常顯著的意義,具有臨床應用價值[6]。
然而,在貧血病因診斷中,不是所有貧血均能通過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找到原因,由于全身各個器官均有豐富的血液循環,因此各組織器官發生病理改變時,均可能致血液系統發生改變,此時,行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缺乏特異性,由此可見,在貧血疾病查找病因時,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有鑒別診斷的作用,在疾病的診治中意義顯著,但亦有局限性,因此部分不明原因貧血病例需通過結合其他檢查來輔助查找病因[7]。
綜上所述,貧血是很多疾病表現在血液系統方面的改變,通過血常規可以方便快捷的檢測出來,而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能明確找出貧血原因,確診疾病類型,觀察治療效果及評估預后,為臨床診療提供可靠的依據,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