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麗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急診科 北京 100144)
臨床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起病急劇,表現為持續胸痛,超過20 min不能緩解,同時伴有心電圖及心肌酶改變,急診PCI是STEMI患者的首選[1]。但STEMI的療效與發病至行急診PCI的時間密切相關,為縮短該時間胸痛中心已成為各級醫院的重點建設項目。本研究通過比較分析綠色通道建設前后臨床診治過程及STEMI的預后情況,為胸痛中心的繼續建設提供參考。
選擇我院2017年1月—12月綠色通道建設前138例急性STEMI患者作為對照組,男82例,女56例,年齡53~79歲,平均 年 齡(61.38±3.75)歲;選 擇2018年1月—12月綠色通道建設后122例急性STEMI患者作為觀察組,男75例,女47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1.21±3.33)歲。納入標準:STEMI診斷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隨訪期間出現影響本研究的其他不良事件;精神異?;蛘J知功能異常;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結締組織?。慌R床資料不完整。
對照組為綠色通道建設前急診急救管理:無論自行來院還是120急救來院均為急診分診后進入急診搶救室,通知急診內科醫師,同時監測生命體征,在急診醫師問診、查體后開具心電圖、化驗等檢查,根據急診醫師醫囑給予相應處理及通知心內科醫師,等待明確心電圖及化驗結果后行急診PCI治療。
觀察組為綠色通道建設后急診急救管理:(1)對于自行來院就診患者,院內及院外明確綠色通道標志,指導患者更快速就診;急診護士接診后對懷疑急性胸痛者,立即開啟綠色通道,在轉入急診搶救室過程中通知心內科醫師,所有患者均要求10 min完成心電圖檢查,20 min完成心梗指標化驗,所有檢查、化驗均標示綠色通道,由專人送至檢驗科,所有結果均立即上傳至綠色通道微信群;心內科醫師在微信端會診考慮STEMI者立即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廠家: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71021)300 mg+氯吡格雷(廠家: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80029)300 mg,同時立即開啟急診PCI手術。(2)對于120急救車接診患者,院前已完成心電圖檢查,心內科醫師在微信端會診考慮STEMI者立即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同上)300 mg+氯吡格雷(同上)300 mg,經過急診來院后直接開啟急診PCI手術。
(1)比較兩組患者癥狀到首次醫療接觸時間(S2FMC)、首次醫療接觸至首份心電圖時間(FMC2ECG)、首份心電圖至確診時間、導管室激活時間、就診-球囊擴張時間(D2B)等。(2)比較兩組入院后24 h內藥物使用情況。(3)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S2FMC、FMC2ECG、確診時間、導管室激活時間、D2B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過程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治療過程比較(±s)
臨床時間 觀察組(n=122)對照組(n=138) t P S2FMC/min 93.11±13.32 115.93±16.51 3.54 0.000 FMC2ECG/min 1.13±0.73 2.11±0.61 2.354 0.016確診時間/min 7.18±0.51 4.01±0.65 2.443 0.012導管室激活時間/min 21.43±6.63 30.41±6.66 2.854 0.000 D2B/min 75.71±12.54 100.63±11.43 3.688 0.000
觀察組他汀類、β受體阻滯劑及ACEI/ARB(普利類/沙坦類)24 h內使用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24 h內藥物使用情況比較
觀察組總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已證實[3],STEMI是冠狀動脈發生急性血栓完全阻塞導致的心肌梗死,一般休息或硝酸酯藥物等治療不能緩解癥狀,且其治療策略強調時間,要盡快開通已阻塞的冠狀動脈。目前PCI是公認治療STEMI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療方案,可以更快地恢復心肌再灌注,降低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避免附壁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綠色通道的建立是急診科、影像科、心內科等多個科室相互協調合作,以縮短胸痛患者,特別是STEMI患者血管開通時間[4],并規范臨床用藥,提高患者的臨床預后。本研究發現綠色通道建設后STEMI患者的S2FMC、FMC2ECG、確診時間、導管室激活時間、D2B均明顯縮短。分析認為綠色通道的實施中不僅強調縮短各步驟的時間,且盡可能為各個過程提供綠色通道,如對于胸痛患者由原先的先掛號后診療轉變為可以先診療后補費,縮短急診停留時間;優先對胸痛患者化驗,并指派專人專送,結果通過遠程傳輸,縮短結果等到及確診時間;對于120接診患者,院前完善相關檢查,確診后提前開啟導管室,到院直接送至導管室,縮短了院內等待時間。綠色通道即通過對各個環節進行細化、規范,制定流程,確保胸痛患者以最短的時間獲得相應的治療。
本研究對入院后24 h用藥情況分析發現,觀察組他汀類、β受體阻滯劑及ACEI/ARB 24 h內使用率均高于對照組。可見綠色通道建設對規范STEMI患者的藥物使用同樣有重要意義。陳金榆等[5]對胸痛中心及非胸痛中心研究發現,胸痛中心強化他汀、β受體阻滯劑及RAS阻滯劑的使用率更高更規范。支持本結果。
心臟不良事件可以作為STEMI患者行急診PCI治療后的評估指標,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總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綠色通道在使患者更快更好的獲取救治的同時,對降低再發風險同樣有重要意義。林海云等[6]分析基層胸痛中心建設的價值發現,胸痛中心建設后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后再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由13.79%降至5.79%。與本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綠色通道建設后明顯縮短了救治STEMI患者各環節的時間,提高并規范了他汀類等藥物的使用,降低了住院期間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預后。